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文┃一本情感簿

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法外狂徒”罗翔曾说:

你为什么害怕独处?因为每当你独处的时候,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声音出现,它不停地逼问你:你这一生,到底想做什么?你怎么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从来不曾害怕独处。

怕的,只不过是那个还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快乐,而忽略了应该做事的我们,对自己的谴责罢了。

因为,只要是无人的时候,你都会安静下来,忍不住去想象曾经做得荒谬的事,说过的,无理而又无知的话。

然后,一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边又觉得自己可能还有救。

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所以,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是个孩子。

而有的人,在孩子的年纪,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

老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又说,人到七十,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们真正接受一个人,需要起码3个阶段:认可他、讨厌他、再认可他;或者是讨厌他、认可他、再讨厌他,最后认可他。

仔细想想,其实这3个步骤,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是我们的人生轨迹了。

人一旦过了40岁,就不要再轻易地对以下的3样东西,抱有期待了。

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01: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爱情

感情这东西,年轻时处处都是惊喜和伤感处。

慢慢再大一些,喝过了足以让我们宿醉的烈酒、淋过午夜无人的昏黄街角的雨、看过了自以为刻骨铭心却得而复失的浪漫、尝过深夜似睡非睡时,从眼角滑向嘴角的眼泪。

带着点咸,带着点涩,还带着点苦。

不用怀疑,这时候,就是我们静下心来,寻找一个愿意和我们结婚,共度一生的人的最佳时机。

从陌生,到无所谓的熟悉,再到一点点触动和感激的相识。

嘴角有笑,眼角有泪。

这就是当下年轻人,婚姻一开始的样子。

可不管是哪一种开始,接下来的一段岁月后,多数人就要开始争吵,开始日复一日的冷战、和解、沉默。

你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因为你已经对TA特别了解了,至少你会这么认为。

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当你对一个人、一件事,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后,不用怀疑,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年轻人认为的婚姻磨合期,是1年到3年,但实际上的磨合期,应该是10年到30年。

1年到3年,并不是磨合期,而是“了解期”,即便是之前已经谈了3年的恋爱,甚至是同居了3年,其实都不算了解,因为身份没变。

有没有那一张“纸”,区别真的很大。

只有完全了解之后,甚至已经到了“左手握右手”的地步,才能称之为“磨合期”。

激情不在了、浪漫不在了、青春靓丽不在了,如果还能继续走下去,就是真正的爱情。

所以,婚龄10年,才是入门级,堪堪到达“铁婚”。

于是,我们终于才明白,过了40岁,不是不能追求爱情了,而是这时候重新开始一段感情,时间不够,太过仓促,彼此都做不到完全信任。

自然,也就来不及“细水长流”,等着它“水到渠成”。

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02:多年不联系,也丝毫不生疏的友情

特别羡慕那种关系好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哥们儿”、“姐们儿”感情。

网上有一段视频:

闺蜜3人各自嫁人后,多年不见,因为工作很忙,常常也没有什么时间联系。

于是,这一天,两个距离比较近的闺蜜,商量好以后,在某一个地方碰头,然后没有提前告知,去给那个嫁得最远的姐妹儿一个惊喜。

门铃响起,开门后,那个远嫁的,已经为人母的“姑娘”,没有上前拥抱,没有激动跳脚。

而是瞬间红了眼眶,再缓缓蹲下,然后哭得像个孩子。

我也见过男人表达的感情,两个糙汉子:

同样是多年不联系,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个打电话告诉另一人:我到了你这里,来车站,接我。

碰头后,吃了一顿午饭,没有拼酒,没有絮叨,更没有煽情。

下午4点左右,他又对哥们说:我该回去了,天不早了。

哥们气笑了,问他:这么远,你来一趟都不愿意在我这待一晚?

他说:就是想你了,来看看你,现在看完了,明天还要上班,走了。

我从不会怀疑这两种友情,会因为时间而变淡。

因为有些感动,真的可以伴随我们一生:

从小玩到大,打过架、红过脸,一起摔过泥潭,掏过鸟窝;或是放学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陪伴。

又或是,你给对方出过主意,思考怎么去追求TA喜欢的人,TA“重色轻友”的那段时间,你会阴阳怪气,但也会真心替TA开心;TA失恋了,你也沉默着,陪TA熬过夜、喝过酒、睡过大街。

你去TA家里,从来都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样,不拘束,不见外,不扭捏。

只是,过了40岁之后,再难有这种友情,不是再也遇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己,而是前面的40年,他们已然缺席了。

没了年少轻狂的陪伴,没见过你的肆意大笑,没见到你的午夜落魄寒酸。

你可以说,但对方注定无法感同身受,只会觉得“谁年轻时没经历过。”

你们的感动和回忆,无法相通。

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03:脱离了现实和约束的理想

我们总有无数的理由和借口,选择站着不动、坐着或干脆躺着。

罗翔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理想都是骗人的,都是鬼话。还不如及时行乐,还不如放纵一生,还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但我还是要告诉你,理想是存在的,只不过追逐理想,可能会很痛苦。可我们依然要为理想主义,保留一席之地。当然,理想主义最宝贵的地方,不是放在博物馆,也不是放在大殿里祭起来,而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到我们中年,或是迟暮时,扪心自问,内心深处是不是还有这样一个理想。

为什么很多人对理想的看法,都不一样呢?

有人说,一定要相信理想,并且要为之努力争取,直到达成。

也有人说,理想这东西,得有,但不必一定要去完成它。

更有人说,理想都是年少时的“幼稚”,真正长大后,还一天到晚嘴上挂着“理想”二字的,不是少根弦,就是还不懂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

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学生会回答你:老师、飞行员、科学家、发明家、医生......

但倘若你问的是高中生,他们会回答:考一所好的大学,将来可以出人头地。

若是再问问已经进入社会,有了阅历和经历的成年人,他们会说:努力挣钱,将来买车、买房,可以和女朋友早点存够首付,然后顺利结婚;可以多攒些钱,将来孩子上学,爸妈生病,不至于捉襟见肘,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而中年人,要么踏踏实实,埋头工作,要么整天想着如何一夜暴富。

发现了吗?我们的理想总在变。

因为努力挣钱想买车买房的人、想和女朋友尽快结婚的人,往往一边要面对女友及其父母的催促和埋怨,一边又面对“地皮”价格,一天一变的现实。

最后,忙碌了十几年,钱没剩下,车没买,房也依然没着落。

过了40岁,对这3样东西,就不要过分期待了

你不可能听到一个40岁的人,告诉你,他的理想,是当老师、飞行员、科学家、发明家、医生。

因为他早已经明白,自己不可能完成这种“理想”。

这些都不太现实。

而且,在这条路上,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约束”。

我们称它们为“三十而立”、责任、孝道、担当,或者“长远打算”。

追逐理想的过程,就是相信它、不相信它、相信它。

第一次相信,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后不相信,是因为考虑现实和约束之后,自知不可能完成;最后一次相信,就仅仅是相信,当也终于明白,理想这东西,不一定非要完成。

毕竟,完成了,还叫“理想”吗?

所以,当你过40岁,你就会真切地明白:

有理想很好,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有了理想,才有拼劲,才会努力争取。

但理想,也需要考虑现实和约束,于是,我们努力了就好。

不是有理想,就一定得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东西   磨合期   发明家   细水长流   水到渠成   过分   将来   讨厌   多年   现实   感情   期待   理想   友情   努力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