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上个周日是母亲节,大宝给我做了一张卡片,我在欣赏和感动之余竟有一丝丝伤感和心痛。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说实话,失败和眼泪常常伴随我的育儿之路,甚至,此时此刻,我也正在经历我作为妈妈还没有办法及格的某个方面的功课。

我是怎样的妈妈?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平心而论,我是好妈妈,又是坏妈妈。

面对我这样的好似‘精神分裂型’的妈妈,大宝还是每天会主动说爱我,他的内心比我的宽广,也让我在每一次沮丧之后尽快调整恢复,无惧将来。

安妮的妈妈

记得没结婚之前上辅导课时,老师讲过一个事例:

早上起床后吃早饭,两岁的安妮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杯,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打翻牛奶,看到白色的液体迅速在桌面上蔓延开来。

妈妈看到后,赶快收拾桌子,又倒了一杯新的牛奶给她,没想到安妮抬起手,没错,她是故意的,又一次把牛奶杯打翻。

妈妈又倒了第三杯,还是这样!

如果你是她的妈妈,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那时的我心想:还能怎么做,小孩子故意这样,我肯定要告诉她这样很浪费啊!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老师建议我们尽量把上面的这段叙述演绎成脑海中的画面,并且慢放,注意细节,但我们成人的思想无非是这样:

01

故作仁慈

孩子第一次是不小心,可以原谅,第二次第三次是故意的,所以就要接受惩罚。

02

害怕麻烦

牛奶洒得到处都是,我还要费力清理。

03

讲大道理

不能这样浪费牛奶,你知不知道还有好多地方的人还吃不饱饭!

如果,我是安妮的妈妈,我一定会按照上面这三步走,好好教育(教训)她。

老师说,安妮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她轻声问安妮:你是不是没有见过牛奶在桌子上流淌的样子啊?它滴答滴答滴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不是也很有趣?

安妮点头。

你要不要伸出舌头舔一舔桌上的牛奶,味道怎么样?

安妮舔了一口,笑哈哈。

你知道牛奶为什么会流下去吗?因为重力!

宝贝,你发现了万有引力!!

安妮听了很开心!

妈妈又说:用手指试试画画看一看!

安妮的两只小手也沾满了牛奶。

安妮继续玩,然后在妈妈的引导下擦干净桌子和地板。

直到现在,做了妈妈,再回想起来,不得不说,我想要做安妮的妈妈那样的妈妈。


还有一个和牛奶有关的真实事例:

有一位名叫斯蒂芬·格伦的医学科学家,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是什么让你具有普通人不及的创造力的?他提到了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年幼的他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刚走几步就失手将牛奶瓶掉落在地上,厨房一片狼藉。

闻声而至的母亲没有发火,没有说教和处罚他。

她说:“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他就真的就玩起了牛奶。

几分钟过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

他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没拿住,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他通过反复实践,知道如果他用双手握住靠瓶口的地方,则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

这两个关于孩子把牛奶弄洒的事例中的母亲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非常冷静

面对孩子搞砸了的场面,她hold住了,没有失控,没有发飙,没有指责,没有大惊小怪,她非常的理性。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儿童的正常发展需要三样基本的东西:一个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感性材料。一个特殊的儿童教师不能有学校教师通常有的傲慢与偏见,而必须具备一种“理智的沉静”

教师必须沉静,一种深沉的沉静是一种无杂念的、更好的和无阻碍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晰和思考自由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想,作为母亲:孩子生命最初第一个互动者,若是具备蒙台梭利所表达的“理智的沉静”的品格,是再好不过了。

这样的母亲以一种冷静的姿态来看待眼前的狼藉:小小的孩子和一地的牛奶,小小人儿肯定也吓了一大跳吧!

2非常乐观

既然牛奶洒了,不能喝了,那就让洒了的牛奶也发挥价值:来玩一玩吧!

乐观的母亲看到眼前孩子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急于去处理问题:责骂孩子或是打扫卫生。

这样的母亲,看到的不是自己要收拾烂摊子,看到的是:事情到这个地步,我们还能借此做什么?

3不过早下结论

“你怎么这么调皮,毛手毛脚”?“知不知道这样很浪费!”

这样的母亲没有给孩子贴标签“定罪”,也没有强调孩子的失败。

在她看来这是孩子学习的机会,也是自己可以教导孩子的机会。

4教孩子学会负责任

玩过以后,孩子要为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清理打扫残局。

大人没有指责,孩子没有哭闹,有的只是耐心等待和细心引导。

这里面随便揪出来任何一点,都能够写一篇文章。

但篇幅有限,我们今天就来反思一下,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怎样回应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01

犯错是人之常情,孩子更是如此。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犯错的孩子的恶劣反应

有多少时候,我们嘴上说:对事不对人,但实际上既针对孩子,又对孩子的错误纠缠不放,导致亲子关系非常紧张。

02

错误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阶梯。

孩子弄洒了牛奶却学会了擦桌子,那么这牛奶就没有白白浪费。

有的孩子害怕面对问题,错了选择逃避,选择撒谎否认,其实这都跟我们家长日积月累一贯的回应有关。

孩子的每一次错误,若是我们把握机会,积极引导,而不是责怪打骂,错误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

