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文 | 夏天

来源 | 成长树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武志红曾在《圆桌派》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人长大的。


而一个人往往指,童年记忆里我们的父母没有真正在场过。


昨晚,回爸妈家吃晚饭。


看着妈妈在厨房兴高采烈、忙忙叨叨的身影,我心里突然有些发酸:


在爸爸妈妈心里,我依旧是他们最宝贵的女儿。


但爸爸妈妈在我心里,却变得有些模糊。


我们之间就像隔了一堵透明的墙,近在咫尺却咫尺天涯。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影《别告诉她》


记不清楚,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许是,每次吃饭添碗时,妈妈的絮絮叨叨:


少吃点吧,你都穿XXL了。


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矜持一点。


也许是,每次不小心丢东西,不小心受伤,不小心闯祸时,妈妈的冷嘲热讽:


自己不操心怪得着谁。


也许是妈妈强迫我放弃设计,报考热门专业。


也许是第一次带老公见家长,妈妈对老公的左右嫌弃。


也许是工作多年,从不问我开不开心,只问我有没有耍性子,得罪同事,得罪领导。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总之,妈妈似乎一直在尽职尽责地教育我,为了我好,让我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但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远。


无意中,看到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的一句话: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的确如此。


小时候,一直活在妈妈的“正确”里。


没有试错的机会,没有追寻的权利,没有对外疏解的途径。


慢慢地对内折磨,压抑成伤。


父母爱得兢兢业业,孩子却越来越心寒。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没有“认同”

是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你对父母最失望?


一位网友的回答,让人心疼:


当我在难题面前抓耳挠腮时,妈妈一本正经地坐在我面前。


从马云讲到王健林再讲到任正非,一个劲地告诫我:


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一事无成。


当我拿起我练了7年,却被父母强制荒废了2年的吉他,想要重新感受一下什么是热爱?


妈妈没收了我的吉他,告诉我: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要被垃圾快乐冲昏头脑,眼下的学习最重要。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视剧《半之半》


当我已经很努力,但成效不大而伤心难过时,妈妈不停地絮叨:


你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她就像一架直升机,在我的头顶不停地盘旋。


她说的话都对,但我却一点也听不进去。


想起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说过的一段话:


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造成的。


有时候,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焦虑、脆弱、叛逆、阴暗,其实是一种变相地撒娇、试探和发泄。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他们想要的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请你看见我、认同我、理解我。


就像斯戈登所建议的那样: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只需要描述孩子提到的行为,解读他当时的情绪,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可,但千万不要对其有任何评价。


因为妈妈“满腔正义”的评价,会阻断跟孩子之间通畅的交流,造成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电影《春潮》中有一句台词:


“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不是荣耀。”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很多父母站在“教育者”的地位上,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自上而下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经验,认知,和期待。


面对父母的义正辞言,孩子们毫无反驳的余地。


父母们赢了教育,却输了孩子。


因为说不出来的苦才是真苦,无处可放的委屈才是真委屈。


父母“高出不胜寒”,孩子只好“画地为牢”,既囚禁了自己,也隔离了父母。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影《小委托人》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没有“理解”

会把孩子逼到死胡同里


心理学上有一个镜中自我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他人的期望,会导致我们的人生向期望发展,成功或失败。


适宜的期望,恰到好处的对策,可以让父母得偿所愿。


但错误的方式方法,很可能让孩子背道而驰。


17岁的侄子,总是逃课躲在学校的某个角落打游戏。


有一次,被嫂子严厉批评后,他逃到我家。


我问他:游戏有什么好玩的,至于痴迷到这种地步吗?


没想到,侄子却回答:


“确实没什么好玩的,我玩游戏就是玩给我妈看的。”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我不解,侄子继续解释道:


「我想看会小说放松一下,我妈就一把把我的小说扔掉,说我不务正业。


同学约我去打球,我妈也不让去,说什么时候了,还不知轻重。


我心理不痛快,想颓一会,自己调整一下情绪,她还说我矫情。」


原来,不管侄子干什么,嫂子总有一大堆反对的理由等着他。


她给侄子框定了一个绝对正确的圈,只要侄子稍有越界,就立刻“棍棒夹击”。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影《全城高考》


她以为这是“尽忠职守”,实则是把孩子逼到死胡同里。


心理学家章志光在研究负强化的心理机制时说:


他们会以自我惩罚的方式来给自己以负强化。


如做错事或考试失败后主动放弃应该得到的东西,或惩罚自己去做平时不愿意做的事等。


父母以“长者”的身份,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路线付出努力。


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霸道地指点江山。


孩子反驳无效,内心压抑,只好退而求其次:


既然我一无是处,那我就按你想的那样坏到底吧。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就像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到那时,父母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所谓的“金玉良言”,反而变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给孩子设计的璀璨人生,也在父母的负强化下变得面目全非。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教育的前提是认同和理解


人本主义之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好啊……


前几天,学校开家长会。


一个平时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小男孩,这次数学成绩意外考了85分。


他一看见自己的妈妈走进教室,就立马红了眼眶,低着头,哽咽着说:


妈妈,对不起,我这次没考好。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视剧《不完美的丈夫》


妈妈看着孩子,第一反应反而是笑了笑,跟孩子说:


“你不一定每次都要拿第一。妈妈知道你一直很努力。”


妈妈说完,孩子好像一下子就松了一口气。


有句话说,爱人眼里的山与秋,胜过一切山川河流。


同样,在孩子眼里,父母的温暖和理解,胜过一切道理和教化。


在乎孩子的成功是父母的天职,但千万不要忘记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力。


孩子不是生而完美,而是在父母爱得滋养下变得越来越好。


武志红曾说过一句话:


生命最根本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不是只看见孩子外在的行为,而是看见孩子内在的感受。


只有孩子内心的东西,被看见了,被理解了,被肯定了,才会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能量。


看见孩子的闪光点,看见孩子的一点点进步。


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一直在进步的路上。


心理学家珍妮佛也曾通过研究证实: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图片来源:电影《把爸爸借给你》


所以,那些敢于在父母面前袒露无遗的孩子,不会学坏。


因为教育的前提,是认同和跟随。


父母的理解和信任,让孩子相信爱,懂得爱,孩子自然会向着父母的期待,向着光明前进。


戈特曼说:


最好的教育,是源于内心,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孩子的悲伤、愤怒或害怕,你需要陪他度过。


为人父母其实就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


父母以为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未必是父母想象得那样。


孩子永远比大人想象中的敏感,也永远比大人想象中的懂事。


父母“大主角”的意识太强,只会越用力,孩子离你越远。


相反,懂孩子所想,懂孩子所以然。


不以固有框架为孩子设限,在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建议之前,先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充分满足,自然会向阳生长。


树妈说:


在家庭中幸福快乐的体验,比任何教育都有效。


因为爱与理解,胜过一切大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父母   孩子   侄子   心理学家   情商   情绪   内心   面前   爸爸   最低   正确   小心   需求   来源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