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开始为养老打算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刘芬 编辑 | 蒋诗舟

再一次因肾结石被同事送进医院后,苏想每年花5337元为自己买了重疾险和意外险,因有了一年内住院记录,百万医疗险的购买计划被迫推迟。

此前,苏想多次考虑过未来要如何有保障。大学一毕业,她就开始慢慢攒钱,想着有自己的一间房和一只猫。几年工作,苏想积累了一些存款,但和当地的房价相比仍差距甚大。

苏想对《财经》新媒体坦言:“我今年27岁,计划再工作30年左右退休,然后找个地方养老。”

有时,苏想也会搜索养老年金或其他养老类产品的信息,但感觉都不太适合,这些产品更能满足中产家庭的配置需求。

在一些保险公司的养老年金宣传中,30岁白领被写入保险案例说明。一个养老年金产品这样介绍:30周岁起每月缴费1000元,缴20年,60周岁起领,每月领取2110.8元。

“现在很多年轻客户都在咨询养老类产品”,一位保险顾问对《财经》新媒体感叹道,“他们的保障意识挺强的,但一般我会问保障类产品配齐了吗,先保人再保财,顺序不要颠倒。”

不管出于何种想法,年轻人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已逐渐显露出来。他们该如何在“养老保卫战”中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十亿人

就消费者可选择的养老保险产品范围而言,中国目前已形成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涵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已覆盖近十亿人;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已覆盖5800多万人;第三支柱包含商业养老保险,尚处于探索建立期,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远不在同一量级。

对比来看,职业年金主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企业年金主要是针对企业在职职工所建立的相关待遇,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员工和灵活就业者未享有。无论参加二者中哪一个,用户都能于退休后在社保养老金的基础上额外获得一部分补充养老金的待遇。需要注意的是,个人无法参与两款年金,必须通过单位参保,离职后续交要看单位是否有此制度,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归属方面跟从约定。

商业养老保险里包括年金险和终身寿险万能型产品。年金险是以被保险人生存为给付保险金条件,并按约定的时间间隔分期给付生存保险金的人身保险。目前市面上的养老年金险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险;另一种是分红型养老险,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可以带来一定的浮动收益。

“商业保险中的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定期保险、终身保险都可以在不同程度起到养老的目的,都属于商业养老保险范畴。”某互联网保险产品专家陈俊霖对《财经》新媒体介绍,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使消费者建立养老储备目标,增加未来养老现金流,抵御负利率风险。

陈俊霖进一步分析,所谓的“终身寿险”是指保障期限为终身,以被保人死亡或者全残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年金险也是人寿保险的一种,但是以被保人生存为给付条件。增额终身寿险与传统终身寿险不同,这种保险的有效保额以合同约定的利率每年复利递增。被保人活得越久,保障期限越长,保额就越高,最后能得到的赔付也就越多。如果选择增额终身寿险,越到后期优势越明显超过传统终身寿险。

养老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都具有长期投资功能。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年金险可以在被保险人生存时约定领取生存金的时间和金额,增额终身寿险只有保单价值,没有领取金额,想取钱可采用减保、退保、保单贷款的方式领取现金价值。增额终身寿险减保时可以一直取,直到现金价值为0为止。

在一些保险人士看来,相较于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现金价值增长快、操作更灵活,投保时可以指定受益人并约定受益份额,实现财富传承,比较适合有闲钱、有具体理财规划、懂得控制领取金额的人群。年金险可对接信托进行定向传承,避开被保险人领取保险金后会发生婚变受损等问题,由保险公司按时按量固定发放,比较适合有闲钱、注重稳定现金流、领取方面理财自控力不太强的人群。由于给付方式和收益率不一样,各有长处,具体选哪个产品要看消费者需求。

超七成“90后”考虑养老

2.64亿,这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老人的总数,比十年前增长5.44%,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65岁以上人口已经是1.9亿。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低至1.3,日本总和生育率为1.34,欧美国家这一数据基本在1.6左右。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一旦降至1.5以下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有多位专家对此解读,“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到203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达到25%左右。长寿社会是下一个阶段经济和社会面临的重大结构性改变,养老、健康会是很大的消费方向。站在2021年的时间节点可窥到80后、90后的养老难题,要抚养的老人越来越多,未来能抚养他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将连续承担父母和自身的养老压力。

在不断增长的养老压力面前,可持续支付能力对政府和个人都构成挑战。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2020)》调研显示,超过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规划问题,“80后”和“70后”的相应比例更是高达80%和85%。59.5%的受访者担心退休后会出现“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问题。占受访者总数80.6%的未退休受访者认为,退休前的所有储蓄应为目前年收入的十倍,才可以实现退休生活目标,享受舒适的养老生活。