03

犯错的孩子仍值得被爱。

“犯错的孩子”和“孩子犯的错”之间不能划等号。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倒洗澡水的时候不能一起把孩子也倒掉。

告诉孩子不要怕犯错,也不要怕妈妈知道,因为:即使你犯错误,妈妈也永远爱你。

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犯了怎样的错,都要去接纳孩子,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漏洞。

无条件的爱使孩子有退路。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回想我小时候犯错之后,我担心的是被发现之后会有什么惩罚,而不是真的为错误本身和产生的后果来懊悔,所以永远都不会长记性。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这句话再说得简单直白一点,就是说: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不能先让他感觉更糟。

用打骂的方式教训孩子,美其名曰让他长记性的这种教子方式事实上就是很荒诞的行为。

孩子会记住疼痛的感觉,但他一辈子都只是小心翼翼避免犯错,而非勇敢的按照正确的做法去行。他会成为一个被动胆怯的人。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反应很重要。

1大人先冷静下来,再温柔询问孩子的初衷: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做?

遇事大人先发火,就失去了教导的权威。

记得前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去给大宝放洗澡水,吩咐他脱了衣服进来洗。

等洗完我出来去阳台上拿浴巾时,我发现地板的颜色怪怪的,蹲下来看了好大一会儿我的脑子才反应过来:大宝趁我放洗澡水的功夫把阳台上的一瓶洗衣液全倒出来了。

我的天,还有更刺激的,我一转身,发现他光溜溜的站在我身后,身上自己涂的沐浴露,还自己洗了头迷着眼了。

我老鹰抓小鸡一样把他拎进卫生间又洗了一遍。

我当时都气蒙了,顶着湿漉漉的头发,我给老公打了个电话,然后我把毛巾搭脸上不想搭理大宝。

虽然我没有大吼大叫,但孩子的反应让我很心疼:他拨开我脸上的毛巾,亲了我好几下,一直劝我不要生气了。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我问他:你知不知道这样很浪费?

大宝一直对我说:妈妈,我是不小心的,我是想倒洗衣机里,但是没拿好。

我们大人眼中看到的浪费,在孩子的心里或许只是:他想要给妈妈帮忙,结果搞砸了。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2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之后,再帮助孩子达成他的想法:孩子,妈妈帮你一起做。

后来,有好几次,我都留意到大宝对洗衣液感兴趣,我慢慢的明白了他的初衷:因为看到妈妈每次往洗衣机里倒,所以他也想试一试,手小力量小,所以会弄洒。

我就刻意留下一个小点的洗衣液瓶子,每次加进去一点,再喊大宝让他站在小板凳上帮我往洗衣机里倒,他很高兴。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蒙台梭利有这样的提醒:成人虽然非常热爱儿童,但在他的内心仍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总担心自己的安宁生活和财产被弄脏或打碎、被下一代破坏,所以会不自觉地阻拦儿童的活动,责罚孩子的纠缠或者过错,这种防御本能是一种缺乏理性和贪婪感的结合。

从这件事我学习到:卸下自我的防御,给孩子学习和尝试的空间是多么的重要。

3当孩子搞砸了时,给孩子指出一条路:妈妈教你怎么做。

不让孩子过度沉浸在自己的错误里,是我们为人父母应该有的仁慈。

我的两个孩子常常会跟我说:妈妈,饼干掉了,牛奶撒了,衣服湿了,玩具坏了,什么东西又找不到了……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我会告诉他们:饼干掉了,如果是大块的,就捡起来,小块的碎屑拿扫把扫一下,我来教你怎么扫;

牛奶撒了,你去厨房拿那个粉色的抹布,擦一擦,擦的时候把抹布展开,不要叠在一起,妈妈给你示范一下;

衣服湿了,你的换洗衣服在床头柜,你去选一件你想要穿的,然后坐在沙发上把这件脱了,放洗衣机里面;

玩具坏了,是不是少了一个螺丝?还是放在地上不小心踩坏了?我们找工具修一修,下次我们要把玩具及时放回玩具柜;

东西找不到了,我们一起找一找,记得下次放固定的地方,以后每次它都在那里等你啦!

“你怎么又把饼干撒一地?!你喝牛奶能不能端好杯子?!你一天要弄脏几套衣服?!再把玩具弄坏,妈妈以后就不会给你买玩具了!天天丢三落四,什么都弄丢!”

这引号里面的话都是废话,对孩子没有一点益处,应该从我们做父母的口中杜绝。

只用一杯牛奶,就可以检测出:你是怎样的父母

面对犯错的孩子,饿了给他食物吃,要抱抱就给他抱抱,当心理和生理上满足时,孩子内心的防御心态会松懈下来。

他就能够勇敢的去承担后果,负起责任。

我常常问我自己:无论这个孩子是怎样的,我都愿意爱他,接纳他吗?答案是肯定的。

前晚睡觉时,大宝对我说:妈妈,我犯错误你也爱我,对吧?

我回答:是的。

大宝又说:妈妈,你犯错误了我也还爱你。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大人不要再犯错。

合宜的回应造就敢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让那不改变的爱流动在我们的心间,常常指引我们的方向。共勉。

雪球妈妈(snowballmom),陪娃一起长大的80后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牛奶   安妮   抹布   事例   沉静   大人   内心   母亲   父母   衣服   小心   错误   玩具   妈妈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