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延迟满足”一词,来自于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选取了 30 名学龄前儿童,将他们分别带到单独的房间里,并在他们面前摆上一块棉花糖,在离开房间前向孩子们强调说: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刻吃掉自己眼前的这块棉花糖,二是选择在房间里等待15分钟,这样你就可以吃到两块棉花糖。”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验中,有的孩子等不了15分钟就吃掉了棉花糖,而有的孩子则极力控制,坚持等待了15分钟,最终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14年后,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对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回访,发现:

那些坚持15分钟最终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普遍学习成绩更高,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他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指的是:自控力越强的孩子,他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应更强,今后取得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因此,很多父母就开始对孩子各种“延迟满足”:

孩子想喝水?不行!等渴到不行的时候再喝!

孩子想吃零食?不行!零食不能多吃,等儿童节的时候再给你买!

孩子想捏橡皮泥想玩布娃娃?不行!还不如学学钢琴练练曲呢

……

无论孩子想要什么,父母总是抱着“延迟满足”的态度,有意无意地寻找各种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其实,这样的延迟满足,对孩子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棉花糖实验的“延迟满足”与父母这种错误的“延迟满足”其实大有区别:

棉花糖实验提出的“延迟满足”是建立在没有受到外界影响的前提下的,是孩子们主观且自动选择的,而现实中大多数父母采用的“延迟满足”,绝大部分是基于父母的意志,孩子是被动接受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孩子想与小伙伴分享零食时,他的小伙伴会拒绝并果断地躲到大人后面,但眼睛却还是直勾勾地盯着孩子手中的零食。

这或许是父母眼中的“乖与听话”,其实,这是父母所谓的“延迟满足”在作怪。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母总是害怕如果痛快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滋生任性、爱索取的坏毛病,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延迟满足”,会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的一切正常需求,比如想要的玩具、想吃的零食等等,而且还总是会等到他们费劲周折、哭闹撒泼之后再来满足他们。

其实,父母主导下的“延迟满足”,是来自于父母的标准与需求,是父母认为的合理与不合理,因此亲子之间常常会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大人,还让孩子变得无可适从。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会常常迫切想要得到某一种东西,会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比如想要的玩具,无论怎样你都要买,忘记带钱明天再买都不行。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延迟满足”会让孩子变得磨蹭拖延。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看来,玩布娃娃、捏橡皮泥、过家家等等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事情,而大人却只会各种推迟,“等会儿再玩”、“下次再给你买”……

然而,“练琴”、“做作业”等这些在大人眼里有用的事情上,却采用截然相反的态度,不断催促孩子“快点快点”。

基于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会认为:“既然喜欢的事情都要‘慢慢来’,那不喜欢的事情,当然更应该‘慢点’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常常会做事拖延、上课迟到、不守时的根本原因了。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迟满足”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漠,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走在路上口渴了想喝水、看到喜欢的零食想吃、看到小伙伴同款玩具想买等等,面对孩子的这些正常需求,父母害怕孩子“学坏”、“总是要东西”便采取“延迟满足”的方式,只会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的不理解与冷漠,慢慢缺乏安全感,甚至是积累起深深的委屈感,让孩子养成一有机会便不讲规则地去获取的坏习惯。

孩子不被满足的童年,是充满匮乏感的。父母总是以爱之名,为孩子各种担心,害怕孩子乱吃零食吃坏肚子,害怕孩子不好好吃饭营养不良,于是就各种限制、各种延迟满足。

尹建莉老师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说过,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大人小孩,对于不被满足的事情,总是会寻求别的方式来补偿,而“延迟满足”给孩子带来的绝望感和委屈感,会不断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曾有心理研究表明,大人那些奇奇怪怪的癖好,比如特别喜欢某种事物的食物癖、钟意收集某种物品的恋物癖、总是忍不住偷东西的偷窃癖……都和童年时期特定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有关。

虽说父母主导的“延迟满足”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及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边界,每位父母也有自己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的要求违反规则,或者存在不合理的行为,抑或是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话,那当然是不能满足孩子的。

被“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需求时,要坦然地与孩子沟通,不欺骗孩子。

适度满足,能够让父母和孩子皆大欢喜。

“延迟满足”其实是出于父母不由自主的担心与焦虑:如果孩子总是被及时满足,会不会让他觉得一切来得太容易?变得不懂珍惜?变得无法无天?

殊不知,从小能够被爱滋养的孩子,精神上也能拥有满足感,成长过程也将更加阳光与健康。

父母们要懂得从孩子的内心出发,给予孩子选择权和满足感,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在成长中学会自律,在未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孩子   橡皮泥   不合理   零食   棉花   安全感   大人   害怕   父母   事情   需求   方式   喜欢   快乐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