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沉寂了大半年的电影市场终于热闹起来。复工后首部大片,《八佰》无疑。

从这次观众对《八佰》释放的强烈观影热情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家对战争电影的关注。而回望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战争电影一直未曾缺席。甚至可以说,从战争时代孕育起来的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战争电影在担当着主力。

因而,借此次《八佰》上映的关头,情报君也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流变,以及战争电影在艺术、商业领域的探索和当下的发展现状。

注:本文提到的“战争电影”特指聚焦中国近代史以来各战争事件的影片,《长城》《赤壁》等古代战争题材作品暂不在分析之列;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临危登场”,

时代大潮下涌起的五大创作热潮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起始于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这一年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此时虽尚属清朝,但清政府地位早已岌岌可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接连发生,已经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接连爆发,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黑暗岁月。中国电影便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土壤里萌芽生长开来。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讲述三国刘备与曹操用兵的《定军山》本质上也是“战争故事”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战争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一直是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流,宛如“第一题材”。皇甫宜川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一书中便提到:“中国战争电影的出现并不是中国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商业动机所致,而是在民族危难之际,爱国激情促使中国战争电影登上了历史舞台。”如今,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年,中国战争电影也大致经历了五个创作高潮。

第一个高潮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二战东方战场的序幕,激发了国人的抗日热情。面对外族侵略,电影界人士也迅速联合起来,以抗战为主题创作出《战地历险记》《民族生存》《奋斗》等最早一批战争题材作品。


其中,联华公司的《共赴国难》还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1936年,电影界提出“国防电影”创作口号,号召广大电影工作者以电影为武器,参与抗日斗争,将战争电影创作推向一个高潮。《松花江上》《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的抗战经典。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则是中国战争电影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虽然此时已经来到和平年代,但不管是从国家宣传还是文艺创作角度,庆祝胜利、回忆战时艰难、缅怀英雄烈士都是这段时期不可缺少的主题和内容,这也为战争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环境。根据数据统计,“十七年”时期国内共产出603部电影,其中战争题材就占据着一半。

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如《南征北战》般全景展现革命战场环境的“大片”,还出现了《董存瑞》《赵一曼》《刘胡兰》等注重革命英雄个人成长的作品,探索了《小兵张嘎》《鸡毛信》《红孩子》等儿童抗战题材作品。


除此之外,《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经典作品都在这一时期诞生。但这段时期的电影作品更多还是为政治服务,肩负国家宣传大任,故事内容上也存在情节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缺少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充分挖掘。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十年特殊时期的到来让整个文艺创作陷入瘫痪状态,电影也不例外。直到八十年代前后,谢晋、张铮、谢铁骊等老导演,携手张军钊、吴子牛等第五代“新导演”开创了中国战争电影的第三个创作高潮,创作了《小花》《高山下的花环》《晚钟》等经典作品。被誉为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的《一个和八个》也正是一部战争题材电影。

而历经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之后,这一时期的战争电影开始脱离政治属性。创作者在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上更加注重现实,对战争及个体进行深刻挖掘和剖析,并突破题材禁区,开拓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像《血战台儿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抗战事迹的作品。另外,《归心似箭》等战争爱情、《三毛从军记》等战争喜剧等诸多新类型作品的出现也凸显着创作者在类型领域的开拓。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1987年,为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央成立领导小组,新一轮战争电影创作热潮由此掀起。《长征》《大决战》《秋收起义》《开国大典》...中国革命史发生的所有重大战役及事件几乎都在这一时期被搬上了大银幕。相比以往,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宏观呈现,主打“史诗性”气质,坚持主旋律。事实上,“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也是彼时电影创作的一大口号。

进入新世纪,《集结号》《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智取威虎山》等战争电影的接连出现,又将中国战争电影创作推向又一个高潮。而近几年,《红海行动》等作品揭开了“现代战争电影”的序幕,将视角从“历史战争”中抽离出来,对战争题材进行了更大维度的开拓。相比以往,新世纪后的这批“新式战争大片”不仅更具可看性,对战争本身也有了更深刻的立意挖掘和表达。和平年代的今天,这样的探索也显得愈加可贵。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从“计划”到“市场”,

战争电影的艺术和市场价值探讨

在娱乐方式匮乏,连电视都尚未普及的年代,城市放映、下乡放映等活动让电影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消遣方式。以《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为代表的“老三战”电影,在上世纪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成为当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作。

根据媒体报道,在《地道战》问世后的四十多年里,“影片在国内外共发行35毫米拷贝3000余部,16毫米拷贝6000余部,观众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观众人次近30亿,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观众人次的纪录”,称得上是真正的爆款之作。坊间传闻,《地道战》还曾就此申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地道战》

不过,计划经济时代,电影创作及放映其实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根据导演任旭东的回忆,当时军委总参指定八一厂拍摄《地道战》时,是当做民兵战术教学片来拍的,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学到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而“地毯式放映”背后自然也造就着火爆的“市场表现”。

