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作者 / 无念


苦等许久,陈可辛的《夺冠》终于公映了。

这注定是项艰巨的任务。作为一部具有主旋律意味的人物传记片,还是此前国内少有的运动题材,影片自从立项之初便备受关注。对于女排这种承载着几代人家国情怀和集体荣誉的项目,官方重视,观众期待,只能成功,不能搞砸。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好在,从目前影片的口碑和票房成绩来看,《夺冠》算是表现得还不错。无数观众在影院里心潮澎湃,感动落泪,一众主角的表演还有女排姑娘们倾尽全力的付出,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导演陈可辛睽违六年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夺冠》的成功又一次把他推到了观众面前。为什么陈可辛是最懂内地人的香港导演?被称为金牌导演的他究竟又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呢?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做一块充分吸水的海绵

和其他很多香港导演不一样,陈可辛总是留着他那头飘逸的但也有点发白了的长发。跟我们印象中戴着墨镜的王家卫,或是叼着雪茄的杜琪峰相比,陈可辛的身上似乎没有那么多“江湖气”,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文人的书生气息。正如他的谈吐一样,陈可辛可以说一口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半条斯里,逻辑清晰,听他说话时总觉得那架厚厚的圆框眼镜后面,大脑正在飞速计算着什么。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陈可辛出生于1962年的香港,他的父亲陈铜民是泰国华侨,五十年代归国潮时回到北京念电影,随后辗转到香港,生下了陈可辛。幼年时的陈可辛是在片场度过的,跟在父亲身后拎包转悠,偶尔还以童星的身份出演父亲的电影。大概也就是那时起,小小的内心里埋下了一颗电影的种子。

在陈可辛长到12岁的时候,父亲的电影事业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只好跟着全家搬去了泰国——尽管那时的他满肚子不愿意。在泰国,陈可辛只读了6年的国际学校,之后便在18岁成年之际去往了美国,追寻自己的电影梦。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陈铜民和陈可辛父子

在美国的三年是孤独且压抑的三年,陈可辛一边学习一边在饭店做busboy,也就是没有资格拿小费的杂工。有一次,一位老太太瞒着服务生偷偷塞给他了20美元,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也令他感动不已。

后来,陈可辛把他的这一番经历全都放进了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片中,邓超饰演的孟晓骏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陈可辛在监视器后看到痛哭不已。那是他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终结。飞机在头顶低空掠过发出巨大的轰鸣,全是心碎的声音。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1983年,陈可辛返港。就像是上天赐予他的一个机会,那时吴宇森正执导《英雄无泪》,需要一名泰语翻译,陈可辛的泰国生活经历让他顺利得到了这个工作,并因此进入到行业创作中来。之后,他又进入嘉禾担任助理导演,然后再经曾志伟介绍,进入朋友的公司学习制片和监制。

彼时,整个香港电影行业势头正盛,港片风靡全球,一批新人在行业内逐渐展露头脚,“东方好莱坞”的美誉被广泛传颂,陈可辛终于又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经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尽情汲取养分,肆意生长。

在监制了好几部影片后,1991年,他和一众好友,包括曾志伟、张之亮、李志毅等人合伙成立了UFO电影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首部导演作品《双城故事》。影片大受好评,从此开启了陈可辛的导演生涯。接下来的《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金枝玉叶》、《金枝玉叶2》,以及那部脍炙人口的《甜蜜蜜》,均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甜蜜蜜》曾于2015年情人节档期在内地重映

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香港电影开始逐渐由盛转衰,电影产量直线下降,经济危机、97回归等一系列社会现实,令整个香港弥漫着一股世纪末的焦虑氛围。这时,陈可辛受到好莱坞大师斯皮尔伯格的邀请,前往美国拍摄他的首部英语片《情书》。

再次回到美国,陈可辛内心百感交集。一方面,这曾经是他梦想起飞的地方,机会和财富,美国梦的召唤似乎在向所有人敞开怀抱。另一方面,他意识到美国和香港之间巨大的工作差异。在美国,成熟的工业流水线,现成的剧本和演员,没有了在香港拍片时的手忙脚乱,反而令他感到不适应和迷茫,难以施展拳脚。最后,虽然影片的口碑并不差,斯皮尔伯格也有盛情挽留,但陈可辛还是拒绝了——他称之为自己最潇洒的“叛逆”。

不过,海外拍片的经验给他开启了另一段职业生涯。进入新世纪,陈可辛开始注重亚洲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的电影合作。他创立了Applause Pictures电影公司,并制作了多部多国合作的泛亚洲电影,其中包括和韩泰两国导演合作的恐怖片《三更》,并监制了《晚娘》、《春逝》、《见鬼》、《金鸡》等一系列口碑佳作。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梳理陈可辛的昔日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学时去往泰国生活,还是成年后赴美求学和拍片,亦或是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陈可辛似乎总是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如鱼得水。漂泊的状态并没有改变他的心境,反而从不同的角度给他提供了创作的土壤。

