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年月日》:为了一棵玉米而葬送生命,值吗?

作为神农的后代,中国人血液中的农耕基因总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从非洲到南极,从海边到高原,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多么贫瘠的土地,总是能种出东西。

“如果人类的祭日到来了,世界上只还有一个人和一粒种子会是什么样?”

面对这个问题,作家阎连科用一个貌似荒诞的小说,来讲述中国人的对土地的热爱。


阎连科《年月日》:为了一棵玉米而葬送生命,值吗?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不到四万字的小说《年月日》,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寓言现实主义小说集”不但豆瓣评分9.3分,而且获得无数荣誉:


国际“反饥饿图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四届上海中篇小说大奖。


《金融时报》评论:这是一部中国著名的讽刺文学作家的罕见作品。


《华尔街日报》说:《年月日》的写作,是向现代中国得以建立的那不一代有血有肉的人的致敬。


《晚邮报》则说:《年月日》是中国的西西弗斯,但它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每个人都是可怜的西西弗斯。


法国教育中心,向全国中学生推荐阅读这本书。


有人说,这本书和《老人与海》一样伟大,也有人说,读它,比读《老人与海》更震撼内心。


外国作家称《年月日》为“荒芜世界里的守望者”之书。


豆瓣网友评论:从一人一狗的身上折射出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以及中国人百折不挠、敢于抗争的精神。


是啊,故土难离,每个中国人都是被对土地的执着捆绑着生长的。


只不过阎连科用先爷的一生告诉我们: 它是枷锁,更是财富。


01、故土难离


千古一遇的大旱,72岁的先爷,不愿意跟着村子里的人去逃荒。


他说:“我家地里冒出了一棵玉蜀黍苗。我七十二岁了,走不到三天便会累死,横竖都是死,我想死在村落里。”


阎连科《年月日》:为了一棵玉米而葬送生命,值吗?

大家都走了,在日光毒辣的日子里,只留下先爷和一条瞎狗,守护着一株玉蜀黍苗,艰难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吃完家里储备着的那一点可怜的东西,先爷去地里刨之前种下却没有长出来的玉蜀黍粒,吃完玉蜀黍粒,就去吃老鼠。


先爷憨笑道:“饿死天,饿死地,还能饿死我先爷?”


为了寻找水源,先爷沿着山崖走了好几公里,终于找到了崖泉,却遇到了守候已久的狼。


从黄昏到半夜,先爷凭着一股勇气和狼群对峙,直到狼群熬不过毒辣日头的烘烤撤退,才得以安全回家。


虽然,从缺粮到缺水,一人和一狗,每天在饥饿的边缘挣扎,但是,


“在年月日的反复轮回中,日头越来越难熬,生命越发显出生猛的力量。人生宛如在漫漫长夜中行走,相信虔诚等待的人终会看到灵至的那束光。”


是啊,故土也许贫瘠,却凝聚着代代人的心血,承载着辈辈人的情感。


哪怕生活艰辛,咬着牙,也要带着对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期盼,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活着。


02、守护希望


支撑先爷的是什么?


是八里半坡上,他每天都要浇一泡肥水的、唯一活着的玉蜀黍苗。


种子已经没有了,只有等着这株玉蜀黍苗长大,结出粒,村子里的人才能在回来后,用这棵苗长出来的玉蜀黍粒种出更多的玉蜀黍苗,收获更多的粮食。


只有这样,这片土地才能再次恢复生机。


对先爷而言,他守护的不是一株苗,那是全村的未来,是全村的希望。


所以,他对抗着可以称量的日光,对抗着凶猛的狼群。


阎连科《年月日》:为了一棵玉米而葬送生命,值吗?

当玉蜀黍遭遇老鼠的啃咬,当玉蜀黍缺水、肥料不足时, 先爷和瞎狗的心情总是跌宕起伏。


先爷每天期盼着这株玉蜀黍快快结粒,哪怕山坡上、村子里,能找到的水都已枯竭,先爷也想尽办法,把被褥放进井里吸水,养着它。


总算,熬到秋熟了。


“先爷躺倒在地上对天唤,我熬到时候啦,秋熟期到啦;我熬到时候啦,秋要熟了呢。”


然而,没兴奋多久,他却发现玉蜀黍缺肥,没有肥料,玉蜀黍结不了饱满的籽。


而没有东西吃的先爷和瞎狗,也被饿得熬不了几天了,为了给村子留下希望的种子,先爷借着一个两面都有字的铜钱,逼着瞎狗培土埋了自己,心甘情愿把自己化做肥料来滋养玉蜀黍苗。


阎连科《年月日》:为了一棵玉米而葬送生命,值吗?

在先爷的心中,这棵玉蜀黍和它收获的玉蜀黍粒,不止是种子,还是一个村庄、一个世界的希望,值得他用生命去守护。


03、信念传承


在书的结尾处,天降大雨,这片干枯已久的山脉,终于恢复了它的生机。


曾经逃难的村里人也陆陆续续回来了。


逃难回来的村人们在种秋的时候,才猛地发现各家各户都没秋种子,谁家都没有一粒秋种子。


他们找到了那株结了籽的玉蜀黍,也看到了先爷。


他们在玉蜀黍株上,得到了七颗成熟的玉蜀黍子。


当村人们吃完带回的讨食和干粮,却寻不到秋天能下种的玉蜀黍种时,三村五邻的人,又开始去外面逃荒。


而这次,留下了七户人家的七个年轻力壮的汉子。


他们和先爷一样,在七道山梁上搭下七个棚架子,在七块互不相邻的褐色土地上,顶着无休止的寂寥和曝光,又种出了七棵嫩绿如油的玉蜀黍。


阎连科《年月日》:为了一棵玉米而葬送生命,值吗?

他们种下的,是希望,能让这条山脉中的村人们回归故土的希望;他们种下的,更是信念,面对任何灾难都绝不放弃的信念。


正如先爷临死前对着太阳骂:“你先爷我照样能把这棵玉蜀黍种熟结子你能咋样我?你能咋样我?!”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没有个清晰的答案,但我们始终相信,它会越来越好。


就象这株玉蜀黍一样,从一颗种子开始,长成苗,抽穗结子,然后,变成了七棵苗。


而以后,玉蜀黍会越来越多,种玉蜀黍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在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它终会在贫瘠中开花结果,这就是信念传承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故土难离   玉蜀黍   年月日   山脉   日光   结子   狼群   贫瘠   肥料   中国   玉米   信念   种子   作家   中国人   土地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