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比死亡还令人恐怖的演讲

如果你问职场人,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是——演讲

在1977年一项针对“最恐怖事物”的调查中,“公开演讲”以41%的投票率,排在了第一位,而“死亡”却被甩在了第六位。

尽管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难以置信,但也足以说明了人们对“演讲”的恐惧程度。

人们为什么这么惧怕演讲?其实,并不是因为人们不会“讲话”,而是惧怕他人的关注和评价

朋友曾讲过一件,下属阿羽因演讲出丑而辞职的事。

阿羽在公司表现一贯突出,工作能力也很出众。然而,在一次重要的会议演讲中,阿羽因过度紧张,讲话时全身抖动,最后不得不停止了演讲。

当天中午,阿羽就请假回家了。没过多久,阿羽更是主动提出了辞职,而且非常坚决。

朋友问起阿羽辞职的原因。阿羽终于绷不住,哭了起来。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原来那次演讲出丑的事,让阿羽一直耿耿于怀。每当同事们坐在一起聊天时,阿羽总觉得别人在笑话自己。每次开会有人发言时,她也觉得大家会想起她之前的“窘态”,而偷偷地嘲笑她。

朋友不解,在她看来,阿羽的那次演讲虽然失败了,但其他同事根本没当回事儿,因为很多人都在演讲时出过丑,而且大家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做,谁都不会把别人的事特意记在心上。

为什么“演讲出丑”这件事,给阿羽带来了那么大的影响?

——这其实是[聚光灯效应]在作祟。

压力大到令人窒息的[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指得是:

人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以为别人会对自己高度关注。

——但其实,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我们”。

这种“总以为自己是目光焦点”的现象,在一项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让5名被试者穿着过气歌星头像的T恤,进入一个已有5人的房间。当身穿T恤的人被问到:“你觉得有几个人注意到你的T恤头像了?”时,他们的回答是“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了”。

但当问起那5名先进入房间,没穿过气歌星T恤的人“是否注意到另外5个人的T恤头像了?”,——只有1成人注意到了T恤头像

实验结果对比之悬殊,足以说明了人们常常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而回到上面我们提到的阿羽的事情中,可以看出,阿羽不管是在演讲中,还是在演讲后,都高估了同事对自己的关注,因此才会过度紧张和敏感,继而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

但其实,就像朋友所说,大家真的没把阿羽演讲出丑的事情放在心上。毕竟,谁都出过丑,而且大家都挺忙的。

可是,深陷[聚光灯效应]而无法自拔的人们,却总是觉得“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

比如,当你想向同事请教问题时,因为担心其他同事会在心里鄙视自己,而放弃了请教;当你的身边坐着领导时,你可能连打字速度都变慢了;当你的T恤上沾了一丁点污渍时,你会恨不得赶紧请假去附近买一件,因为你认为别人会注意到并笑话你……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放下令自己尴尬的回忆?”,有一个回答非常精辟: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答主毫不在意地告诉提问者“感兴趣就查查,你的那些尴尬事,没有人在乎”。

而在我看来,这位答主其实正是在用“不在意”的态度,告诉提问者“没有人那么在乎你和你的尴尬”。

[聚光灯效应]产生的原因

01//过时的生物遗传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也发现了,每个人的认知中都存在着[聚光灯效应],这是因为[聚光灯效应]本身就有一定的生物因素。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群落中,只要谁犯了错误,就会被逐出群体,自寻生路。而灵长类动物离开群体,根本无法生存,除了要面临捕食者危机,还可能会被饿死。

因此,保持敏感、时刻关注和检视自己的行为,确保能够留在群体中,是远古祖先生存下去的重要条件。

然而,这条过度关注的敏感线,一留就留到了现在。尽管,如今的人类,不会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就无法生存,但也始终敌不过生物遗传的力量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02//[透明度错觉]让人误以为自己的想法“无处遁形”

所谓[透明度错觉]指的是:

人们高估自己的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的一种倾向

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会很容易被别人察觉到。

比如,当我们在演讲时,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身体轻微颤抖时,我们会认为“别人一定看到我紧张了”。

但其实,如果你只是心跳加速、身体轻微抖动,别人是不太容易察觉到的。毕竟,别人不是你无法感受你的感受

但是这种[透明度错觉]会让当事人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比如,以为别人发现了自己紧张,然后就越来越紧张,接着开始结巴,听众开始有所反应,于是当事人就更加紧张了……

可以说,到此为止,如果非要说人们在关注当事人,那么大家的关注,也是由当事人过度紧张而吸引过来的。

如何摆脱[聚光灯效应]?

