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在老大幼儿园的门口,经常有一些卖小零食的摊子。昨天接他放学的时候,看到在一个卖气球的摊子前有一个男孩在哭闹。

原来,小男孩看中了一个超级飞侠图案的气球,旁边的一个小女孩也看中了。问题是只有一个气球,到底给谁呢?男孩的妈妈建议给小女孩,理由是:男生要绅士,懂得礼让。小男孩不听,非要看中的这个,说着说着委屈的哭起来了。小男孩妈妈觉得很没有面子,左右为难。于是,她说:“宝,不哭了,如果你不哭的话,一会妈妈带你去附近的超市买玩具枪,你不是最喜欢一款叫什么的?”小男孩一听,马上破涕为笑,大方的让出了气球,跟着妈妈开心地离开了。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采用奖励的手段,是很多家长哄孩子的“杀手锏”。因为这一招特别有效,不仅让孩子马上停止哭闹,还能博得孩子一笑。看上去是一举两得的方式。因此,在生活中,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常见。最常用的对话就是“你要是。。。。。爸妈就带你干什么(给你买什么?)。”

当然,还有把奖励用的更“高级”的。记得冉莹颖在《妈妈是超人》这个节目中,就对孩子采用了工资奖励制度。她把这套制度画在了黑板上,明确地告诉孩子们干什么家务挣多少钱,攒够足够的钱可以买喜欢的玩具。她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爱劳动、形成好的品质。结果呢?孩子并没有参与做家务,反而因为在超市没钱买玩具而哭闹不止。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由此可见,父母用的很顺手的奖励机制,有的时候起不到正向激励的作用,原本希望孩子做的事情,结果并没有达成,反而变成了一种交易。你不给我激励,我干脆就不干。

对孩子的激励正在被滥用:

“只要你明天早上不哭不闹,按时去幼儿园,妈妈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

“只要你能好好吃饭,不挑食,爸爸就奖励你看一会动画片。”

“只要你能按时上床睡觉,妈妈就给你买想要的那个玩具。”

“你要是把玩具收拾好,我们马上就出去玩。”

其实,按时去幼儿园、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和收拾玩具都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长的奖励机制下,这些都被忽视了,孩子无法从我们对他的要求中体会更多规范的建立。

因此,从长远来看,奖励并没有用,滥用奖励反而会带反作用。

为什么物质奖励会起反作用?

奖励孩子原本是激励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从而促使事情的完成。为什么起不到作用了呢?心理学家也对这种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做过研究,比较著名的就是“德西效应”。其实在德西实验之前,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特.斯金纳也做过一个行为实验,实验对象是小白鼠。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他把一直饥饿的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别制作的笼子里,这只笼子被称为“斯金纳箱”。刚开始的时候,小白鼠因为饥饿,到处乱窜。四处乱跑的时候能碰到笼子中的一个杠杆按钮。于是,一个丸子就掉了下来。碰到杠杆的次数多了,小白鼠就知道了食物和杠杆的关系。因此,它会不停地去碰杠杆,食物就这样轻松地到手了。后来,斯金纳发现,小白鼠不再频繁的按压杠杆,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去触碰。

这个实验中的食物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各种奖励机制,孩子们被要求做的事情类似小白鼠触碰杠杆。一开始,为了得到奖励,孩子会马上收敛不好的行为,朝着家长期待的样子去做。但是,当他对奖励不满足了或者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做事情的动力。甚至可能出现,把事情和奖励联系在一起,这便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所以,所有的奖励,不管是口头承诺,还是物质,都只是暂时的刺激,没有从内部诱发驱动力。想要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调动做事的积极性,必须提供精神的愉悦感才可以。这比物质奖励更能让人坚持下去。

滥用奖励会带来哪些反作用呢?

1、导致父母的教育目的错位,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奖励物品上

激励的目的是养成孩子的习惯、建立规则、遵守社会规范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是为了奖励而去做一件事情,并不是为了去做这件事情。教育的目的发生了错位。拿文章一开始冉莹颖的物质奖励制度来说,孩子并没有把专注力放在做家务这件事情上,而是关注有没有足够的钱去买玩具。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哪怕是目标错位,孩子不也是做了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父母为什么喜欢用奖励的手段刺激孩子的原因。因为省事、省心、省力。有的时候,动动嘴皮子就能停止孩子哭闹,还能让孩子开心起来,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打个比方,一开始喝咖啡的时候,你喝一点点就能达到提神的效果。后来,喝半杯才管用。最后,喝很多都不见得管用不了。也就是说,外部刺激不会长久,得靠兴趣和成就感才行

