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教育子女打还是不打?

  教育是讲什么呢?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一个国家政府的领导人,希望全体老百姓向善,可是老百姓不上道,因此用法治,用刑罚,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春秋战国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这个叫夏楚,不是随便打的。我们小时候是受这个教育出身的,老师坐在那里,让你背《古文观止》哪一篇,背错了三个字,在手心打三下,轻轻的处罚;如犯了大的错误,把手掌垫起来打,那就严重了。

南怀瑾:教育子女打还是不打?



  前两天我一个老朋友杨先生来找我,他都八十几了,他说老师啊,我和您上下有五代的交情,我把儿子、孙子也带来见您的面。那天他坐在这里,听到我们谈孩子们的教育,他说教育怎么不打?要打的啊!我们就是打出身的。他的儿子都四十几了,都是喝过洋水的留学生。他当场在这里讲,他说你问我儿子,我的儿子小的时候被我痛打,不是随便打,他做了一件大错事,我叫他趴在凳子上,裤子脱下,我气得一下找不到东西,直接用手打他屁股,打得很厉害,我手都痛了三天。他儿子在那里笑,说:“爸爸你是痛了三天,我痛了四十几年,现在还在痛呀。好在爸爸打我一顿,我改过来了,不打就改不过来。”他父子俩对笑。他说对嘛,教育有时候非打不可。

  这是讲打与不打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准体罚,我可不是提倡打人哦,是讲历史故事给你们听。其实打或是不打很难说,像我带兵的时候有一度不主张打人,做错了事怎么处理?立正,站在前面,两手左右平伸,两手指头各拿一张报纸,站一个钟头,手不准挂下来,只要低下来就要挨打。你们去试试,站十分钟看看,保证要你的命。说起来我没有打人呀,但比打人还严重。


  教育同人性有关系,你说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是原谅他,让他自我反省改正?还是处罚他呢?这是人性的大问题,至于处不处罚,或让他自我坦白反省,很难下定论,要临机变通的。总之教育是启发引导人性往好的路上走。如说完全只用爱心、只用自动启发的方法,除非教的是圣人。

南怀瑾:教育子女打还是不打?



  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案,你们在书上大概读过。有个年轻人犯罪,做土匪头抢劫,被绑到刑场。杀头以前的老规矩,做官的要问,你还有什么话吗?这个时候他提出来的,做官的要为他做到。他说我想见我的妈妈一面。那应该,马上派人把妈妈接来,母子两个都痛哭啊。妈妈问说你还有什麽话讲?他说妈妈你很爱我,我马上要死了,要离开你了,我要求吃你最后一口奶。他妈妈解开衣裳给他吃奶,他一口就把妈妈的奶头咬掉了。他妈妈痛得骂他,他说我今天的下场就是你教出来的,我从小爱偷拿人家东西,你不阻止我,还鼓励我,说我那麽聪明那麽乖,让我认为偷人抢人是当然的,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


  孔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南怀瑾:教育子女打还是不打?


  “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给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


  “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之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认为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那里,所以才讲仁义。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


  “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人很难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主张适当用体罚的。体罚有什么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惩而大诫”,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霉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


南怀瑾:教育子女打还是不打?


  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霉,便永远没有出息。一个领导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爱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让他干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当县长,或者乡镇长,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这部下将来能有更大的担待。这就是“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所以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要怎么把人性教好,是个大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像诸位老师家长那么尽心,昼夜关照孩子,可是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诱导,向哪一条路上走,很值得研究。


(本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孔子   仁义   打人   难堪   圣人   帝王   出息   小人   手心   子女   人性   道理   儿子   东西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