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语言交流3种方式,贵在训练觉察背后的真实意图


区分语言交流3种方式,贵在训练觉察背后的真实意图

周末回老家,帮老娘伸展按摩因中风不灵便的左手,告诉我“没有的”,不过我知道这在心理学意义很重要,这是特有交流方式,而且人人需要。

我们都知道,人际互动交流有3种方式,即肢体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这些交流方式在生理上有特定发展阶段,但学会以后总是无意有意地综合使用,才会表达真实意图。

出生后的婴儿就有社会互动能力,如与母亲眼光交流,微笑,哭泣,吵闹,慢慢学会抓握东西,动手动脚探索周围世界,这就是前语言期婴儿的肢体语言交流方式。

婴儿最需要的也是肢体接触,通过安慰接触获得牢固安全感。心理学家进行的恒河猴实验证明这点,婴儿不仅仅是“有奶就是娘”,更加重要的是“有爱才是娘”,对于婴儿来说,感受爱的最好方式就母亲的身体接触、温暖怀抱、时常抚摸。

这就是肢体语言的力量,爱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婴儿时候就开始得到验证。

成人交流中的肢体语言依然重要,这里可以扩大为表情、姿势、肢体行为,我们说出写出的话语会伪装,可是肢体语言会暴露潜意识真实意图,读懂肢体语言也是人际交流高手必杀技。


区分语言交流3种方式,贵在训练觉察背后的真实意图


随着年龄增长,三岁时候婴儿基本掌握母语,流畅地进行口语互动,因此民间会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法,因为三岁口语正常的话,说明人的生理心理正常,作为普通人成家立业没问题。

口语特点是交流方便,能立即表达自己想法、感受,我们说幼儿天真烂漫,就因为口无遮拦,有啥说啥,社会化规则习俗道德尚不掌握。比如幼儿会说“我要和爸爸妈妈待一辈子”“我要和妈妈结婚”“长大我要挣大钱给爸爸妈妈,一天给一把,一天给一把”。

等到了学龄儿童时期,开始学校学习社会化,家庭教育也开始了,童真岁月被现实要求替代,孩子也就觉察到文化环境影响,以及言不由衷的冲突。口语表达更加丰富,也学会自我控制感受和想法,比如想吃糖大人不给就会撒谎要钱,知道哭泣无效就会忍耐或勇敢,这具有重要心理成长意义。

于是,口语交流不再是真实意图的表达,带有了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也就出现了。思维必然是高度浓缩的,也就词不达意或者故意言不由衷,比如去人家玩遇到在吃饭,问一块吃吧,会机灵回答“俺吃过了”。

这时候口语交流就展示觉察意图威力,即察言观色会意能力。很多时候,成人说话很少直来直去,“单纯”的人心理发展处于幼儿阶段,面对心理发展到成人的人,就会出现交流“代沟”,这个是真实的。所谓话不投机,还是相见恨晚,都是心理年龄发展不均衡而无法共鸣意图的呈现。

这就是共情能力,走进别人内心世界的觉察能力,不要相信一个人的话而是相信这个人,就是此意。


最后,就是书面语言交流,有句话“说不通写得通”,我曾经给初中时期孩子写了大量便笺,验证这个道理。还有,大量著作文章、国学经典、媒体文字,都是书面语言交流方式。

总结下,肢体语言最原始,表达情感最丰满;口头语言最直接,但掩藏意图;书面语言有延迟性,可保留反复阅读。

区分语言交流3种方式,贵在训练觉察背后的真实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恒河   意图   语言   真实   方式   言不由衷   肢体   口语   婴儿   书面   成人   幼儿   能力   妈妈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