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文┃一本情感簿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01、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生于“立春”,父母望其前景美好,取名“庆春”,有庆贺春来的寓意。只是对于这个名字,老舍一直都不喜欢,上学后,自己偷偷改名为“舒舍予”,文艺一些的说法,自然是“舍弃自我”,即“归真”、“忘我”的意思。

于是,“老舍”这个名字,也就不难看出由何而来。

舒舍予,“舒”字舍弃“予”,也就只剩下个“舍”,然后倘若喊“小舍”,难免显得稚气,加上做文学,写小说,要让读者生起一种天然的信任感,那么用“老舍”,自然会更妥当一些。

老舍的代表作,大家比较认可的3部,分别是《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除此之外,其实《月牙儿》和《龙须沟》,也是不错的作品。尤其在《龙须沟》中,还能看到“妹妹”张子枫,刚出道那会儿的样子。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老舍,于1966年,自沉北京太平湖。直到1978年,才得到平反,恢复他原本该有的荣誉。在他的墓碑上,有这样一行小字: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的《四世同堂》相比于其他作品,在当时国外的文学界中,受到的赞誉颇多,其故事背景宏大,以真实历史为依托,虚化历史的同时,强化其中每个人物面对困境和磨难时的反应和抉择,最终又复归民族大义。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曾给《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写序《师者,老舍》。他说:“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在序言的结尾,克莱齐奥写道,“老舍以大师的眼光,给我以启迪”。

再后来,老舍从宏大的世界眼光中,慢慢转换视角,聚焦在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身上。他和鲁迅一样,在刻画小人物时留墨很多,只是鲁迅先生喜欢通过侧面描写围观者,以及当局者的言行举止,来推进剧情;老舍则是将更多笔墨放在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上。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02、年轻女性

《月牙儿》,是老舍众多作品中,篇幅不长,却知名度很高的一篇小说。

“月牙儿”韩月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因为一场意外,继父也离世了,母女俩人又重新陷入窘境。 

为了生活,母亲做了暗娼。

之后的韩月容先后经历学生时期同学的嘲讽、爱情的背叛、后去酒馆当服务员,因不满客人调戏被解雇。最终也走上了暗娼这条路。

可以说,《月牙儿》的故事极其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个女人在尘世中堕落,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逐一崩塌的过程,最后活成一副不爱人、不爱己的麻木行尸。

如书中的独白一样:

因为接触的男子很多了,我根本已经忘了什么是爱。我爱的是我自己,及至我已爱不了自己,我爱别人干什么呢?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初读《月牙儿》时,满心的同情和怜悯,当然更多的是无奈。就像当初心疼《骆驼祥子》里的小福子一样。

韩月容立志长大后要有尊严地活着,不能像母亲那样。只是现实,从来都不介意把冷水泼在年轻人的头上。似乎我们无论怎么反抗,最终都逃不开命运的手掌。

她从一个柔弱纯真的女孩,最后成长为一个满嘴荤话、脏话,可以肆无忌惮在大街上和“客人”相互调笑的风尘女子。

她原本最痛恨且引以为耻的职业,反而成了她最后的出路,她无法理解。就像,她始终不明白,明明母亲不识字,为何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她要念书一样:

妈对我很好,而且有时候极郑重地说我: “念书!念书!”妈是不识字的,为什么这样催我念书呢?我疑心,又常由疑心而想到妈是为我才做那样的事,妈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是,她没有时间思考,饥寒交迫使得她根本没时间去考虑尊严、荣辱得失。倘若一个人,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这时你和他谈什么理想、抱负、尊严、骨气,就毫无意义。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03、年轻男性

我想,《骆驼祥子》这本书,应该是老舍作品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即便没有看过这本书,也多少知道一些其中的剧情。

作为看客,说来无非就是“买车”“丢车”这两件事。

倘若你细细读过,也会明白,这亦是一个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乐观积极的少年,变成一个泯灭于众生,人嫌狗弃且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可雕的“朽木”的故事。

他努力追寻的,总是没焐热就失去;他想得到的,总是近在眼前而不可得;反倒他不想要的,却像牛皮糖一样黏在身上,甩都甩不掉。

比如虎妞。

“我看上了祥子,他会是我经营车厂的好助手。我要获得他,并使父亲承认我们的关系。”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读完《骆驼祥子》最大的感触就是:

这个世界真奇怪。你做一个老实人,就会有人欺负你,利用你;稍微有点本事,就会有人排挤你,妒忌你;你不予理会,大度退让,别人就会进一步欺辱你,损害你。

而避免这一切的办法,也有,那就是无欲无求。但这可能吗?

你会讨厌最后势必会冻毙于风雪的祥子,是因为你特别喜欢一开始豪情壮志的祥子。读书的人,有几个真的是在看“故事”呢?还不是在书中发现了当下的自己,或者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可是,我们合上书,就像祥子睡一觉醒来一样,他浑身除了力气,身无所长,他就只会拉车,也就只想拉车。学不来灵活变通的精明,处不好远亲近邻与朋友,吭哧吭哧地给客人送到了目的地,客人给钱就完了。

我们的生活本可以如此简单,只是现实不允许罢了。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04、我们到底在读什么?

老舍到底想表达什么?

他的很多小说,都是以悲剧收尾,然后留白。书中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没有好的结局,可他故事背景又并非空穴来风,总不能单纯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文学化”的历史,或者让年轻人无欲无求,心安理得的“躺平”吧?

例如《茶馆》中,老人活了一辈子,最后得出的人生结论,却是劳什子的“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做好事”、“好人难活”的偏激道理。

我想了很久,老舍可能是在“反向”讲道理。

很多道理,如果直白地告诉你,你还会听吗?

倒不如顺着“人”的劣根性,说些怒发冲冠、百无禁忌的言语,而看客们,只需要顺着书中的文字拍案叫绝就行。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符合自己心意的言论,确实更容易接受。然后颓丧的想法有了肥沃的土壤,再一失势,便觉得天地万物都是错的。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就像《遥远的救世主》中,那句经典的诗句: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山珍海味吃多了,难免会想吃一口咸菜清粥。同理,颓废的话听多了,我们也会想听听正能量的道理。所以,但凡读者们有了这种念头,就不由得会反问一句: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哪怕100个读者中,只有1、2个人有这种想法,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真正的“黄金屋”和“千钟粟”,因为打破以往的固有观念和认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生。

所以,“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的说法,并不是无的放矢。

老实人觉得善行无善果,只因为他们的善,没有“獠牙”。所以才有那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老话。

就好比一个战士,光举着盾,再强大也不会被人敬畏,而倘若有盾的同时,还有一把剑,那么面对普通人就可以做到诚以待人,坦荡从容;而面对强盗,也有自保之力。

老舍笔下的“年轻人”:少年读来是愁苦,如今再读是拜服

天地之本是阴阳,成长之本是进退。进退有据,方得始终。

人最怕的,莫过于蹉跎了岁月之后,才突然明白了一个以往不曾深究的浅显道理。而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自己说的话,看似极有道理,却禁不起推敲,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最后,只能用一句好似活明白了的“半罐子水”道理,骗了自己,误了别人,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缝补”。

所以,老舍笔下的道理,从不在书中,而是在书外。真正的“授人以渔”,是迫使我们自己去思考、理解和感悟,最后复归冷静客观的总结,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财富。

-End-

期待您关注“一本情感簿”,及时了解更多。

感谢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老舍   克莱   暗娼   茶馆   愁苦   老实人   疑心   骆驼   笔下   尊严   客人   道理   年轻人   母亲   读者   少年   故事   作品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