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与生活纠葛

前几天哥哥房产证下来了,为了这套房他已经努力了近四年。一切努力都值得,辛苦没有白费,真心为他感到高兴。


反观北京的我,显然没有办法做到像在郑州那样轻松置业。

房子与生活纠葛


得益于妻子的工作福利,我现在有固定的居所,仅从居住的角度来看我是个伪刚需,即使有一天买得起房子,我依旧不会乔迁新居,因为现在的居所绑定了孩子的优质教育及公共配套,迁居成本过高。


但我们对房子的渴望好像丝毫不亚于任何无房族,当然我们也切切实实是无房族,这种感觉很强烈。


具体表现就是我和妻子时常会计算家庭收收入,据此估算什么时候我们能在北京买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


作为一名房地产从业人员,基于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出生率骤降、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房价高企、国民负债率居高不下乱七八糟诸多因素考虑,理性告诉我房价继续上行的概率很小,投资买房买到就是亏钱,还会亏很多。


但是人经常会被外界事物左右,感觉科班经济学出身的我也做不到如“理性人”般去判断事情。



房子真的寄托了太多东西。


房子代表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对你全方位的评价。


当下我们的社会判断一个人能否真正扎根到一所城市的标准极其简单,那就是是否拥有住房。


这种标准与你工作好坏、收入及学历高低是没有关系的,纵使你名校毕业,收入尚可,举止优雅,谈吐大方。没有房子,那都白扯。


没有房子,你就是这座城市的边缘人,漂泊的肉身无所寄居。你很难真正融入有房一族的圈子,就连我自己也会时时对这种现状产生挫败感与无力感。


房子与成功挂钩。我们对一个男性的最高评价莫过于他有能力买房,特别是在20多岁的年纪买房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当然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父辈帮助买房,但是这种成功仿佛是可以继承的,所有人会认为靠自己努力买房和靠父辈支持买房的人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类人一样成功。


有人会站出来说,自己老子的钱自己想咋花咋花,管得着嘛?这显然是忽略了一个继承和公平问题,当然这涉及很深的理论和框架分析,在这里我不展开。


因为即使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人显然也是悲哀的,当然这不是家庭或者个人的悲哀。


房子也是一个人的底气,城市中没有房子的年轻人仿佛是没有脊梁的软体动物,挺不起腰,无法堂堂正正做人,甚至很多人会依据你是否有房来决定对你的尊重程度。少数人注定会被大众的观念所裹挟。



我经常会感觉自己特别空虚,因为想不清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外人看,我名校毕业,收入尚可,工作稳定,娶妻生子。但是这并不能弥补甚至解释我精神空虚的事实。


我精神空虚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真实地感觉到我生活的所有目标都是搞钱,搞钱的目标就是攒钱买房,买房以后呢?买更大的房?


我乐观估计了一下我这辈子终其一生在北京可以置业两套房。想到自己一生就是为两套水泥壳子辛苦奔忙,难免唏嘘。过了这么多年了,早忘记自己曾经的理想是什么了。


有人说我这是凡尔赛,在北京能混两套房了,还想干嘛!这种东西说不清楚,毕竟没有一个男孩子的梦想是买房子,不是嘛。


我特别羡慕我的一位同事,他特别喜欢看动漫和打手游,甚至经常因为坐地铁而错过地铁站。我为什么羡慕他呢,因为我连这种单纯的爱好都没有。这意味着我很难找到让我真正精神放松的方式。


有人说我们要摆脱低级趣味,但是实话说,那些沉迷于低级趣味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快乐,很多时候简单的追求反而充实,低级的娱乐最慰人心。


以前我喜欢看电影,但是电影需要独立的2小时左右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才能欣赏,有孩子后妻子显然不允许我拥有这样奢侈的放松方式。


我尝试和妻子沟通过,但是她显然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会认为你可以去跑步放松啊,还能顺带让我这个200斤的胖子掉秤。


她好像也没有什么爱好,所以她可能也无法理解我为啥对看电影这么钟情,我也解释不通。这种事情不是共同爱好者根本理解不来。


这就像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通宵看球赛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也就不坚持我的所谓看电影爱好了,毕竟妻子也很辛苦照顾家,我也很难心安理得的休闲放松。


我以前趁着大学暑假的时候在老家当过培训学校老师,辛苦备课,知识输出,给孩子们讲山外面的事情,那是我认为我成年后为数不多有意义的事情。我感觉自己帮助到了很多孩子,那种辛苦工作后的正向反馈现在很少有了。


