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童年,要治愈到底有多难?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的重要不亚于健全的躯干。

可是如何才能有用健康的心理?这得从原生家庭说起。

原生家庭在孩子人格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足够多的爱是一个人能否形成健全任何的基础。

没有爱的家庭很难给孩子爱,所以婚姻需谨慎。再往前推,就是只有一个人先学会了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们,在婚姻中方能形成良性的婚姻关系,彼此爱着,共同成长。

等到下一代出生的时候才能给孩子相应的关爱。当然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才可以保证提供给对方的是爱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毒药。”这样爱,不断延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否则就有可能很难跳出阶层固化的魔咒

终于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结婚,或者结婚了不想生孩子。

其实对于婚姻和生孩子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很坚定,那么还是理智地坚持暂缓行为的发生或许更为妥当。

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或者他人负责。

创造一个生命很容易,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或者说心理健康的人很难,如果当你看到你一手养大的孩子心理方面却极度的抑郁不自信、对生命没有热情的时候你很难幸福的。

从这方面来说谨慎结婚的人才是真正的大爱。

原生家庭的过错或者说不幸福。很难塑造出一个真正洒脱的人,这也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句话: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前几天弟弟生日,弟弟又换工作了,几年的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换工作,可是呢。他每次的工作换来换去都是换汤不换药,都是在一个行业里跳来跳去。

对于这样的行为我除了鼓励就是心疼。

他自己不是没有过想要变好可是在在换工作这么感觉他缺少自信。缺乏对其他领域的掌控感,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导致目前不理想的状态。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和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格形成的每个节点上爸妈都没有给予很好的引导,印象最深的是弟弟读初中的时候在学校被欺负了,爸爸不但不替弟弟出面处理这件事反而对回家后的弟弟一顿臭骂。

从此以后弟弟的成绩一落千丈,厌学等各种压抑情绪的表现。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阶段,没有对他的各种行为给予一个良性的反馈。

导致他一直活得很痛苦压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读书的生活如软禁,要多痛苦又多痛苦。”

也许自己长大了,不应该搬出这些看似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会让你明白,一个人要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多么的不容易。

如果你很幸运,乐观开朗,有爱又善良。感谢爸妈用“正确的爱的方式”滋养了你;而若你不幸,没有遇见有爱的幸福的家庭那么就只能靠自己去治愈了。

成年人的世界不仅要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更要想到它带来的潜在可能。如果二者都不能接受那就算了吧。

无为即有为又何尝不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童年   换汤不换药   人格   弟弟   痛苦   事情   婚姻   自我   生命   孩子   心理   幸福   家庭   健康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