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林生斌事件”为什么如此气愤?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

文|哎呀妈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眼看七月份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林生斌却仍旧是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关于对他的猜测和攻击,太多太多了……


是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十恶不赦?


那倒不至于,虽然网上所谓的联合保姆sha妻,妻子出事时在小san身边,妻子孩子去世后花钱修井镇压gui魂啥的传得以假乱真。


但相信当年事件的有关调查部门也不是吃素的,该掌握的信息肯定知道得比各路网友还多,不会随随便便就出现什么“破案在民间”这样的事。


所以说到底,大家气的不是他另娶新欢生儿育女,而是刻意营造“丧妻丧子”的悲惨人设,大肆敛财,赚得金盆满盈。


那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呢?


日本社会学博士堀内进之介透过新书《为何善意会伤人》,为所有网友揭露了这一问题。


我们对“林生斌事件”为什么如此气愤?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


他认为,大众所谓的善意其实是有边界的,同时共情也存在陷阱,只有揭开善意面具,才能让大家的好心不会失控,成为伪善者利用的工具。


特别是在第二章——《共情的陷阱》中,他说:“人总会同情容易同情的事物”。


我们对“林生斌事件”为什么如此气愤?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


这是因为共情存在“聚光灯效应”,即便人没办法完全体会他人的心情,但是对和自己有很多交集的人容易产生共情,由于整个关注点都在对方身上,所以很难看清其他不属于该物体的部分。


林生斌家破人亡这件事,当初那张靠在墙上崩溃大哭的照片,一下子就调动了人们的情绪。中国社会又很讲究亲情,看到一个原本幸福的一家五口,因一个不相干的、贪婪的保姆而彻底破裂毁灭,在这一层面上,网友就很自然而然把所有的同情牌打给了家庭的唯一幸存者。


我们对“林生斌事件”为什么如此气愤?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


由于全部情绪都聚焦到林生斌身上,也很难去细细琢磨他之后一系列“古怪”的行为,像“说自己不在乎钱,那为何还会集中火力向物业公司索赔”、“承诺说要建立基金会,但这么多年怎么都没动静”、“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流出来关于他的照片的确很动人,但摆拍痕迹过分明显”……


就这个情况,作者冷静客观地引用耶鲁大学保罗·布鲁姆教授的一句话“将共情作为道德的行动准则是不恰当的”。


果真,成也林生斌,败也林生斌。


我们曾因为受害者很可怜加害者实在可憎而无限同情林生斌,如今也因为共情对林生斌的“卖惨”产生强烈无比的愤怒。


不得不说,这本书虽薄,但把大众善意和社会现象讲得特别透彻。有兴趣,不妨读一读,或许可以更冷静下来,洞察自己,洞察社会觉知力。


-END-

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耶鲁大学   伪善者   保罗   大众   善意   气愤   保姆   陷阱   冷静   情绪   妻子   身上   现象   答案   事件   照片   网友   社会   林生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