2、导致孩子失去责任心,遇事容易推脱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从父母奖励孩子的那些事情来看,其实都是孩子凭自己的能力独自可以完成的。虽然他暂时不想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就慢慢学会了。比如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他可能在一个阶段自主选择意识强烈,只想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这个时候,为了让孩子爱上吃饭,采用奖励的手段,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让孩子意识到,吃饭并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以后,就更不好好吃饭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能由之出发,自觉的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3、助长贪婪的念头, 孩子学会了条件交换,跟父母讨价还价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实验里的小白鼠厌倦食物丸子,实验者如果把丸子换成其他美味的东西,小白鼠会做何反应呢?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结果也差不多。当他厌倦了某种奖励就会想要别的代替,这会给家长造成更大的困扰。

曾经在游乐场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在滑滑梯的时候,由于太着急了,头先着地,磕得的有点懵,捂着头一直在委屈地哭。妈妈在旁边看到孩子这样也很心疼,着急地哄:“不哭了,宝贝,妈妈一会带你去做摇摇车。”小男孩不仅哭的变本加厉,还“讲条件:“我不要做摇摇车,我要去买玩具。”此情此景,孩子妈妈能拒绝吗?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既然滥用奖励会带来这么多反作用,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去做一件事情呢?

如何用“自我决定理论”,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动机。之后,在80年代时,提出了影响至今的重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简而言之,只有当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主需求)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第一种是能力需要,意思是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

第二种是自主需要,意思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情,能够自由选择和控制事情进度。

第三种是关联需要,指能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接纳、爱和尊重。

打个比方,我的教育工作决定着会接触到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曾经也深入调查过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平时也组织过不少家长会。据我了解,每次开完家长会之后,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惨”了。回家后会面临父母一顿狂风暴雨的批评。“为什么人家能学好,你就不能?”“你是笨还是傻啊,这么简单的数学题就考50分?”家长吼叫批评完之后,孩子会在短时间内在学习上发力,时间一长,又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地方了。就是俗话说的“三分钟热度”。还有很多家长会用奖励机制,“你考到多少名,我就怎么着。”结果是一样的。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不管是批评还是奖励,都属于促使孩子学习的外部动机。都会给孩子形成一个潜意识,那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也就是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同时,家长强迫孩子提升成绩,进步多少名都不是孩子真心想要去完成的目标,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这个自主需要。并且,家长在家长会后的反应,也让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接纳,也会是关联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会以为父母更看重的是分数,而不是他努力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想要孩子达成奖励目标,需要从三大需求的满足开始。

首先,让孩子体验到完成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现在孩子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加上很多父母喜欢控制孩子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鲜少体验成就感。还没开始认真做,就被否定了,或者被打压了。明明可以自己穿衣服,却被嫌弃穿的慢,立马剥夺了体验的机会。明明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却被贴上“做不好”的标签。把孩子困在一个看似安全的牢笼里,怎么能让他体验完成的成就感呢?自信才是想要去做的根本保证。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最近,跟孩子玩找不同的游戏,发现他越来越厉害,甚至超越我。当然,我用了一个小心机,一开始的时候,故意放慢速度,没有让他完全输掉,给他几次赢的机会。让他感觉这个游戏有难度,但也不是不可以完成。体验几次赢之后,他喜欢上了这个游戏,每天都缠着我玩一会,练的次数多了,我不让他也能赢。

其次,给孩子自主选择和控制节奏的机会

孩子从出生后1岁多就到了自主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想全盘掌控,固执地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从小事开始,就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不要担心孩子犯错误,犯错也是成长的机会。

很多孩子在自主意识发展阶段,会经常说“不”,这并不代表孩子不听话,跟父母对着干。太听话的孩子并不利于发展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改变一下跟孩子沟通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把问题看小,自然就不会有大问题。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这件事情,越奖励越不管用时,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在写作业时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选择优先完成的题目,自主选择想要补习的科目和老师。家长做出让步,孩子才能体会到“良苦用心”。

最后,鼓励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经常说“谢谢”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一句话,深以为然: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就无法生存。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有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被父母经常看到优点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父母的鼓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它向孩子传达出一种信息:我爱的是你,孩子,跟其他事情无关。长期浸润在爱里的孩子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无惧挑战。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对事情不是应该的吗?干嘛非要说“谢谢”呢?在孩子做对一件事情事,说一声感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认同,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跟父母的平等对话。孩子的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关注。经常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孩子,内心的驱动力只会越来越强大

日本教育家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如果孩子能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就不会再做让家长头疼的事了。

阿德勒也早就说过,“幸福即贡献感!“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起反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告诉你:错在方法

所以,让孩子从被肯定中获得幸福感,是每一个父母的终极育儿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反作用   自我   孩子   杠杆   动机   自主   家长   事情   父母   小白鼠   玩具   理论   能力   妈妈   机会   方法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