现实是,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目前已不足50%,且逐年下降,不同人群间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也引发较大关注。所谓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比如,退休前月平均工资收入为10000元,退休后月平均养老金为5000元,则养老金替代率为50%。

陈俊霖对《财经》新媒体分析,由于人口老龄化致抚养比逐年提高,如果需要维护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或可能会不断提高退休年龄。无论延迟退休改革具体将如何实施和落实,合理规划和积极投资在养老准备过程中仍必不可少。

可以看到90后正在成为新一代“保民”。支付宝保险平台在2020年9月发布的《 90 后保障报告》显示,有四成90后每年花费超过1000元来买保险,其中超过5000元以上的90后接近15%。接近三成的90后已经为自己购买了养老险,为30年后的养老计划打基础。

“年轻人不能算焦虑养老,而是年轻人对社会化养老越来越重视,让年轻人更为关注自己的养老问题。”在陈俊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是独生子女,如果依靠单一的经济来源,赡养双方四位老人,养老压力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都可以帮助缓解养老问题,家庭资产配置可参考“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

据了解,“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把家庭资产分成四个账户,10%是“要花的钱”,20%是各类保险等“保命的钱”,40%是“保本增值的钱”,30%是“生钱的钱”。投资者能用于投资的资金应该刨除“要花的钱”和“保命的钱”,不应该在最基本的流动性资产未配足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收益性资产,家庭理财规划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我,90后,开始为养老打算

一位保险销售人员也对《财经》新媒体表示,养老规划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延续,要先对自身进行全面保障,购买充足的意外险、医疗险及健康险非常必要。投保顺序上,在社保基础上可先将保障型产品配足,如重疾险、医疗险。随后一般家庭可再搭配定期寿险,有更高需求、资金充足的人群可配置商业养老保险,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

该保险销售人员称,重疾险方面建议消费者从专门的人寿公司购买,各家产品大同小异,主要是保额、保费、售后服务方面有区别,重点保障的内容有不同。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缴费年限及按年、月缴,一般同一产品年限越短总保费越少,年缴比月缴便宜。即便全部保费未交完,只要过了观察期就可以理赔,之后的保费无需再交。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投保时要了解保险的投保规则,如健康告知、免责条款等,谨防入坑。一位保险法律师向《财经》新媒体建议,“如果一个保险既承诺有健康保障功能,又承诺有其他理财功能,不太建议购买,不如买纯粹的健康保障类型保险或理财产品。”

避当养老“韭菜”,找到“乐趣”

“以房养老”“投资预约养老服务”“养老返利”“消费养老”“社保补缴”……目前市场上打着各种幌子的养老骗局层出不穷。

对年轻人而言,除了提前规划养老保障,储蓄资金,了解市场上养老照护资源信息,更要护好钱袋子。尽管不法分子的狩猎对象主要是当前的老人,年轻人也要多加提防,避免投资十年、二十年的“养老”变“坑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服务过程中要核实身份查验资质,端正心态提防免费高返利,避雷“骗局新玩法”和“跑路机构”。

与此同时,准备养老不仅是延年益寿、备足金钱保障,更要准备好老年怎么活。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2020)》内容显示,从已退休者自身横向对比来看,医疗费用以及护理和照料问题仍然是低收入者首要担忧的问题,高收入者则更担心心理层面的孤独。退休后的老年人与社会联系会明显减少,内心的孤独以及个人价值感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希望得到更多心理层面的关注,而年轻人尚不能切身体会到这种空虚感,更多还是表现出对资金充足性的关注。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知乎大V李松蔚在知乎发表观点称,老年可能是人生中最幸福,掌握最多资源,也最有成就感的阶段:处于财富和阅历的巅峰,思想成熟,时间自由。养老准备是继续保持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让自己和别人都身心愉悦的生活节奏,并从更早的时候开始,为实现那样一种生活储备条件。

他建议,这件事年轻时就要考虑,或者说要把老年的生活状态和现在的生活一起作为整体人生加以规划。具体准备方面,心态上需要打破对老年的刻板印象,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认知上,改变看待老年的思维定势。规划上,提前思考老年时期可以有哪些积极体验。

老了之后,哪些工作带给我成就感?我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做什么?情感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需要朋友的时候可以找谁?……在李松蔚看来,变老不可怕,只要想清楚,老了也可以有老了的乐趣。

(苏想为化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保人   保险金   年金   养老金   保费   寿险   养老保险   支柱   老年   年轻人   消费者   家庭   媒体   财经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