内容创作层面,在早期电影探索阶段,受制于技术不成熟、创作经验缺乏等,当时的影像呈现难免存在制作粗糙、故事模式化等问题。为政治服务的宣传属性,也是早期战争电影主要承担的“艺术职责”。当时走出国门,在国际电影节亮相的《中华女儿》《赵一曼》等影片也更多是共产主义阵营内部的宣传学习。不过,鉴于当时娱乐内容的紧缺,彼时观众对这类内容还是很喜闻可见的。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赵一曼》

进入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对战争电影的探索让这一类型焕发出了新的面貌。“处女作”《一个和八个》不仅在内容上有了更加新颖的表达,借“一个”和“八个”的力量对比凸显主角人物的性格特质,逆光拍摄、两极镜头、不对称构图等的大胆运用也让影片在镜头语言上充满革新性。此外吴子牛的《晚钟》、冯小宁的《战争子午线》《黄河绝恋》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优秀作品。定位“战争文艺片”的《红高粱》还在1988年拿下亚洲第一个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晚钟》在后来也曾获得过柏林金熊奖的提名。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一个和八个》

1993年,广电部颁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发行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由制片厂与省或市级发行公司直接交易,中国电影行业由此进入市场化阶段。《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绝地战警》等好莱坞分账大片也在这一时期被引入,与《红番区》《甲方乙方》等具备较强商业元素的国产电影迅速占据国内头部市场。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迪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层出不穷,观众娱乐生活得到充分改善,故事套路且具备浓厚说教宣传意味的战争电影,逐渐在市场失去竞争优势。典型如90年代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热潮,虽然项目体量大,还拥有资金、宣传等国家资源,但缺乏一定商业元素,难以在市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战争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处于市场弱势。

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在战争电影创作上,创作者也注重起对商业元素的开发运用,用更精良用心的制作、更宏大壮观的场面打造最精彩的战争戏。“建国三部曲”从主演到配角,还启用了一批具备行业知名度的演员,用豪华演出阵容吸引着观众的注意。这都是对影片商业价值的一种探索和开拓。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南京!南京!》

从艺术到商业价值的探索也让这些作品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集结号》《建国大业》《金陵十三钗》《红海行动》都拿下了当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在观众群中掀起一轮轮观影热潮;《南京!南京!》《一九四二》《建国大业》等等也都有着过亿的市场成绩;《芳华》《无问西东》等含有战争元素且偏艺术表达的影片同样突破了自身体量,获得不错的市场表现。


在时代与行业变迁的大环境下,战争电影努力适应市场,在艺术和商业领域寻求更大可能,而这其实也是新时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中国战争电影能“走出去”吗?

谈到拍《集结号》的初衷,冯小刚曾说,可能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除了他,近几年,张艺谋、陆川、李少红、管虎,还有港台地区的徐克、林超贤、陈可辛、刘伟强等等也纷纷加入战争题材领域的创作大潮中。是否怀有“英雄主义情结”并不清楚,但导演们对战争电影的“创作情结”却是显而易见的。

相比其它题材作品,战争电影在内容表达及制作体量上,往往都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而也会有更高创作门槛。吴宇森曾为战争电影赋予“最难控制题材”的评价;张艺谋拍完《金陵十三钗》时曾感慨道,拍战争场面很耗时,银幕上2分钟差不多需要准备2周时间;张涵予在出演《集结号》时甚至经历了坠马、炸伤等多次事故,冯小刚在拍完这部电影后甚至曾发誓再也不碰战争片,但五年后他又带着《一九四二》来到了观众面前。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集结号》

在内容表达上,抛开战争喜剧等特殊类型,大部分战争电影都是严肃且深刻的,要如何呈现战场环境及所处时代的人物,挖掘战争背后的深刻性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相较早期偏宣传性质的作品,新时代下的战争电影俨然有了更多元化的探索,呈现出了另一番面貌。

但在此之下,市场仍不乏存在一些情节套路、人物空洞的模式化作品。注重大场面、大情绪的宣扬,忽略对个体本身的刻画,这样一不小心就会将影片带向假大空、煽情的圈子。在优质内容不断产出、市场愈加理性、观众审美逐渐提高的大环境下,这类影片也失掉了市场的有利支持。创作者要想乘市场东风,赢得观众认可,必然要进行从内容到表达的突破创新。


中国战争电影简史

▲《1917》

另外,虽然近几年中国战争电影在艺术和商业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不错成就,但相比于《1917》《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等海外战争电影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成功输出,中国战争电影在走出国门、成功出海上尚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目前来看,中国战争电影更多还是在国内施展拳脚。如何拍出一部国内观众喜欢,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海外观众也依然会被感动的作品,可能是接下来中国战争电影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战争是残酷的,生与死的战场往往激发着最真实赤裸的人性。但战争,也是文艺创作的巨大灵感来源,很多经典作品都诞生自战争年代。甚至有人说,反映战争的作品才是最伟大的。


如今,战争离我们远去,但那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至暗岁月却依然存在在历史长河中。身处和平国度,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娱乐生活愈加丰富的社会环境里,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挖掘其实也显得愈加可贵。时代在变,行业在变,但电影对人类的关怀始终不会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中国   战争   地道战   电影   南京   简史   中国电影   题材   观众   时期   影片   艺术   作品   内容   商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