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前天,一篇名为《莫言开公众号啦!》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莫言公众号的标语。


当「10w+」逐渐成为衡量网络人气的一个标准时,莫言的“开号”宣言轻松突破这一数字,充分印证了这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新媒体时代仍然拥有相当强的号召力。


这个公众号从7月初正式上线便自带流量。从8月2日发布第一篇原创文章,再到8月9日刷屏网络,引发热议。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网友评论:“这大概是目前自媒体圈子里奔向10万+最快的博主。”


这位「流量大赢家」就是莫言本人,甚至凭一己之力拉高了自媒体编辑行业的招聘要求。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诺贝尔奖获得者优先”。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你好,我是一个66岁的年轻人”


“向年轻人学习。”


在谈及开设公众号的原因时,莫言如此回答。


或许不是谁都能看懂莫言写的小说,但看懂莫言的公众号应该不难。


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叫“莫言”?》便把视频、音频、段子、表情包玩了个遍。


原来「莫言」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本名“管谟业”的谐音,而是因为他所说的“喜欢想入非非”以及“自言自语”。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摘自莫言公众号文章《我为什么叫“莫言”?》


甚至还自己调侃:


“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我改不了喜欢说话的毛病。


在这场传统文字工作者和新媒体的碰撞中,抛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将自己放置在“平凡人”的位置上,这种「大咖走下神坛」的剧本妥妥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


被要求用三个短语来形容自己,莫言说自己“饭量大、睡眠少、体力好”;


被问及如果不当作家最想干什么,莫言说“打铁”;


被问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莫言说是“写小说”;


被问最想跟年轻说什么,莫言说:“我会真诚地说,向你们学习”;


被问及写作的小癖好,莫言说过去是抽烟,现在是喝酒;


被问到今年追了什么剧,莫言回答了三遍《觉醒年代》,原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梗,莫言也逃不掉。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虽然追剧,但还没了解什么是视频会员。


网友直言:“莫言老师已经成功和年轻人对上暗号了。”


甚至想要把表情包统统一键收藏。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新鲜事”


事实上,这并不是莫言首次亮相新媒体平台。


2009年微博开始内测,同年年底,莫言就在微博上开通了账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如今微博粉丝有423万。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我刚刚听说微博这回事儿,实在是被时代抛弃了。”


但是这种“热情”似乎没有坚持多久:


2010年只发了9条微博;2011年发了一篇打油诗;2012年,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遭受各类网络热评,停更了五年。


2017年,终于重新开始不间断更新,最常在微博上写诗,今年尤其偏爱写现代诗……


拥抱新生事物,莫言比大家想得更为主动。


2020年莫言入驻抖音,并于9月3日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内容,推荐新作《晚熟的人》,截至目前,莫言在抖音上已有56.2万粉丝。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首条短视频发布六小时后便获得11.3万个赞,积累10.8万粉丝,相关话题浏览量当天突破3100万次。


公众号也并不是初次尝试。


2019年9月,莫言就与人合作开了一个名为“两块砖墨讯”的微信公众号,并为之题词:“敢将真话示天下,被人误解亦不怕。有人批评能进步,骂声如肥催大树。”


2020年,莫言还曾试水直播带货,2个小时销售了图书35000册。


老牌作家拥抱新媒体,莫言不是第一个。


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便凭借自己的名嘴和与网友斗智斗勇的微博评论,迅速“翻红”,成为当下最具话题性“新星”。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被郑渊洁“统治”了的热搜词条。


这位高龄网红顺着网线从容游走,丝毫没有知名作家的架子,在与网友的相爱相杀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问答矩阵”。


当年看童话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而他又在评论区给这些大人续写新的童话。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 “郑言郑语”节选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文学的最大意义”


如果说郑渊洁在评论区的回复是为成年人续写“童话”,那莫言会不会也在公众号上连载出另一部《红高粱》?


此前的采访中,莫言曾直言写作时的自己是非常大胆的,但写完却会变得战战兢兢,渴望得到别人的反馈。


“不能过早固步自封,不能过早使自己的风格固化,就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努力地试图突破自己。”


在过往,这些传统作家更多是以作品和读者交流,但一篇长篇巨著往往需要耗费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心血。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当下碎片化的时代,让年轻人重拾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讨论文学的氛围,作家利用新媒体平台与读者互动或进行连续创作并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的传统作家走出书斋,出现在新媒体平台或者直播间。文学没有消失,只是在随着媒体环境与读者习惯的变化而进化而已。


但也有人认为当文学与商业挂钩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就像没有人希望看到莫言的公众号充斥着过量广告,也不希望余华整天在直播间兜售“快速写作课程”。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对于传统作家而言,一边是擅长的传统严肃文学,一边是迎合大众口味的碎片化“公号体”内容,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艰难抉择。


莫言此次开通公众号,除了莫言本人“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的初心,也离不开背后专业的运营团队。


传统与新兴的再度碰撞,文学与商业的相互交融,未来会走向如何仍是一个未知的考验。


但最本质的仍是对于文学的追求。


正如莫言在公众号中发表的文章《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中所说:


“文学相对科学技术,它好像是没有用处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


文学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细水长流的。它作用于人的感情,以审美的方式,让人们的灵魂深处受到感动。让人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让人的感情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变成一个有情趣的人,变成一个能够跟他人更好地相处的人。这是我认为的文学的最大意义。”


莫言开公众号引热议:拥抱新媒体,并非莫言的新鲜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诺贝尔   公众   媒体   新鲜事   用处   文学奖   粉丝   年轻人   童话   作家   意义   传统   网友   文章   视频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