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当北京还是37度的艳阳高照,上海还是35度的潮湿闷热时,距离北京1800公里的的青海西宁,在7月底的白天最高温度只有26度,无论对于远道而来游客还是电影人来说,都是盛夏最惬意的存在。

然而,对于今年的西宁FIRST青年影展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新冠疫情在上半年席卷全球,在4月北京电影节、6月上海电影节相继宣布无限期延期之时,7月底的FIRST影展却依旧坚持,尽管将原定7月21日-7月30日的举办日期向后稍微延迟了5天,但是仍然面临着上座率、人流方面的限制,不仅在人数规模上相比以往进行了缩减,海外影人的缺席也让嘉宾规模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2011年FIRST与西宁签订20年协议,而今年,已经是FIRST进驻西宁的第十个年头。FIRST本身的影响力愈发壮大,成为了影响力仅次于上影节与北影节的电影人盛事。但对于西宁来说,这十年的经历,却值得回味。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作为西部省份,地广人稀的青海,又在这期间又有多少增益呢?


关于本届FIRST,我们已经看到了足够多,但是关于西宁以及青海的电影产业,也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电影落后大省的从零开始

相比较上海、青岛、天津等民国时期的电影之都,处于西部内陆的青海,在电影起步阶段就晚起跑了近半个世纪。

电影诞生在1895年,次年就传入了中国,并在十多年间传遍了当时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然而,青海作为一个低速发展的农牧业社会区域,不仅仅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低下,在文化领域也都是极端落后,一直到国民政府批准青海建省后的第二年的1930年,人们才第一次在西宁看到电影,那时距离电影传入中国已有三十四年之久。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尽管第一次遇见了电影,但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青海仍然处于“电影荒漠”中,虽有私商引进电影,亦有军队架机放映,但都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电影活动而已,观众寥寥,影响甚微。直至1949年9月青海解放时,全省也只有省会西宁的一家小型而简陋的“湟光电影院”。广袤的农村牧区仍然是电影文化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各族农牧民群众甚至还不知电影为何物。

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项文化事业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在当时,电影的影响力,远超其他一切文化形式,因此国家对电影事业的构建尤为重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明确指出“电影事业在整个文化艺术工作中是第一个重点,这是因为电影是最有力量的艺术形式。”

195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文教厅选派了20名青年,到南京学习电影放映技术,1951年回到西宁,建立了首批流动电影队。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正在掀起一股组建流动电影队的运动,上山下乡,深入基层进行电影普及。可这个运动对于青海省来说,却尤其困难。不同与其他省份,青海属于地广人稀的典型代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在全国仅排在西藏前面,因此给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也带了更多的艰辛和挑战。青海地处西部,平均海拔较高,环境恶劣,交通十分不便,又风大雪多,相比沿海省份,放映的“点”少路长,巡回周期长,在没有通公路的当年,放映拷贝大多需要要牦牛扛,摔坏机器拷贝的事情时有发生。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青海还是在1956年让全省放映单位达到了八十二个,县县都有了电影队,初步形成了放映网。又经过20年的努力发展,放映网从县逐步辐射发展到乡一级和基层厂矿单位。到1976年,全省放映单位总数达到了1040个,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电影放映网。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最艰难的是,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囊括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全国56 个民族中的4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因此,正常汉语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也成了一大难点。从映前介绍影片内容,映间插话解释,到现场口译对白以及配音译制,都需要各种人力物力,这也导致1985年时青海省全省从事电影工作的人员达到了三千多人,甚至远超现在。

时至今日,随着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电影院线化改革逐渐落实,现代电影院开始崛起,但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青海仍然保存着大量的电影放映队,青海农村公益放映队仍然承担着全省农牧区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建有农牧区流动放映队251支,其中寺院放映队5支、社区放映队2支、监狱放映队8支,共有放映员276名,覆盖全省6州2市4169个行政村。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现代电影业的发展困局

21世纪以来,青海省的经济增速有了显著提升,从1998年到2008年,青海省十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2.35%,且连续八年超过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64%。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从城市面貌上来看,青海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近十年,西宁市区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电影节主会场——唐道637锅庄广场周围的繁华程度,甚至丝毫不落后沿海省会城市的CBD区域。

但同样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青海作为西部省份的局限。虽然增速明显,但是青海依然保持着GDP万年倒数第二的成绩。而人均GDP方面,青海虽然位列第23位,但是人均依旧不足5万人民币,距离全国人均7万人民币仍有一定差距。

另外,在国际上,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负债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该比率越高,政府的负债压力就越大。最近,贵州省独山县欠款400亿的新闻,将地方债问题重新拉入我们的视线,但其实贵州近两年政府债务水平已经相对降低了。之前负债率排名全国第二的青海省,成为了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负债率最高的省,政府负债率高达70.9%。

可以说,青海和贵州近几年的发展很像,经济、基建快速发展,但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回到电影,在院线时代,青海也与沿海省份拉开了差距,截止2020年1月1日,青海全省仅有43家电影院,其中西宁市就占了23家。同时,在电影市场表现方面,西宁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们对比了最近四年城市的总票房成绩,西部五省省会,西宁的城市人均票房成绩最低,仅为64元,同时也是近两年唯二总票房大盘下降的城市之一。

这显然与西宁官方说法中“一年一度的FIRST电影展提高了市民的观影热情”相悖。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FIRST与西宁的文化自省

每年的7月底,西宁就会涌入数以千计来自天南地北的电影人、媒体与影迷,踏入西宁市城西区。每个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体验着舒适的温度,赶场般地欣赏着一年来国内最年轻、最先锋、最艺术的电影。

的确,每年的FIRST青年影展已经成为了西宁文化方面最亮眼的名片,很多影迷、明星和电影人都是因为FIRST第一次来到西宁。西宁更是凭此迎来了更多的旅游、经济上的机会。但是FIRST对于西宁来说,仅仅是文化名片和旅游收益吗?

几天下来,情报君在西宁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进行了一下田野调查,询问了多位操着“青普”的本地人,这其中有滴滴司机、有小饭馆小卖部老板,甚至也有商业电影院的工作人员,问他们知不知道FIRST,但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度十分低。

“哦,怪不得最近外地人又多了一些,原来是那个什么电影节又举办了呀”。显然,处于三线城市的西宁,对于《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兴趣,要远远大于《郊区的鸟》与《春江水暖》。

FIRST对于西宁意味着什么?


而对于西宁大多数非影迷的年轻人来说,每年哪些明星会来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2015年,西宁市区共有12家电影院,5年过去了,本周的西宁依然只有12家影城营业,而购票软件显示西宁市区仍有7家影城处于歇业状态。考虑到西宁的各大影城已经正常营业长达一周,剩下7家影城最终能否顺利开业,似乎也成为了西宁这个电影小城未来电影文化发展的关键。

FIRST西宁十年,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对味,但是对于这座经济发展迅速,票房成绩却表现低迷的城市,西宁不应该仅仅指望“外人”来改变现如今的困境。

的确,西宁的神秘粗犷,也和FIRST的撒野气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重合点。对于FIRST来说,西宁或许是最适合的城市,但当8月初,数以千计的电影人从西宁返程之后,希望真正能留给西宁、留给青海更多的文化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西宁   西宁市   青海省   青海   影城   电影节   中国   票房   全省   省份   西部   政府   城市   文化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