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文|咖喱

编辑|福林妈咪

想要组成幸福家庭,成为共同生活的夫妻,两个人的三观大致得是契合的。

恋爱阶段,你侬我侬,完全能相互体谅;婚后相互迁就,也能保持家庭和睦。

但是孩子出生后,就会在共同教育孩子时,因为坚持自己的立场,而激发家庭矛盾,引起争吵,这也是人之常情。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这两位算是育儿界的标杆人物了吧?之前也在网络上公开争论,尹建莉发表文章《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表示不赞同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点。

所以在家庭里,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有时候家里老人还再插一脚。

家庭教育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观点早说得明明白白: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每个人所受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看待事情所处的立场不同,所以夫妻双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念碰撞,关键是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家庭教育矛盾一般都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就拿我遇到的事情来说,有一次孩子学校有活动,要求穿校服,她忘记穿了,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帮她送校服。

学校的统一活动是在下午,我觉得不能影响班级的集体荣誉,帮孩子送校服并没有问题。

可是爸爸却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是孩子的疏忽,它所产生的后果需要孩子自己承担。进而还指责我宠溺孩子。

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我偷偷地去送了校服。

你看,两个人似乎都没有错,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争吵不是不是很累,是不是很影响感情?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怎样找到家庭教育的平衡点?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一致认同: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应该重于亲子关系。

那么,以后要如何心平气和地解决类似家庭问题呢?没有对错的时候,只能寻找最佳平衡点。

我平复怒气后,通过仔细分析思考,得出了处理矛盾分歧的模板:

首先,统一出发点。

都是为了孩子能更优秀,希望孩子能增强责任心,不要总指望靠家长解决困难。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其次,评估不同处理方法对孩子产生的具体影响。

还拿我遇到的这件事来讲。送,缺点是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好处是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爸爸妈妈的细微关怀可以让孩子获得爱的力量。

不送,孩子肯定更能牢记这次教训,可内心难免失落。如果因为这件事情被班级里的同学埋怨,更是一个不愉快的体验。

最后,做好事后的沟通总结

一般由爸爸出场,先表扬孩子有集体荣誉感,肯定孩子在有需要时,向老师借电话求助的正确做法,后续指出孩子应该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负责,提出增强自身责任感的要求。

以上只是一个事例,现实中遇到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如果上述事件换成“美术课忘记带水彩笔”,我也不赞成给孩子送去,因为这对班级和别的同学没有影响,孩子也能够承受老师的批评。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协商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①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不要相互指责,把教育矛盾上升到夫妻矛盾。当孩子爸爸埋怨为什么我跟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也会很生气,凭什么“意见统一”就是要我来同意你的观点?

②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不然会失去权威性。孩子会觉得可笑,自己都没搞清,还来指导我?

我认为所有的家庭教育矛盾,宏观上就分为两类。

一是初级矛盾,这是双方认知上的不同造成的,这类矛盾是有正确答案的。

解决初级矛盾的依据,是要相信科学。比如一岁前可不可以吃盐啊?儿科医生会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相信有判断能力的成年人,肯定可以统一意见。

二是高级矛盾,这是双方育儿理念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类矛盾本身也没有正确答案。

解决高级的矛盾,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比如说,生病吃中药还是吃西药?这要看孩子在实际的服用过程中能不能坚持?可以借用企业现代管理的理念,父母拥有分版块决策权,比如健康方面爸爸是决策人,妈妈只提供建议,学习方面妈妈是决策人,爸爸只提供建议。互不干涉,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了。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怎样找到和孩子相处的平衡点?

说到这儿,必定会有人质疑,为什么在家庭中的决策人都是家长,没有孩子发声的一席之地,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觉得这是一碗毒鸡汤。正因为孩子没有健全的判断力,才需要法定监护人。

父母的作用是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为了尊重孩子而妥协。

6岁以下的孩子,完全靠哄达到家长的目的。婴幼儿并不能区分是非,也不明白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没道理可以讲。当宝宝冬天不愿意穿袜子时,妈妈表面还是非常赞同地表示我们不穿。等过了几秒,孩子忘记这件事情后,弱化“穿袜子”,采用“让小兔子到你的小脚上玩好吗?”“小猪想坐你的脚脚船,可以吗?”的话术,引导孩子心甘情愿穿上袜子。

育儿路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教育矛盾建议这样处理

6岁以上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和他认真沟通。当孩子冬天不愿意穿袜子时,先问问什么原因,要是孩子觉得袜子不好看就换一双。如果孩子表示“就是不想穿”时,给她讲几个有关袜子的搞笑故事,故事里委婉融入说教。

气氛变轻松后,和孩子一起取笑谁谁不穿袜子放屁啦,大便啦,孩子都喜欢屎尿屁,然后再向孩子提出穿上袜子的要求,十之八九能被同意。

这也就找到了和孩子相处的平衡点,保证家长的权威性的同时,并不粗暴地让孩子顺从。

最后,请各位父母稍稍放宽心。抓大放小,避免过度焦虑,就算育儿专家都说不能追着孩子喂饭,不吃就饿几顿。当爷爷奶奶没有按照专家的说法来实行,追着孩子喂时,你大可不必立马焦虑起来。

生活需要欢笑,育儿的道路上需要多一些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矛盾   决策人   建议   婆说婆有理   公说公有理   平衡点   校服   家庭教育   袜子   班级   爸爸   家长   路上   父母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