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体验+表达”: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即猜测想法与感受


“共情=体验+表达”: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即猜测想法与感受

有朋友说与熟人说话不舒服,总听到抱怨,笑话嘲讽多,劝过几次无效果,还被讥讽,弄得怀疑自己是否错了。

我回复说,“没错,这是各人内心图式不同罢了”,因为朋友是学心理的,就用了“图式”这个专业术语,意思就是各人经验不同,通俗说三观不一样。

又问“如何办好呢”?回复“先接受再处理,接受了也就知道如何办了”。

今天看到李克富教授的文章《共情=体验+表达》,反思上述对话,暗自汗颜,因为看似在共情,可知道还是在自说自话。

因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回答的,没有暂停思考一下朋友此时此刻的感受与想法,如果想过这些再回答就是共情,否则自说自话效果好也是偶然,无法复制,提高也就颇难。

李老师给出共情技术很简单,共情就是体验对方感受与需要,然后得体表达出来。刻意训练共情技术的话,就是这两句,“他是什么感受”“他想要什么”,注意不是他应该想要什么,情绪应该如何反应,我们必须“如其所是”而非“自以为是”。

很多人无师自通会“共情”,且水平非常高。人家可能不懂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人际互动顺畅,让人舒服,这不是知识的传授,类似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的“实践智力”,俗称街头智慧。

“共情=体验+表达”: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即猜测想法与感受

举些例子吧。

保姆春节时候回家后,打电话给老娘说到家了,又说捎的节日礼品太多了,老娘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这算是高水平共情吧,把成绩放在人家付出劳动所得上,这让我获益匪浅。比如,业务交流遇到有人感谢,会说这是您自己有水平。

还记得当初第一次跟着爱人回农村老家里去,心里忐忑不安,担心遇到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愁着说话,这时候安慰我,“这些亲戚咱才见几次呢,担心啥”,那意思,表现好不好,他们说了不算的。

孩子共情能力也比我强,去年疫情缘故没去学校,正好到我们结婚纪念日了,提醒我买礼物回家哈。后来我忙乎忘记了,要回家了,儿子问我记得啥日子不,然后要我回家先去储藏室,拿着买好的鲜花再上楼。

按说,我有如此好的环境,也该学习共情能力强一些,却依然是知道做不到。

开始时候有意识注意共情问题,稍微持久就原形毕露,比如前几天给爱人说个事情,自以为说明白了,问我几次后有些不耐烦,回复我“就看不得你这语气”,这是典型的反共情案例。这类似家庭教育,开始对孩子颇有耐心,随后失控了。

还有个案例,某次业务会谈,我觉得问题好处理,后来经过提醒,别人不同意我的看法,是不放心其他部门做法,会有不合规之处。这里缺失共情之处,就是没有想到别人真实想法,也就是心理理论不够深刻,要知道心理理论是觉察到别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与感受。

最后,看看古人是如何表达共情的。李商隐名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共情到爱人对自己挂念与担心,以及希望知道何时回家,于是解释这个时候大雨滂沱,归期未定,同样思念家人,执手相看泪眼。

回到理论中,共情技术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简化版。《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非常棒,通俗易懂,有趣有味,核心理念就4句话,“描述观察,表达感受,说出需要,提出请求”。共情技术就是体验其中两步,对方的感受与需要是什么!

总结下,共情技术非常简单,就是所谓“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只不过会的人不觉得有啥,不会的人死学知识也无用。这时候关键在于“刻意训练”,技术就是这几句话“人家啥想法”“人家想要啥”“人家啥感受”,方式就是“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共情=体验+表达”: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即猜测想法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想法   度君子之腹   图式   非暴力   巴山夜雨   自说自话   归期   老娘   通俗   君子   智力   这时候   担心   理论   心理   朋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