01//从[聚光灯效应]入手,进行反向推理和验证

现在我们理解了[聚光灯效应]的两个重点:

一是,它本身是一种认知误区,这意味着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我们

二是,[聚光灯效应]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意味着“别人也会以为我们过度关注他们”。

从这两点,你可以悟出什么?

——别人没那么关注我们,并且别人也会以为我们过度关注他们。

这意味着,别人才是别人世界的中心,别人只关注和记得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事。

你可能会说,知道了容易,但做到很难。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确实如此,但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们的潜意识不太相信“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我们”,即便我们前面列举了一些例证。

那如何让我们的潜意识真正相信呢?

——亲身验证

在这一点上,我还真有点发言权。

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那时因为自己是从外地转学来到大城市,总觉得小伙伴会瞧不起和欺负自己。

而且事实上,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却确实做过几件捉弄我的事。导致我一度认为自己在那个固定的伙伴圈子中,是最受欺负的那个。

然而,多年后,我和其中一个小伙伴重温旧事,提到“自己被欺负”时,对方吃惊地问:“你怎么成了最受欺负的?明明是我好吗?”

然后,对方就列举了一大堆事例。

后来,我又故意在另一个当年很受欢迎的小伙伴面前提及此事。她则认为,“大家都是好朋友,没有谁欺负谁啊”。

这两次试探,让我真正意识到,大家都在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事件,而且真的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你眼中的出丑、丢人、被欺负和不堪,可能别人根本没看到或是不记得。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02//从[透明度错觉]入手,验证别人并非全部知道我们的想法

前面我们了解了[透明度错觉],知道了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所思所想的了解程度

因此,尽管我们因为“别人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忐忑不安。但现实却是,很多人根本不完全了解我们的心理活动。

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能适当地减轻紧张感,因为“别人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会让人更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验证的方式,来让自己真正相信[透明度错觉]。

你可以和同事或朋友玩一个“拍打节奏猜歌曲”的游戏。具体的玩法是,你在心里默默地选一首常见歌曲,然后拍打歌曲的节奏,让对方来猜歌曲的名字。

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别人都不知道你“演奏”的是什么歌。

尽管你在卖力地突出节奏,你会认为“这么简单的歌曲、如此明显的节奏,对方一定能猜出来。”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但最终你会发现,即便你给了节奏提示,别人依旧无法知道你到底“默默地选了哪首歌”。

这就是“别人对你的揣测”和“你对自己的了解”,之间的距离。

相信这个方法,已经很好地让你相信了——别人并不完全知道你在想什么

既然别人并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那我们还为什么要害怕别人的关注呢?

如此一来,[聚光灯效应]对我们也就没那么大影响了。

03//瞄准主要目标,必要时转移注意力

[聚光灯相应]最容易发生在演讲时、聚会时或请教问题时。因为在这些场景中,我们常常会被当做主角、陌生人或是弱势一方来对待,因此别人必须把一定程度的注意力放到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实在摆脱不了[聚光灯效应],也可以在行动进行中,进行两点临场操作。

一是提醒自己要完成主要目标。比如,一定要完成这次演讲,不管如何紧张、怎样出丑。这样就能将你的注意力放到演讲本身上,而且即便你出了丑,但是最终完成了演讲,那么这次演讲仍算是一次成功的演讲,因为你完成任务了。因此,它不会给你留下太大的尴尬和遗憾,你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演讲出丑后,我辞职了”——其实,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在意你

二是,必要情况下转移注意力。比如,你参加一场聚会,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很不自在。那你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紧张感。比如,找你认识的人聊天、观察聚会场所的人和物等等。或者如果有人找你聊天,你也可以向对方多提“开放性问题”,来让对方滔滔不绝。这样,你就忽略“别人关注你”这件事儿了。

其实,归根结底,[聚光灯效应]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心魔,它阻止我们踏出舒适区,让我们变得敏感和胆怯。而摆脱它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信它的存在,以及认清它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永远记住——你是自己的世界中心,别人是别人的世界中心,每个人都不例外,因此,别人真的没那么在意你。

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聚光灯   透明度   错觉   当事人   注意力   头像   效应   节奏   在意   敏感   同事   紧张   程度   心理   朋友   歌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