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强烈不认可你,但坚定用理性表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强烈不认可你,但坚定用理性表达

再次梳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前几章概括。

首次咨询“初见咨询师”建立信任,第二次“抑郁的原因”讨论当下情绪感受,第三次“成长的寓言”引出儿童自我状态理论,采用三人小星球寓言表达孩子软弱无助必需依赖,第四次“探索童年”回忆童年往事,证实儿童自我理论,讨论童年情绪对当下影响。

第五次“愤怒的表现”讨论愤怒这个基本情绪有何表现,区分为强弱两极的不同程度。毫无疑问,蛤蟆父亲是严厉的,愤怒表达非常常见,而蛤蟆只有顺从的份儿,讨论这个情绪差别就有了很大趣味。

文章说道,“孩子是成人的父母”,就糟糕情绪而言,孩子小时候的依赖体验会导致不同情形的情绪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绪处理模式,“从小看八十”,心理意义说我们都是成人版儿童,这就是移情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要讨论现实生活中,愤怒这个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生活。

愤怒是表达内心意图的,即对人事物的否定和拒绝,从强弱两个极端看,表现为:激烈拒绝的怒怼(火爆脾气,一点就炸,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不敢拒绝的顺从(小心翼翼,害怕畏惧,惟命是从,内心痛苦)。

当然,最常见的情形还是激烈形式的直接拒绝,被激惹,强烈对抗,不害怕,有力量。但是效果往往是不佳的,因为这时候心理健康水平非常糟糕,以至于可认为是不正常表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强烈不认可你,但坚定用理性表达


还是看看生活例子吧,我们并不比蛤蟆更高明一些。

故事一,与上级吵架。毕业分配时候被“卖”到地方,等待去哪里上班通知,实在耐不住了,跑去人家主管部门询问,被人家批评瞎打听回去静候消息。气不过这不爱听的话,自尊受损,拒绝批评,没好气反驳了解情况是权利,并与之争论,最后又意识到人在屋檐下还是别得罪,又道歉了事。

这个愤怒是直接宣泄情绪,当时舒坦了,过后后悔,效果如何呢,是事情结果能更好还是人际关系更差了?不言而喻。

这个情形不是个例,后来无数次类似情景剧反复上演,不合心意直接反驳,即时满足的舒畅,强化了表达愤怒方式。

这可以套用苍鹭的儿童自我状态理论,习惯化的愤怒模式移情到成人时候,成为惯性行为模式。

一次次周而复始,在童年本能水平的圈子里打转,直到有一天觉察,这个模式真的不太好,“愤怒是无能的表现”“愤怒是不正常的表现”,意识到最好追求“不动声色而非喜形于色”

故事二,表达个人看法。业务例会讨论技术问题,主管定好调子建议通过。轮到征求个人意见时候,把构思好的反对意见一一说出,首先表明不同意态度,而后跟进123解释,最后表示尊重大家讨论后的最终结果。不恼怒,不愤怒,不对抗,说出来即可,在其位谋其职,“参谋有三次建议权”,谁决策谁负责。最后的效果,自然很好,意见得以认可。

上面故事看,人是理性动物,就是面对愤怒情形不动声色,平和表达看法与诉求,至于结果,不是决策者就要接受各种可能尤其最差可能。

这是处理极端强烈愤怒的故事,就是把激烈拒绝调整为诉求表达,“我可以强烈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坚决捍卫我自己表达的权利”,表达的目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处理我的情绪,或者说无愧我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强烈不认可你,但坚定用理性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蛤蟆   强弱   心理医生   情形   理性   童年   坚定   愤怒   激烈   情绪   自我   效果   理论   意见   模式   儿童   孩子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