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放下自己的面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学会延迟满足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斯坦福附属幼儿园开展棉花糖实验。

家庭教育:放下自己的面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学会延迟满足

4—6岁的孩子被一一带到一个小房间,分别给他们1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如果等大人15分钟后回来再吃,就能得到两块。有的孩子想尽办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延迟对欲望的满足,有的则迫不及待地将棉花糖吃掉。

实验发现,坚持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无论是在学业、能力、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优于当年自控力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还有一个新版的棉花糖实验:2013年罗切斯特大学理查德.安思林继续了米歇尔的实验,但引入了全新的操作。

对于一半的孩子。研究者没有遵守承诺,15分钟后研究者回来了,但耐心等待的孩子没有拿到2块棉花糖,经过一次失败的孩子在后续实验中再次等待的概率不及另一半孩子的四分之一。

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很爱孩子,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欲望。

80年代的父母都生长在一个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较好的物质生活。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只要是孩子学习需要花的钱,不管自己怎么作难,家长都会满足孩子。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家长要学会延迟满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或者孩子的欲望,家长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等待一些时间。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不懂得延迟满足。

家庭教育:放下自己的面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学会延迟满足

比如,妈妈和孩子在逛超市,孩子喜欢一款玩具。孩子说:“妈妈,我想要这一款玩具,你能给我买吗?”妈妈想到自己小时候物质的贫乏,想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就说:“好呀,只要你喜欢,妈妈现在就给你买。”

这是第一位妈妈的做法。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位妈妈的做法。

孩子说:“妈妈,我想要这一款玩具,你能给我买吗?”妈妈想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一款玩具,妈妈也很想给你买,可是,妈妈想等到你期中考试取得优秀的成绩时,妈妈把这一款玩具作为礼物送给你,你看行吗?”

孩子思考了一下,说:“行。”

妈妈说:“宝贝,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妈妈和孩子开心得笑了。

不难看出,第二位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她懂得对于孩子的欲望,要做到延迟满足。

她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值得我们学习。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我爱你,你可以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爱你,你是你自己。

家庭教育:放下自己的面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学会延迟满足

而我们大多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开心;我爱你,所以你要优秀;我爱你,所以你要学习好;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话。

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对于孩子的欲望,我们要学会延迟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孩子   都会   贫乏   研究者   有条件   家庭教育   棉花   面子   做法   我爱你   家长   欲望   著名   年代   玩具   努力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