很多时候,他都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块海绵——不管放在什么环境里,都可以充分吸水,吸到饱满充盈,待挥发释放后,下次到了其他的地方,仍然可以继续汲取养分。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北上15年的谨慎与冒险

2005年,成为了陈可辛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分水岭。

在那之前,陈可辛的足迹遍布香港和海外,他所执导的片子无一例外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和市场反响。在那之后,他和周围其他很多香港导演一样,踏上了他的北上之路,一拍就是15年,决绝且义无反顾,没有回头。

陈可辛北上合拍的第一部片子是《如果·爱》。作为第一部北上试水之作,《如果·爱》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那年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两岸三地最卖座电影之一,并将女主角周迅送上了金马奖和金像奖双料影后的宝座,也让他自己拿下了首座金马奖最佳导演的奖杯。至今为止,《如果·爱》仍然是内地最好的歌舞类型片,没有之一。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在拍《如果·爱》时,陈可辛还是一边拍摄一边学习的状态,并没有过多地介入到除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流程中。而到了《投名状》,他已经对于内地拍片的规则流程相当了解了,并有了相当大的谈判和话语权,对于项目的掌控度也更高了。但相比《如果·爱》,《投名状》的投资更高、体量更大,而且还是自己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古装战争片,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中国大陆的“大片”风潮余热未散,市场倾向于拍摄这种场面宏大的商业大片。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张之亮的《墨攻》,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迎合市场,寻找内地观众的契合点,证明自己也可以驾驭这种宏大题材的商业巨作,陈可辛决定冒险。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投名状》不仅获得了很高的艺术评价,更收获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本片成为了年度票房最高的合拍片,在大陆收获2亿人民币票房,亚洲区更创下逾4千万美元的成绩,横扫香港电影金像奖八项大奖及三项金马奖,包括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男主角李连杰更因此获得了金像奖影帝,这也是金像奖史上唯一一位内地影帝。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但尽管《投名状》让他名利双收,他还是觉得这是一段并不愉快的经历。事实上陈可辛并不喜欢这种古装大片,对于打打杀杀也没有什么兴趣。最后,过大的工作压力令他患上了焦虑症,创作上的意见不合也让他和自己的好搭档美国制片人安德鲁·摩根分道扬镳。

或许就是有舍才有得吧,一段并不愉快的经验却无意中成就了陈可辛,也帮助他打开了内地市场。

2009年,陈可辛和拍戏时认识的黄建新一起,在北京成立了“我们制作”公司。再之后,“我们制作”又和保利博纳的于冬合作,共同拍摄了票房口碑双收利的《十月围城》。不过可惜的是,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也是最后一次合作。由于创作理念不和,这段短暂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重新振作之后,陈可辛又选择了一部较大题材的动作片。甚至,从不看武侠小说的他,为了致敬武侠片,干脆把片名直接命名为《武侠》。尽管陈可辛自己认为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有些反传统、反类型的意味,是一部“任性之作”,但从市场反响和口碑来看,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内地经济腾飞,市场高速发展,武侠片这种类型早已成了强弩之末,观众们大片也出现了审美疲劳。《武侠》的失败倒逼着陈可辛重新反思琢磨内地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2011年,《失恋33天》以小博大的票房神话缔造了一个奇迹,现实主义题材进入观众视野,陈可辛觉得,有戏了。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那时的陈可辛正在筹备一部名叫《中国先生》的电影,然而却苦于找不到人写分镜。直到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叫张冀的编剧。两人的搭档合作出乎意料地顺利,陈可辛曾用“相逢恨晚”形容过张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合伙人》诞生了,张冀也成为了陈可辛的御用编剧之一。

陈可辛认为,《中国合伙人》是他北上以来踩点踩得最准的一次,甚至帮助他摆脱了《甜蜜蜜》的“魔咒”。尽管影片上映后受到了不小的价值观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陈可辛在用他肤浅投机的成功学理论来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合伙人》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直到现在,本片仍然是他所有导演作品里内地票房最高的一部,不仅让主演黄晓明洗脱了“毫无演技”的评价,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自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首位“三金”大满贯导演。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陈可辛的预测没有错,现实主义题材的确成为了一条众人争相突破的道路。在那之后,无论是他执导的《亲爱的》,还是监制的《喜欢你》、《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陈可辛也逐渐找到了一种舒适的创作模式:固定的编剧团队和创作班底,用商业片的形式来处理现实题材的故事,提拔新人持续保证输出,并在风险可能要来临时谨慎观望。

