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叫梅其柱,今年80岁,安徽蚌埠人。1940年,我出生在荆山脚下淮河岸边的梅郢村,那里得天独厚的花鼓灯人文环境,培育和造就了我出口成章、望风说柳的艺术天赋。唱了70年灯歌,曾被央视一位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我与花鼓灯之间的故事。口述丨梅其柱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花鼓灯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内容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朴实热烈且洒脱,它的音乐高昂激越又婉转纤柔。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图为上世纪90年代,花鼓灯尚处于繁盛时期我们排练时的情景。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我与花鼓灯结缘,还要从小时候说起。我父亲是村中花鼓灯班子的锣鼓手,叔叔是班中的“文伞把子”。从小耳濡目染,六岁我就学会了鼓谱和灯歌。正因为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才让花鼓灯贯穿了我的一生。遗憾的是,父亲在我七岁时就去世了。我们家中也没有留下他的任何影像。但父亲生前的模样与我的这张年轻时的照片非常相像。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父亲去世以后我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我母亲虽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人,但非常开明。她像父亲一样,重视对孩子的兴趣培养。读书时,我没有特殊的学习天分,老是偷空跑去跟着叔叔和干爹学习器乐与灯歌,母亲看在眼里,却总装作不知情。就这样,小学五年级没读完我就辍学了。这张照片里前排中间的老人就是我母亲。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村里人没有任何娱乐。每逢农历二月二十八,涂山庙会,都会引来数十个班子赛灯,那场面十分壮观,歌声悠扬而震撼,此起彼伏,艺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互相挑战。周边几十里的村民齐聚山上,一观盛况。现在想来都还振奋人心,只可惜没有那时候的影像。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灯歌雅而不俗,久听不厌,深受老百姓喜爱。老艺人们都有一两手绝活,庙会期间,每每遇到名家登场,我总是跟前跑后,虚心求教,并记下了一篇篇经典灯歌,回去反复练唱。同时,我还学习泗州戏、京剧和快书,博采众长。十六七岁,我就成为了周边乡镇小有名气的“文伞把子”(花鼓灯歌手)。照片中前排中间的几位老艺人,我都向他们请教过。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文伞把子”主要负责领唱和对唱,常常最先出场,其唱法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需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往往是看到锅唱锅,看到篮子唱篮子,这一点和莲花落有点相似。为了创造新颖,教育大众,我还自编灯歌,歌词加入了尊师、孝亲等内容,唱腔融合了泗州戏、京剧和快书的曲调,没曾想竟大受欢迎。这面墙上贴着的就是尊师和孝亲等内容,也是我一辈子做人的准则。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1958年底,乡里成立了人民公社,组织起一个业余文工团,我顺利成为其中一员,并被认定为文艺骨干。当时团里人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农忙时和大家一样下地干活,农闲时就为村民表演各自拿手的节目。但那时的我,唱功还很一般,爆发力与底气都不足。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1962年人民公社砍掉了文工团,我们又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全职务农。队里管得严,不允许外出表演,否则就要交钱。在那个年代,百姓都穷,即使出去表演,东家也是只管饭不给钱。所以,我的演艺生涯就此中断,整整沉寂了10年。那10年也恰恰给了我充足的学习时间,我遍访名师,不断求教,提升自己,大鼓也是在那个时期学会的。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在步入而立之年以后,我才终于形成了字正腔圆、底气充足、出口成章、望风说柳的艺术风格。1972年我被县曲艺团聘请为编外教师和演员,一干就是近十年。在曲艺队的10年间,我不断专研,创作出了许多深受我们当地老百姓喜爱的灯歌。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我。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努力工作争取成为正式人员,可到是到了分产到户以后我也没能转正。看着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当年的老伙计们纷纷组建了自己的锣鼓班,婚丧嫁娶、店铺开业都有人请。于是到了80年代初,我干脆辞去了曲艺队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花鼓灯班子。照片中敲锣打鼓的都是我班子里的老伙计们,拿伞的是我。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我的花鼓灯班子是由一帮志同道合的人自发组成,也没个名字。由于灯歌编的好,唱得俏,又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常年演出不断,就连县里、区里有重要活动也会请我去参加表演。说起那些年,还真有些感慨,别人唱灯歌图赚钱,而我却常常不要钱,只要看到群众鼓掌围观,我就乐呵的不行了。这是80年代末期的我。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在我的概念里,一辈子只要能吃饱饭,就满足了。或许正因为我这种爱表演轻金钱的精神,才受到了县区各级领导的赏识,但凡有政策宣传、桥梁通车、公路奠基等活动,就会想到我。我编写的宣传国策的灯歌,都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为此,1991年区公所还授予了我“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20世纪90年代,是花鼓灯最后的繁盛期,作为极具地方民族艺术特色的歌舞曲目,政府很重视。1992年县人民政府主办了第一届花鼓灯艺术节,一年一届,并延续至今。每一届活动,我都会收到邀请。图为我受邀参加第十六届花鼓灯艺术节留影,前排左起第四是我。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本以为花鼓灯会长盛不衰,但事实证明,自从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下半页以来,花鼓灯就出现了衰败局势。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花鼓灯原生态资源慢慢被侵蚀消失。文化娱乐多样化和现代经济观念的转变,都对花鼓灯造成了一定冲击。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起效甚微。因为想要拯救花鼓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老艺人们一天天变老,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传艺的能力。为了发挥自己的余热,从60岁起,我几乎一有机会就投身创作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这一墙的照片和奖状,都是我这20年参加各类活动留下的。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着它已经正式进入濒危状态。为此,国家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一些大型重要活动也常常邀请非遗项目。2009年我就有幸参加了央视一档“两会”特别栏目。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表演完节目以后,主持人对我从艺的精神表示赞许,同时也对花鼓灯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还对我说,“你是国之宝贝,如果身边能有像2008年北京奥运总导演张艺谋这样的人,一定会让你红遍大江南北,也能给花鼓灯一次再生的机会”。图为我在录制现场的留影。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2011年1月,我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证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既是对我从艺几十年的肯定,也是对花鼓灯传承最好的证明。但回想自己钟爱一生的花鼓灯,从兴盛到衰败,内心常有许多波澜。或许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定数,花鼓灯亦是如此。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遗产,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虽然我已步入耄耋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气息和爆发力也大不如从前。但只要有能为花鼓灯尽力的机会,我绝不推脱。只可惜,如今我只能隐于老年活动广场或自己家里,偶尔唱上一曲。如果你也有故事要讲,可以私信我们,一起分享给更多人。

我80岁,是个农民,曾被央视主持人夸为“国之宝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快书   出口成章   花鼓   文工团   把子   曲艺   前排   班子   文化遗产   艺人   物质   父亲   母亲   年代   农民   宝贝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