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前段时间,给小半讲完西汉三杰之首的萧何之后,小家伙非常喜欢。觉得这样的历史故事很有意思,不仅可以学习历史知识 ,还可以从这个人身上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看到小半对我讲的历史故事这么感兴趣,我这个做父亲的也很有成就感,于是打算接着这个系列一直讲下去,以人物的形式来了解历史。


上次讲到萧何,他一直好奇曹参(cān)很厉害吗?为什么萧何死了之后,就是曹参做了相国?萧何跟他之间到底闹啥矛盾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曹参与萧何的那些事。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曹参是西汉建国后第二位相国,也就是萧何死后的接班人,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实际上,曹相国的故事还多着呢。


成语解释

萧规曹随:萧何和曹参在西汉初期先后任相国。萧何创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继任,完全照章行事。后用以比喻依照成规办事,含有贬义,同义词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一如既往。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除了萧何的接班人,我还是我自己 〕


曹参跟萧何一样,也是刘邦的老乡,都是沛县人(今江苏省沛县)。


不过当时萧何的官要比曹参的大些,萧何是沛县县令的属官,而曹参只是管理监狱的小吏,但是他俩都比刘邦混的好。因为他俩在县里,而刘邦那个时候只是一个乡镇官员。


刘邦反秦之后,曹参就跟着刘邦混了,刚开始主要是跟着刘邦打打杂,后来发现自己有带兵打仗的潜力,于是开始往武将这个方向发展。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没想到我还有这个天赋,淡定 〕

没想到带兵打仗之后,发现自己还挺擅长的,战绩不菲。据史书记载,曹参打下过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平定天下之后,刘邦做了皇帝,封萧何为西汉相国,将他的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而同时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

讲到这里,小半一连两个问题抛出来:“大儿子不应该是皇太子么?曹参怎么不在都城呢,跑到齐国做什么?”

其实啊,齐王刘肥是刘邦没有结婚之前的私生子,刘邦明媒正娶的老婆是吕雉,所以从法理上说刘肥是没有资格当皇太子的。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吕雉,你悠着点,不要杀我儿子 〕

而刘邦之所以把曹参调到齐国做相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要保护刘肥的生命安全。虽然他不是太子,但是毕竟是长子,会对太子的地位产生威胁,刘邦又知道吕雉这个人心胸狭窄,担心自己死后会对刘肥下手,所以派了与刘肥母亲曹氏同为沛县出身的曹参去保护他。


二是因为齐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这个地方老百姓的地域观念很强,不是很好治理。而曹参战功卓著,又忠心耿耿,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的大臣,万一有诸侯作乱还可以保护京都。

果然建国之后不久,陈豨、黥布接连反叛,曹参以齐国相国的身份跟从齐王刘肥,率领十二万人马,与刘邦合力围剿,才打败他们。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孝惠帝做了皇帝,为了限制诸侯国的权力,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该我刘盈上场了 〕


小半听到这里,突然打断我:“相国跟丞相有什么区别呢?”


这里有一个小知识点,西汉初期中央和诸侯国都有相国的,相国身边设有左右丞相专门帮助他处理国事,所以相国的地位要比丞相大的。


只是后来中央担心诸侯国相国权势过大,就废除了相国,但中央的相国依然保留着,而丞相就成了诸侯国中最高的行政长官,主要职责是辅佐诸侯王处理全国政务。


当时,天下刚刚安定,刘肥又年轻,所以齐国的大小事务都是曹参在处理。


刚开始曹参面对齐国的治理,也是一头雾水。曹参这个人虽然是武将,但为人谦虚,于是把当地的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问问他们,我们政府可以为你们做些什么。


但是齐国的读书人太多了,众说纷纭,提的建议也不统一,曹参也不知道听谁的。后来听说本地有位盖(gě)公,精通黄老学说,就派人去请他。


盖公来了之后,就跟曹参分析了一下齐国的现状。


“齐国是秦末汉初遭受战争破坏的重灾区之一。项羽与田齐后裔在这里打过仗,汉王的汉军与齐楚联军也在这里打过仗,战争给齐国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老百姓都渴望安宁,休养生息。”


曹参似乎听懂了,又没懂,接着问盖公:“所以呢?”


盖公给了他九个字:“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意思就是你政府不要管太多,不干扰百姓生活,百姓们自然会慢慢过上好日子。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老子曰:治理国家不要瞎整,安分点就行 〕

曹参一听恍然大悟,于是让出了自己办公厅,让盖公住在里面,并在齐国大力推行黄老的“无为而治”。

曹参在齐国做了九年的丞相,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可以说曹参很好地完成了刘邦嘱托,不仅保护了刘肥,还安抚了齐国的百姓。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公元前193年,西汉相国萧何去世。曹参一听到这个消息,慢悠悠地跟他的门客说:“我可能马上要入朝做相国了。”

门客一听,大吃一惊,曹丞相为何如此自信?


