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你和世界的关系,决定你和自己的关系。”


这句话话来自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春潮》。

单身妈妈郭建波和妈妈纪明岚在电影里的互动,让人泪目。


“好像自己被揭穿了一样。”

“简直就是我和我妈的现实版。”


女儿心情不好,想抽个烟透透气,

母亲进来破口大骂:有毛病!

女儿转身,“乖乖”地把烟给灭了,

可内心不服,于是将烟头按在了厨房的饺子皮上。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在外人眼里,女儿是一个精干、行动力强的新闻记者。

但在母亲身边,她却是妈妈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母与女的纠缠争执、委屈和不满,不断上演。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看完这部片子的许多人,对此亦有共鸣: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回想一下,我曾经也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挣扎过。”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过着没有界限感的人生。


而没有界限感的父母,最容易做的事情:


便是通过语言暴力,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丢给自己的孩子。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守不住的情绪界限

管不住的语言暴力


曾有一个研究发现:

情绪痛苦在大脑区域的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

当我们听到一句扎心的话时,胸口感受到的疼痛和被真实刺伤的疼痛类似。


当父母守不住自己的界限时,不经审视的语言暴力,也让孩子做出一些失控的行为。


女儿郭建波被骂后,会偷偷打开水管让家里漏水;

会故意说怪话吓跑妈妈给安排的相亲对象;

也会在被咒骂后隐忍不发,却把手摁在仙人掌上,任鲜血直流。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这是一个长期生活在语言暴力下的女孩,选择对抗母亲的方式。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趁着女儿不在家,母亲把女儿写着父亲的日记,一把火给烧毁了。

自己没有得到爱,也不会爱自己的女儿。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曾经写过一句话:

母亲把在生活中的不如意,与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混为一体。

这种负面情绪的发泄,正是母女关系矛盾的来源。


有一个朋友曾向我倾诉过自己的无奈:

“带着女儿出门,忍不住对女儿发脾气。

可是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把工作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和女儿的沟通里。

原来和孩子的对话方式,也是自己曾经和暴躁的母亲的对话方式。”


当我们界限不清时,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顺带倾倒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也可能经常会随口说一些威胁性的语言,使他们屈服于我们。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回想一下,我们的行为和语言是否会让孩子感觉很难受,让孩子越来越沉默?


曾经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面对一次高级宴会邀请时,成长于不同家庭的孩子会有着不同的反应。


如果一个成长于温馨健康家庭的孩子,知道这次聚会可以拓展社交网络、提升职场表现的情况下,他会主动争取这次机会。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而在亲人的打压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则可能会想着“也不是必须要去的,去了还可能尴尬,还是算了吧”。

于是,他会选择放弃这次机会。


哈佛大学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也曾谈到:

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隐蔽、更持久的影响。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在电影《春潮》里,女儿郭建波和母亲的言行竭力与之对抗。

看起来,似乎抵御成功了,拥有不错的职业,勉力维持着生活。


可内心深处,她也在无意识地重复着母亲的模式。

拒绝走进婚姻,对感情不再抱有期待,也成了单亲妈妈。


在育儿的过程中,如果总是责备或者打骂孩子,不自觉地突破边界。

长此以往,会有两个结果:

第一种,长大后,他也会变成一个没有边界感的人,随意侵犯别人的界限。

第二种,低自尊,时常被别人语言暴力所折磨,对幸福的感受力很低。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好的亲子关系

需要保持这两种的边界


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过:

“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而这种界限感,其实就是懂得自己与他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第一,来自于父母对个人情绪的负责。

第二,也包括收回对孩子的不合理“期待”。


北大教授丁延庆曾在接受采访时,吐槽了自己的女儿“成绩太差,自己放弃高压强制”的经历。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丁延庆”是农民家出生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很好,被人们称作“神童”。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他曾获得北大本科学士和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现在是北京大学的博导、副教授,而他的夫人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他本是期待孩子可以很优秀、卓越。


可面对女儿的“天资平庸”,丁教授说: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于谁都好。”


这是一个把课题划分得十分清晰的正面教育案例。


与孩子保持平等的边界感,是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


而能够保持边界感的基础,那便是:

父母能够先处理自己的期待,而不是投射给孩子。


不过,这谈何容易?


