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理念的熊孩子称谓

熊孩儿,常指淘气小孩,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且暂时得不到良好家庭教育。举例来说,当看到一个小孩做了一件难以理解且具有破坏性的事情时,你可以感叹:“这熊孩子。”熊孩儿是贬义词,这个词来自北方,泛指那些令人生厌的小孩。还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淘气的小孩的喜爱。如今多被网友定义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的小孩。

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理念的熊孩子称谓


也许他会删除你的档案,破坏你的模型,划掉你的屏幕,把你的家弄得一团糟,甚至会乞求把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都抢走。每个餐馆和每节车厢都回荡着他们的喊叫声。所以才会有网友普遍不喜欢“熊孩子”。

最近,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案是否是“熊孩子”的“护身符”?大众在议论。

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理念的熊孩子称谓

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对此表示质疑。

对未成年人来说,给他们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帽子,叫做“熊孩子”,这本身就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的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对“问题儿童”的一种戴墨镜的看法。

郭林茂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载着中华的未来希望,通过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未成年人中的极个别人有罪错,就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当作“熊孩子”的“护身符”,这是片面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对于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挽救措施,使其重新健康成长,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华民族,有着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特殊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育比较不成熟,认知水平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少部分未成年人违法,有各种原因,更多的原因应该归于成人,而不能仅仅归于未成年人本身。

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理念的熊孩子称谓

关键不在于消灭“儿童”,而在于消灭“问题儿童”。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像“熊孩子”这样的标签,不但无助于消除问题,反而会助长问题,让“问题”困扰孩子,从而成为“问题成人”。

"标记"是一个很自然的借口。

由于“标记化”,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会去客观地找原因,而是直接定性:你犯了错误,因为你是熊孩子!

就小孩来说,这个理由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我是“熊孩子”,所以我会这样做,所以我会犯错误。

"借口"的危害何在?

每次你找借口时,常常是因为犯错误,或失败。

失利本来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借口”让你失去了这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寻找借口是为了掩盖失败,而非反思错误。因此,借口越多,成功就越困难,因为他不能改进自己。

伴随着“标记”而来的,是自我贬低。

在每一次失败或犯错误后,孩子都有一种自我贬低的倾向,而“熊孩子”标签无疑会加强这一倾向。

自卑的后果,往往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从这个角度讲,成人和儿童是一样的。

因此,父母遇到问题,首先也要克服自卑心理。

怎样克服?学习同情自己,寻找客观原因。小心,不要“找借口”,要客观分析。

类似地,孩子遇到问题时,你应该学会引导孩子这样做。假如你自己不懂得自我同情,就很难引导孩子。

概括起来,上面讲到三点:

不找借口,不贴标签,学会同情心。

除了这些,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多管闲事;小处着手,逐步改变。

首先要赞美。外国有句谚语,大意是,批评一次,再赞美20次才能回来。

但事实上,生活中的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要多得多。这份科学家报告的结论是:生活中消极和积极情绪的比例,是14:1。

如果你用心,你的努力,你的处境是可以改变的。

循序渐进的改变,首先要从小处着手,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未成年人   孩子   小处   无法无天   护身符   称谓   标记   群体   成人   借口   情绪   小孩   理念   错误   自我   原因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