曹参微微一笑:“这是个秘密。”


果然,过了不久,朝廷就派人召见曹参,让他入朝为相。曹参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嘱咐后任丞相:“齐国别的都还放心,就是狱市,你要慎重对待它,可不要轻易干涉。”


后任丞相就比较好奇了:“难道治理国家还没这件事重要?”


曹参也给了自己的解释:“也不是这个意思,监狱和集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你管的太严了,坏人就没有藏身之所,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坏人也不能逼急了,给他活路 〕

曹参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他自己的理由。

因为他之前就是在监狱当差,见过了太多的官吏不遵守法律,为了提高政绩而陷害良民;而集市是老百姓交换生活物质的地方,如果管得的太严,他们就是失去谋生手段变穷,会铤而走险,用暴力手段危害社会。


所以曹参要后任的丞相注意狱市,就是希望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的安定提供保障,同时让老百姓有个挣钱的手段,以此确保社会的稳定。


小半听到这里,插了一嘴:“挣钱重要我知道,为什么法律会那么重要呢?”


这个你可以看看你们班的班规,假如你们班干部自己都不遵守班规,上课讲话,那你们其他的同学也会跟着讲话,那你们如何安静学习呢?


所以说曹参当时对齐国“狱市”的重视,在今天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当初跟着刘邦一起反秦的,除了曹参还有萧何,那个时候他们的关系是很好的。


建国之初论功行赏的时候,当时群臣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但是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更大,把第一给了萧何。所以这两人后来就有了点小隔阂。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我跟萧何的关系,之前都很好的 〕


但是,曹参接替萧何的位子做了相国之后,并没有与萧何唱反调,反而“萧规曹随”,萧何制定的法度一概遵循了下来。


曹参上任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招了一批有实力的老实人,帮助他处理国事。但是他自己呢?整天喝酒。


那些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看曹参这样,痛心疾首,纷纷跑过去劝他:“曹相国,你不能这样啊,你要好好处理政事。”


可是每次这些人过去找他时,曹参也不躲着,反而拿酒给他们喝,搞的他们喝醉了都没劝他几句,后来大家就习以为常了。


但是惠帝心里就不痛快了,我把你请过来是做事的,不是要你来天天喝酒的。


又不好意思直接怼曹参,毕竟是开国老臣,只能对他的儿子曹窋(zhuó)诉苦:“我父亲刚刚去世,我又年轻,管理国家没什么经验,你父亲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我请示报告,到底要闹哪样?你回去问问你父亲,但别说是我问的。”


于是曹窋利用休息日跟他父亲聊天时,试探性的问了几句,话还没说几句,就被曹参打了二百板子。


边打边骂:“国家大事是你操心的吗?你管你自己的事就好。”


到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打曹窋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圣明英武的您和高帝谁厉害?”


惠帝说:“那我肯定跟先帝比不了!”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他们把治理国家的制度都定好了,我们好好遵守就好了,不是么?”


曹参:我是“最懒”的相国,但是我依然是个好相国

〔 原来这就是萧规曹随 〕

惠帝说:“您说的都对!”


通过这次谈话,君臣之间就如何治理大汉江山达成了共识,好好守护这份家业。


可惜,曹参做了三年相国就去世了。死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


曹参死亡,老百姓歌颂他说:“就是因为曹相国的不打扰政策,我们才能安宁生活。”


小半爸也认为,因为曹参的“不折腾”,遵从萧何制定下来的好政策,老百姓才能休养生息,结果这位历史上“最懒”的丞相反而得到了后世的称颂。


读史收获


刘邦去世之后,西汉进入“文景之治”,这其中除了萧何制定的政策之外,还有曹参对萧何政策的遵循。从曹参的人生故事中,我们也能有一些收获:


勇于尝试不同的事物,才能发现自己的特长:没有谁天生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去不断地尝试,在尝试中选择,才有可能发现自己兴趣,将兴趣转变为特长。


就像曹参,当初在沛县的时候,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有带兵领将的能力,只是走出了沛县,尝试了带兵,才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能。


对于不擅长的事,虚心求教:人不是全能的,都会有自己的短板,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慢慢发现自己的短板,然后试着去突破它,让短板成为自己成长的一部分。


曹参被调到齐国做丞相的时候,他本身就是武将,并没认怂,而是请教当地知名学者,学习黄老之术后,才有了齐国的安定。


在学习中,学会对事不对人:在学校可能会遇到自己不太喜欢的老师,但这不是我们不学习这门学科的理由。


曹参要是只顾自己的性子,只要是萧何赞同的他就反对,那么遭殃的就是老百姓,他能对事不对人,才有后来西汉百姓的安居乐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相国   沛县   萧规曹随   后任   齐国   丞相   刘邦   武将   西汉   陛下   诸侯   老百姓   父亲   百姓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