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文│一本情感簿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很多的爱情片,总是喜欢把结尾放在男女主人公的婚礼上,配着温暖浪漫的音乐,在二人热情的拥吻中,缓缓的拉远镜头,将幸福和美好定格在影片的最后。

留下一片幸福的畅想。

能理解,毕竟婚后的生活如何,我们即便不去看,也似乎可以猜到是怎样的一幅光景。

这就和生孩子一样,怀胎十月就是恋爱,结婚就好比孩子出生,无论你再期待和向往之后的生活,都注定躲不开之后的鸡飞狗跳,柴米油盐。

也正是因为这部剧,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敢生二胎,有的宁愿当“丁克”,也不愿意去抚养下一代。

这一点,和当事人家庭条件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养”和“育”的区别。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01:年轻人,怕的不是“养”孩子

回想起我们祖辈,父辈那一代,每家都有好几个兄弟姊妹,那时的家庭几乎都是入不敷出,但他们就是敢生,不仅不会觉得怕,反而乐见其成。

他们总是用很滑稽的一句话,来形容养孩子这件事:“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放。”

前段时间,一对来自广西的90后年轻夫妻生10娃的新闻,让一众80后、90后目瞪口呆,直呼自愧不如。

他们的家庭条件从视频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房子、车子、存款,几乎不考虑,但他就是敢笑着对记者说:“没压力,不怕,我养得起。”

他为什么敢这么说?

因为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养”之后的事情。

这和我们的祖辈、父辈的观念几乎是一样的,一点点拉扯大,让孩子长大成人就可以,不会去烦恼孩子的未来到底该如何规划,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该如何选择。

不让你饿着,不让你冻着,在他们看来,就可以了。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有人算过生孩子之后,一直到孩子结婚成家的成本,不同地区差距明显,越是富饶的地方,教育基金和学习成本越是高的离谱。

甚至有的清单里,我还看到了旅游费用。

这可能在很多家长看来,都是没必要的事,但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不见得。

不然为什么会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呢?眼界的拓宽,带来的直接影响,甚至是超过学习本身的。

养孩子很容易,特别容易,老一辈人甚至还会说:孩子嘛,怎么带,怎么长,不用怎么管,几年之后也就长大了。

可不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养,那简直就是跟玩儿一样。

这就和手工制品和流水线产品一样,手工制品哪怕看起来再粗糙,也比同等材质的流水线产品价格高昂。

因为付出的不止是原料和一时的关注,更是投入了精力和时间的,在制造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与最后的成品是起到直接关系的。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在《以家人之名》中,作为贺子秋的生母,贺梅就亲口对李海潮说过:“子秋,对于我来说,是累赘。”

她和李海潮相亲的第一次,就说了一通国外作家和名著,说的李海潮一脸大写的懵。这样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确实很难把她拴在现实生活中。

准确来说,她不是觉得贺子秋累赘,而是在她看来,就连当下的生活,于她而言都是累赘。她抗拒的不是孩子,而是和理想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现实。

这其实就和生孩子一样的,生孩子很容易,甚至于养孩子对于贺梅来说都容易,她把贺子秋随便丢给自己农村的母亲,知道他不会饿死,其他的就可以一概不管。

但这样的一个母亲,却也说了自己不配做母亲。因为她很清楚,生而不养,是极其不负责的事。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是怕生孩子,而是怕养孩子。

怕的,更是“养”字后面的“育”。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02:越是富裕的家庭,反而越是不敢多要孩子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年轻人们有喜有忧,很多原本可以拿来做借口,不愿生的年轻人,这下彻底没了挡箭牌。

我老家有个婶婶,已经40多岁了,还是踏上了二胎的顺风车,非常霸气的要了二孩。

她的大儿子,当时已经20岁了。

这个婶婶的家庭并不富裕,做着小生意,生活只能说衣食无忧。但眼看着大儿子马上大学毕业,将来结婚也是一大笔开销,我实在想不通,是什么支撑她做这个决定。

歌手李建,就一直没有要孩子,他的理由是:“我和我爱人的基因,还没有好到一定要留下传承的地步。”

朴树也回应过不要孩子的原因:“我觉得人生特别苦,虽然我可以承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也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面对这些,但我不忍心。”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有人说,大城里人享福惯了,有了钱,就都想着吃喝玩乐,哪有时间去带孩子,费心费力不说,自己的玩乐的时间也被耽误了。

其实并不是,小城市与大城市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日常的所见所闻,对所处社会运转模式的理解不同。

并且,小地方和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也有很大出入,小城市买婚房,几十万就可以办到,但是发达城市的房价就完全是大部分人触及不到的高度。

当然了,乡下自然也有乡下的好,也有城里孩子拍马难及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吃苦耐劳”呢?