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小时候我曾经发过誓,等我当了妈妈,一定和孩子讲道理,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智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待。

可我现在正变成我自己的母亲那样。这是一条漫长、吓人的下坡滑道,我正一步步滑下去,停不下来。我也挣扎过,可就是停不下来。


我们也想有耐心,有爱意。


可最终,还是说出那句不讲道理的话:

“因为我是你妈妈,我说让你吃饭,你就得吃饭。”


试问一下自己:

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来成长时,父母要不要放任生长?

当已经被工作搞得心烦意乱时,我们能否温柔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需求?

当孩子非要选择走向某个我们并不看好的专业时,我们要不要插手?



电影《伯德小姐》清晰地表现了亲子关系中,这个撕扯、争执的过程。


当女儿想去大城市读书时,母亲会说:

“凭你的成绩,最多只能上个社区大学,然后去监狱混混,最后再回社区大学”……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当想拒绝女儿想购买某个东西的要求时,母亲会向女儿灌输“我们很穷”的负面信息。


当母亲不喜欢女儿的走姿时,她会用迂回的方式去“挑刺”。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当和孩子相处不开心,也会直接说“养大你需要花多少钱”以此来打压这个孩子。


日常的对峙,充斥着整个影片。

甚至在一次争执中,女儿听不下去了。

她推开行驶中的汽车的车门,翻身下去,所幸只是右手臂骨折。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两人的和解,来自于界限的出现。

当女儿去了别的城市上学,母亲放弃了控制。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为什么改变了?


第一点,是妈妈开始为本属于自己的情绪负责了。

第二点,则是妈妈收回了“期待”,以孩子本来面目去“看见”她。


于是,爱才真正出现。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健康的自我

从把握好界限开始


《原生家庭》一书中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有毒”的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连环车祸。这个“毒”,如同“传家宝”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电影《春潮》中,母亲纪明岚年轻时遇人不淑。


老公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完全不操心家里。

得不到老公的尊重,也得不到妈妈的体恤。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于是,她把自己无法处理的情绪继续泼洒给自己的孩子。


而想要中断亲子关系里的这个伤害,就需要先从自己开始做起。



《春潮》的郭建波在承受家族情结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在对待女儿婉婷时,她有一份珍贵的清醒和自知。


她带着超越痛苦的力量,与婉婷建立一种健康的母女关系。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在母亲住院后,她对着窗户的大段独白,也表明了她正式开始了内外分离。


对孩子的吼叫,是我们无法处理个人情绪时的一种应激反应。

学会“觉察”,收回本不属于孩子来实现的期待。

没能忍住情绪,吼了孩子,请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把成长的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是破除伤害的第一步。

只有处理好了自己的课题,才能元气满满地迎接孩子。



其实,时常会有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小,所以穿衣服没啥决定权。

孩子小,所以他的东西都我们自己收拾。

孩子小,所以我们可以闯入他的空间。


随意介入孩子空间的家长,逐渐打破空间的界限,这也是一种暴力。


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在5岁左右就有了属于个人的秘密,需要自己的世界和空间。

我们可以看看:

当孩子在房间独处时,我们是否随意进入,整理玩具书籍。

当孩子有自己日记本时,我们是否是随意打开查看的。

当孩提出自己的穿衣要求时,我们是否忽视不见。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可以试着给予一些调整。


秘密基地是孩子心理成长的理想乐园。

可以试着从家里分隔出小空间,让孩子待在里边。

不去窥探,不去打破。


尊重他作为个体的开始,也是我们懂得“管教边界”的开始。



除了空间界限,心理界限也必不可少:

管好自己的情绪、观念、思维,不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不强加自己的想法、价值观、信念给孩子。


当我们越能保持好自己的心理界限,孩子就越能清晰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责任别人自己去扛。


这一切,也是成长出清晰自我和内驱力的基础。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妈妈不是脾气差,妈妈只是太累了”

爱护好自己,才能有能量爱孩子


妈妈也只是第一次做妈妈,孩子也只是第一次做孩子。

彼此都不够完美。


想要深爱,想要高质量的爱,那就先从我们做好自己开始吧。

忍不住发了脾气,也没关系。


一步一步来。

爱护好了自己,储备好了能量,才能神清气爽地爱着孩子。

才能有力量去呵护孩子。


不语言暴力、随意打骂。

别让孩子为自己期待和负面情绪负责。

唯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守住自己的精神领地。


最后,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生活的磨砺中,找到平衡,把握边界,轻装上阵。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妈妈   春潮   边界   界限   负面   暴力   脾气   情绪   随意   母亲   女儿   期待   语言   关系   孩子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