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村里第一个做生意的妇女

文:侯保军

图:来自网络


姥姥那年六十六,这个年龄在农村来说,出家的女儿都要给姥姥买块肉。


姥姥已经嫁出去四个女儿,唯一让她发愁的是,两个儿子的婚事,怎么办?指望着地里的那点粮食卖钱根本不靠谱,而那时刚分开生产队,一家之主的姥姥决定做豆腐这个小本生意,那时农村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她只能偷着做,做完之后再偷偷的卖。


姥姥,村里第一个做生意的妇女


做豆腐和豆腐皮,其实是耐心、技巧加时间的累人体力活,特别是煮豆浆开锅下石膏的活儿,是门技术,豆浆开锅沸腾时,石膏洒早了便老,压出来的豆腐像蜂窝,而且口感发涩发苦,卖不出去。


如果石膏洒晚了,豆腐发嫩压制时不成形,意味着几天辛苦的劳作加几十元的成本就要泡汤,要知道那时候豆腐仅二三毛一斤,豆腐皮才五毛钱一斤,很多人吃不起五毛钱的豆腐皮,只好买一块二毛钱的豆腐打打牙祭。


为此,姥姥伏在烟熏火燎的大铁锅边,不顾蒸气熏得满头大汗,眯着眼看,尽管呛得她满眼流泪,就是不从灶台上走开,喊她几次都没用。


经过几天的摸索,终于把下石膏的比例和火候弄清楚了,后来发展学会了做豆腐皮,做豆腐皮真是功夫活儿,先泼一层熬好的豆腐脑,盖一层过滤布,泼少了不成形,泼多了太厚没韧性,豆腐脑还要趁热泼,六十六岁的姥姥第一个带头干,往往干到十一二点后,早上二三点起床推石磨磨豆子。


那时年幼的我,半夜起来帮姥姥推石磨,累得晕头转向,趴在磨石上再也不想动弹。做好豆腐的姥姥扭着小脚,推着高大的木轮车,沿街串巷吆喝叫卖,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姥姥是当地第一个做生意的农村妇女。


六十六岁的姥姥,是个勤劳的人,她不允许家人和孩子们偷懒,那时候没有钟表,每天早上公鸡一打鸣,姥姥便吆喝孩子们起来劳动,或是下地锄草,或是给村外的菜园浇地。


姥爷打辘辘汲水浇地,他洪钟般的吆喝声,木辘辘咯当咯当的转动声,清澈的流水倒在石板的哗哗声,像一曲晨光曲,随着东边冉冉的朝霞,在村庄的土巷道里来回穿梭……


姥姥是个养花爱美的人,她天不明第一件事是,从村外的石井上打水,把院子里花全浇一遍,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石磨盘,摆着各种花,开着红色,紫色的,黄色的洋马蜂菜,五四菊,枙子花,蝴蝶兰,海棠花,菲菜莲,并蒂莲,月季牡丹,玻璃海棠……


花儿五颜六色,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那几十年的老枣树,是她年轻时亲手种植的,如今枝繁叶茂,华冠盖满了整个庭院,阳光常在翠玉的叶片上翻身跳跃,一棵身体弯曲向上,如虬龙升天的松树,将长长的手臂探到大门外。


从农历七月十五红鼻枣开始,那些果实如一堆堆的云霞,在翠绿中开始晕染,咬在嘴里,甘甜泌人心肺,姥姥常让我踩着我的肩膀爬上树去打枣,记得我十五六岁少年写过的一首诗;


莫道枣花无丽姿,花开苍微我自知

若要群芳侧目看,待到翠云拥紫时。


若没有姥姥勤劳持家,便没有秋天人生丰硕的收获,直到那一年,姥姥再让我踩着她的肩膀摘枣时,累得她气喘吁吁,满脸是汗的说自己老了,但老了的姥姥,并没有放多少沉沉的担子,依旧负重前行,用她的话说,人活一天也得拼命干。


姥姥一生操劳,人勤地不懒,她开过菜园,卖过豆腐,煮过猪下水赶集上店,炸过油条,卖过挂面,做过粉皮粉条,农村人做的生意,姥姥都做过。


姥姥虽没识多少字,但她却留下许多做人的俗语;“人谁也别靠,靠山山倒,靠墙墙塌,人这辈子,能靠的是自己。"人勤地不懒,天上没有掉馅饼的,老鸹没有多食嘴的,到什么时候,不要吃人家的白饭。"这些俗语,至今还影响着我。


姥姥虽是小脚女人,却始终是家庭的经济撑舵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初,她勇敢冲破封建枷锁,休掉自己的男人,领着四岁的我娘,从一个村庄改嫁到另一个村庄。


在姥姥去世前的那一年,她还带领全家翻修房子,忙碌着儿子的婚事。直到离世的那一天,还挂念着地里的白菜没收,不要让雪霜冻了一年的收成。


姥姥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翠玉   莫道   姥姥   豆腐皮   豆腐脑   石磨   菜园   活儿   婚事   俗语   石膏   豆浆   村里   勤劳   村庄   豆腐   妇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