经过了15年的漫长摸索,一边冒险尝试,一边又小心翼翼,陈可辛在内地市场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了一块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陈可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多元文化中不断浸染的身份——无论是对于内地,还是香港,还是其他别的地方,陈可辛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这种状态给了他乐观的心态和悲观的逻辑,也让他得以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

一直以来,围绕陈可辛的争议也没有断过。很多人觉得他是个“商人”,他的电影更像是一件精致的商品,而非艺术品。对此,陈可辛倒是毫不介意。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陈铜民就曾教导过他:“电影是商品,要收回成本,不可以只是艺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成长于香港娱乐产业发达年代的那批导演来说,是他们血液里不可或缺的东西,陈可辛也一直谨记。所以,他从来不介意外界给他贴的各种标签。在他的价值观里,有时候,“不输”比“赢”要重要的多。

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陈可辛曾多次表示:“演员跟导演、主创其实是合伙人的关系,每部电影其实就像是一个大生意,作为导演,你需要考虑怎么把那个组合组的最好。这么说好像太商业,但其实就是这样的。”

陈可辛的每一部电影,从不避讳他对于明星的使用。在他看来,拍摄商业片的逻辑就是要找最好的明星演员,因为他们除了有好的表演之外,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再加上,陈可辛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非常会调教演员的导演,所以,这更像是个互惠互利的双向选择。

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在他的指导下,演员几乎都能横扫一堆表演奖和提名。无论是早期的曾志伟、张曼玉、黎明、袁咏仪,还是后来的周迅、李连杰、黄晓明、赵薇,或是他担任监制身份指导的周冬雨、马思纯、易烊千玺等等,可以说陈导是当之无愧的影帝影后“收割机”。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亲爱的》集结了一众实力演技派演员,但黄渤和赵薇都曾拒绝过这部戏

北上15年,陈可辛只产出了六部作品,这个数量远远算不上高产。近几年,他频繁担任监制,和他的黄金班底一起,保证着一定频率的创作输出,且作品口碑都不差,当然《妖铃铃》是个例外。

除了张冀,陈可辛现在有了一个固定的编剧团队,之后加入的李媛和许伊萌,在参与了《七月与安生》、《喜欢你》、《少年的你》等多个项目后,也逐渐和导演建立起了深厚的默契。另外,监制许月珍可能是除吴君如以外最了解陈可辛的女人,陈导去哪里都会带着她,作为自己的重要军师。

在陈可辛的指导下,曾国祥和许宏宇这两位年轻的新人导演,也顺利出师,捷报频传。无论是《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还是《喜欢你》,或是即将上映的《一点就到家》,他们这种徒弟在前方大展拳脚,师傅在后方稳固军心的合作形式,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因为有了十足的经验,陈可辛在布局和经营时,也能够对整个市场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作为监制的他保证了影片在具体项目资金操作上的控制,同时也给了年轻人充分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虽然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但是在这种舒适的创作环境里呆久了,陈可辛偶尔还是会想要冒一冒险——当然,是在他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近几年,IP改编之风盛行。陈可辛一方面觉得,自己也需要赶上这样一个趋势,但同时,由于电影的创作周期较长,一般都有一两年,而到那时,观众的口味是否还会变化,原本流行的还会不会继续流行,这些都是未知。

市场发展如此之快,《七月与安生》、《喜欢你》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即便陈导曾经接受采访时说,有些原著IP他并不喜欢,但是因为有开发的潜力,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是自己擅长的爱情片领域,再加上,不买的话就被别人买走了。所以,种种原因的推动下,令他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如今,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从十年前的刚刚跃过100亿大关,到如今的早已突破600亿,市场容量和单片票房的纪录都在不断被刷新。电影市场最热的那几年,票房榜上并没有出现陈导的身影。如今,随着《夺冠》的热映,他再次以导演的身份回归,势必又将引起一番讨论热潮。

接下来,陈导手上还有很多待推进的项目。无论是那部同样众人期待的《李娜》,还是因为谨慎被紧急叫停的《酱园弄杀夫案》,或是那部陈导心心念念最想拍的《等待》,可以肯定的是,陈可辛将会继续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和感动。

陈可辛——不想当商人的监制不是好导演


导演、监制、商人,乃至丈夫、父亲,陈可辛身上最不缺的就是身份,但最缺的可能也是身份。而这些“标签”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多面体”陈可辛。

他的成功与其说是一种自我探索,倒不如说是某种性格必然。在风云变幻鱼龙混杂的电影行业里,或许只有陈可辛最清楚,笑到最后的游戏玩家,往往不是跑的最快的,而是走的最远的那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金马奖   安生   金像奖   导演   泰国   合伙人   香港   美国   票房   口碑   商人   观众   影片   内地   电影   市场   陈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