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本文字数1300+|阅读预计需要2.5min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致力于促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传播普及,提高个人、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而提高大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从2020年5月开始举办心理学公益大讲堂,由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主办,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社会发展部承办,和人心理提供公益支持。

讲堂每月一期,每期一个生活中的主题,专家讲解,现场答疑,互动讨论。

让心理学走进你我的生活,让心理学成为我们生活的智慧。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都说“父爱如山”,也有人玩笑说,如来佛祖可能是孙悟空的亲生父亲,因为五百年沉甸甸的爱就是证据。

轻松的玩笑也在朗朗天光下泄露了父爱如山阴影面的一角。

抽烟的父亲,

喝闷酒的父亲,

沉默的父亲,

打呼噜的父亲,

暴脾气的父亲,

严厉的父亲,

不会亲近别人,

无法被人亲近的父亲

……


我们的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父亲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那么多的书本,那么多的智慧,在教母亲们如何成为母亲,如果说母亲们是饱学的高材生,那父亲们却几乎是他们自身领域的文盲。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父亲,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中年大叔。父亲曾经也是母亲的婴儿,他曾经也是一个在田野和泥土里奔跑的男孩。父亲也有他自己的父亲,他做父亲的样子,覆盖着自己父亲的影子。

我们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呢?

父亲是产房外那个手足无措的年轻人,

是手捧婴儿浑身僵硬的粗拙大汉,

是母亲和孩子亲密关系之外的外星人。


人类的父亲,大部分都是孤独的。然而并不是因为他做了父亲,才开始变得如此孤独。他的孤独来自遥远的时代,并蔓延向无尽的远方。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相对于母爱的温柔,父亲的爱多了静默和深沉。

在讲座中,成颢老师将从育儿方式、参与家庭教育、处理与家人和孩子的关系等方面,探讨父亲角色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父亲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坚强、更温暖的支持与陪伴。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 公益大讲堂

主讲嘉宾介绍:

成颢,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南京邮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

2008年开始从事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系中国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和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会员。

2009年起接受中德高级认知行为治疗、中美亚隆团体心理治疗、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中美心理咨询督导师连续培训、布莱克曼教授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连续培训、舒尔茨教授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连续培训、存在主义团体心理治疗连续培训和系统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等,长期接受精神动力取向的个人分析和督导。

译有《危险方法》,译林出版社,2013。

参译《抑郁症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高效短程认知行为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异常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参编《临床心理问题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

讲座于2021年4月23日晚20:00开始,我们会在讲座结束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完成编辑,并开放回放。届时,没有收听讲座的家长们也可以观看回放链接。

如果您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和人心理”公众号中留言,也可以添加我们的小助手提出问题。我们会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成老师在讲座中一并解答。

公益大讲堂第十一讲之孤独的父亲:关于父亲角色的迷思,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大讲堂   迷思   公益   父亲   孤独   中美   社会心理学   人心   江苏省   心理治疗   父爱   认知   心理学   讲座   角色   母亲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