我现在工作之余,时常怀念以前那些单纯的日子,真的好快乐。


毕业工作以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房子这个东西总是挥之不去,时常冒出来搅动你的生活。


妻子时不常埋怨我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然主要是穷的问题。她很多同事结婚后老公家里都出钱买了房,妻子觉得憋屈抱怨几句也情理之中。


当然穷显然不是我的选择,更不是我的错。但我并不认为我生在一个穷人的家庭对于妻子的委屈就应该心安理得,她跟着我的确比较辛苦,这是事实。


穷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更不是自我逃避的安慰剂。


可谁让投胎是个技术活呢,当今社会谁如果不承认投胎是个技术活,那一定不是蠢就是坏。


妻子的抱怨是合理且可以理解的,她单位同事说:“没有房子你就把自己给嫁出去了?你可真傻”。大意是这么说吧,我能想象听到这话时妻子满心的委屈。其实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也没有什么坏心眼,只能回家找我吐槽一下。


妻子是没有底气对同事说“我爱我的老公,没有房子我也要嫁给他”的,因为这回答有违现有世俗的基本认知和逻辑,她只能支支吾吾说不上话来。


虽然我们结婚成家是因为爱情,但是这个社会的评价逻辑就是这样,没有绑定房子的爱情或者婚姻总是让人觉得奇怪甚至于难以理解。所以很多人结婚的前提必须就是买房,这是前提条件,否则免谈。


我对妻子还是抱有愧疚的,房子的事情如果他选择的不是我可能就不会被同事诘难,承受不必要的委屈。我努力工作,期待早日买套房,算是给妻子一个交代吧。



人们经常说,懂得所有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说,懂得所有道理,却依旧躲不过世俗的审视。


我曾经认为我的生活一定会过得和我的父辈不同,或者说至少不是过得那么平庸、平淡,但是事实证明。那些普通平淡的日子也是要拼尽全力才能过得上的。


上学、毕业、结婚、买车、多次搬家、生子,除了还差一套房子以外,在30岁这个档口我匆匆忙忙做完了许多事情。


但是因为没有买房,很多人认为我完成的其他事情甚至都不是关键的,是不是很可笑,但是这就是事实。


因为我在世俗眼中缺少了一环,没有买房,毕竟安居乐业,先得安居。


甚至我的很多亲人也认为没有买房我的责任最大,但是他们忘却了我也才毕业两年,几百万的房子我也只能望房兴叹。


下一个目标就是房子,定个小目标吧,三年内在北京买套房。


我经常想买房后自己生活会不会有较大变化,但是仔细想来肯定是没有啥变化的。我还是我,我只是买了一个让外人认可、让妻子心安的水泥壳子,仅此而已。



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想起来很残酷,特别是对于男性。一旦你到了一个年龄阶段,社会对你的期望就会陡然上升。


25-30岁这个阶段的男性最为尴尬,即使你名校毕业,没有家庭的鼎力支持,短期靠工作在一线城市置业基本是痴心妄想。


这个年龄段是大多数人选择结婚时间段,男性必须拿出自己以及家庭最优质的资源作为交换才能在婚恋市场上抱得美人归。


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原因,个别自身条件看起来一般的女孩子嫁的很不错,当然这个很不错判断标准仅仅是单纯的资产。而房子就是这个资产的核心标的。


关于幸存者偏差,举个例子,社会上有100个适婚男性,根据质量优劣从1排到100,同理有1排到100的女性100个。


常理来说,男性1号和女性1号结合,其他的也是按照序号各自结合,但是现实情况比这复杂得多。


个别低排名的女性嫁了高排名的男性,这天然导致很多低排名的女性认为自己也有条件或者机会可以嫁给高排名的男性。


但是由于高排名男性的有限性以及一夫一妻制,显然高排名男性不够用。大多数女性只能选择了与自己排名差不多的男性,但是他们内心会认为自己是下嫁,认为自己亏了,男性需要给予弥补,这个弥补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房子。


当然我不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要不然现实太残酷,不太友好。


婚后男性总会听到妻子抱怨“我本可以嫁得更好,XXX远不如我,还能嫁得多好多好”,这种话语司空见惯。


当然婚姻的错配问题,以及男性结婚向下兼容,女性结婚向上兼容的很多问题展开讨论得花太多时间,也不符合今天的主旨。


如今说女怕嫁错郎,怕的是嫁给没有房或者买不起房的郎,现实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思绪太混乱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预祝没有房子的老哥兄弟们早日买房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房子   父辈   纠葛   套房   北京   辛苦   同事   事实   妻子   男性   事情   收入   家庭   女性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