三伏天,工地的民工搬砖扛水泥,和空调房里,文人编撰诗歌书籍,那完全不是同一种生活感受。而导致这样大落差的原因,其实就是在孩子身上的前期投入不同。

老一辈人,对于现在城里孩子几岁就开始各种兴趣班,艺术班,很难理解,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钱烧得慌。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孩子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却是直观而又残酷的。

农村玩泥巴的孩子,与城里从小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孩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不是贬低农村人,因为很多事确实也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几个道理就可以概括的。

那样未免有失偏颇。

但不可否认,城里人相比农村人,对于孩子的成长,明显要更有规划一些,哪怕当事人再不看重,也会很快被周围的人同化。

当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作为家长自然就会有紧迫感和压力,这就是生活环境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富裕的家庭,越是不敢多要孩子的原因。因为他们很清楚,要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人,并且让他们将来有独自面对生活的技能和能力有多么耗费心血和财力物力的一件事。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03:相比于孩子的成长氛围,家长的观念影响更加重要

如果不是遇到李海潮,那么凌霄和贺子秋的未来一定和现在天差地别。

同样是面对亲人离世,李海潮就会告诉女儿:“妈妈是去海上做仙女了,等到有一天我们也会去那边做仙女,到时候就可以和妈妈团聚了。”

而凌霄对于这种答案,一开始是非常不屑的:“死了就是死了,再也不会见到了,然后烧掉她的东西,撕掉她的照片,把死的人忘掉。”

是痛苦的逃避,还是乐观的面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

现在的孩子,其实很聪明,她们懵懂,但不代表不能理解死亡和很多事情。做为家长,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童话和美好的答案,而是另一种重新理解残酷和现实生活的方式和眼光。

所以,李尖尖带着凌霄看了爸爸放在抽屉里的相册。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看着李尖尖笑容,凌霄沉默了,李尖尖和李海潮对待逝去人的态度,和他从父母那里看到的、理解的、感受的是完全不同的。

在家里,从母亲陈婷那里,他感受到的是痛苦、是责怪、是怨恨、是眼泪。但是在李尖尖家里,他感受到的,却是温暖的、深沉的、饱含思念的和祝福的。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劝年轻人,多走多看多想?

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对人和事,从原本刻板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多走多看”,对过去、当下和未来,有另一种全新的认知。

多了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就多了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毕竟,可以选择的人生,和没得选的人生,孰优孰劣,是有云泥之别的。

《以家人之名》:看了这部剧,才知道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喜欢多想的人,不论大小,都过的比较辛苦。所以贺子秋的懂事,总是能惹得观众落泪,因为他的懂事,令人心疼。

越是懂事的孩子,其实家长更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因为太多的懂事背后,都是心酸和眼泪。他之所以那么懂事,白天帮助李海潮打扫面馆,晚上还要帮海潮爸爸洗衣服,原因就是在于他怕自己体现不出价值。

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会扔掉,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呢?会不会被舍弃?贺子秋的懂事,就是因为他怕自己起不到作用,没有价值,会被“扔”掉。

所以,当面馆的一个邻居婆婆开玩笑让贺子秋好好干,不然就把他送走时,他会那样紧张。

观众为什么会喊李海潮为“李妈妈”?原因就在于,他有男人通常不会有的细腻心思和对孩子情绪变化的洞察力,他能敏锐的感觉到子秋心思的变化,也能理解子秋小小的脑袋里每天在想什么,担心什么。

老好人李海潮,第一次对邻居黑了脸,他并没有一笑而过,而是蹲下身来,认真的告诉子秋:“她们说的不对,爸爸永远都不会把你送走,更不会不要你。”

我喜欢这段台词,因为李海潮并没有说:她们是逗你玩的,是和你开玩笑的。

有些玩笑,是玩笑,但有的玩笑,说出口的那一刻,就是错的。

结语

《以家人之名》,是部好剧,很难得。

最起码,他让观众看懂了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区别。

有些人敢生,是因为在他们的“育儿清单”里,没有李海潮的细心和耐心,更没如海潮爸爸一样温暖的大手和时刻关注的目光。

放羊和养孩子,放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能再相提并论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养孩子简单,而有的人觉得养孩子身心俱惫的原因。

投入的精力和心血不一样,感受自然就不一样。

期待您关注“一本情感簿”,及时了解更多。

感谢阅读!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孩子   大城   凌霄   累赘   心血   懂事   家人   观念   区别   爸爸   家长   年轻人   母亲   原因   农村   价值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