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论语》学心理:“一以贯之”之儒学、心法、心学、心理建设


跟着《论语》学心理:“一以贯之”之儒学、心法、心学、心理建设

《论语.卫灵公》有这样一段简洁对话: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是孔子主动与弟子子贡的对话。赐是子贡的小名,子贡在众多学生中以“多学识记”著称,但未得主旨,由此孔子主动点拨教育子贡,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例子。

孔子通过提问这个心理技术,说明自己有所思想成就,不是依靠多学识记,而是“一以贯之”才做到的。因此,我们要重点理解何为一以贯之?

可以从以下几点胡乱联系之。

1、儒学之忠恕。

孔子创建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简单看这两个字,都是人字旁,“仁”体现的是自爱爱人,而“儒”是人的需要,探讨的是人性与仁爱。

更好理解“仁”的含义,则是孔子弟子的解释,即“忠恕”二字。可以简单认为“忠”体现自我关系、自我修养,“恕”体现人际关系、共情能力,要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

忠于自己就是能“大气”,有深度。《水经注》有个描写溪水句子,“溪有四十七濑,濬流惊急,奔波聒天”,意思是溪流汇集47处来水,速度快水势大,声音震天响。反其意观之,如果不是浅小溪流,而是大江大河,还会激流勇进吗,之所以如此恰恰说明深度不够,太过浅显。类比做人,就是要修养自己习性,有大气,有胸怀。

那么大气来自何处,自然是人际关系,表现为大度,这就是忠恕含义。宽恕谅解别人不容易,林肯有许多示范,南北战争中对前方将领深深不满,气得写信大骂一顿,随后不是发出去而是烧掉信件。

跟着《论语》学心理:“一以贯之”之儒学、心法、心学、心理建设


2、心法之涵养此心。

张居正讲解《论语》对此说得很透彻,他认为孔子这里一以贯之的是“涵养此心”,目的是“不为物欲所蔽,则事至而明觉,物来而顺应”,实际就是后人总结的“内圣外王”。心理的强大才是真正强者,强者能示弱,柔弱胜刚强,这是你本能的行为,需要不断修炼。

张居正为此举例,涵养自心足够好,好比用镜子照事物,无论五颜六色无不原形毕露,又好似用称来称量东西,无论轻重均可以称出。这些就是尧舜以来相传的“心法”。

3、心学之知行合一。

王明阳的心学大法,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曾经就此涂鸦过一些文字,第一句是心理本质,第二句是行为指南,第三句是心理目的。

著名四句教更是经典。

4、心理学之自知之明。

一以贯之对于心理而言,就是心理建设了。

心理建设就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当我们留意自己或者周围人的言行失控失态,肯定是心理水平不高导致的,如负性情绪、即时满足、知道做不到、共情能力差等。

应对方式就是保持判断心理状态意识,然后“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即先判断心理状态再进行应对,这是自我修炼与人际互动的心理大法。

具体说就是区分人的当下心理状态,包括健康、不健康、不正常、死亡这4个状态,类似日常生活中工作、唠叨、愤怒、心不在焉这些情境,之后相应的应对方式为讲道理、讲心理、顺着说、闭嘴不说。

当然,心理视野的心理建设,一言以蔽之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无知,即孔子所说“知命”之知道自己局限性。

总结下,孔子对子贡说的“予一以贯之”,可以认为是儒学的仁爱忠恕,是心法的涵养此心,是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心理建设的自知之明。

跟着《论语》学心理:“一以贯之”之儒学、心法、心学、心理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心法   论语   水经注   儒学   孔子   识记   心理   心学   自知之明   仁爱   涵养   大法   大气   状态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