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前几天有宝妈在后台留言: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看来,这位宝妈是遇到了“育儿魔咒”——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有些老人会把孩子这种不乖的原因归结为妈妈太惯了或者孩子不喜欢妈妈。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并不是坏事,从亲子关系上来说,这正说明了孩子和妈妈关系健康又亲密。


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1

孩子无条件信任妈妈,安全感足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其实是好事,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一种表现。


他无条件信任妈妈,所以敢把自己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发泄出来,不用小心翼翼照顾大人的心情。


闺蜜曾给我讲过她家孩子的事:


有一回周末,他们夫妻俩带着3岁的孩子去公园玩,结果孩子旋转木马坐了四五遍还不下来,眼看着回家的时间到了,闺蜜一着急就“恐吓”道:“你再不走,妈妈就自己回家不要你了啊。”


原以为能让孩子害怕,乖乖听话,没想到孩子居然回了她一句:“妈妈才不会走,嘿嘿嘿......”

闺蜜说,虽然当时听到气得上火,但晚上睡觉前想起孩子说那句话时一脸笃定的样子,心里却莫名有些温暖和心酸。

平时上班忙,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老人舍不得花钱,公园里的娱乐设施很少让孩子玩,孩子在他们面前也表现得很懂事,从来不敢耍赖犯浑。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愿意放下戒备,做个任性的小孩。


也曾听一位幼师说过,幼儿园的孩子不论在学校时多么听话独立,一回到妈妈身边都会变得调皮捣蛋,露出不乖的一面。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这正是因为孩子只会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面前释放真实的自己,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妈妈。


面对这种不乖的孩子,妈妈们先不要指责,而是为他们敢于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骄傲吧。


2

孩子用不乖,来试探妈妈底线


《美国育儿百科》里说: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朋友家两岁半的儿子森森就喜欢用“作妖”来试探妈妈的底线:


爸爸和奶奶在家带森森时,大人们在客厅看电视,森森能自己玩车玩一小时,还会用点读笔自学英语单词,完全是个天使宝宝。


可周末妈妈在家带他时,既要寸步不离陪着玩,还要追在屁股后面喂饭,妈妈说东森森就偏往西。


通常周末都是大家高高兴兴起床,撑不到中午就要被森森大闹一场,最后上演儿子哭泣母暴躁的戏码。

陈奕迅有首歌里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孩子在妈妈面前也想被偏爱,用各种行为去试探妈妈的底线,去证明就算自己再不乖,妈妈也还是爱自己的。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纵容孩子,就不能让孩子明白规则和界限的意思。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喜欢破坏规则,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也不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受,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3

孩子可能在发出求救信号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会问:“你为什么不听妈妈话?是不是不喜欢妈妈?”面对孩子一些犯熊的行为可能会说:“这孩子就是欠管教,打一顿就乖了。”


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孩子不乖很可能是在寻求妈妈关注。可以说,孩子每一次情绪失控,其实都是求救的信号。


当我们事情太忙忽略孩子时,他们会孤独会难过;当我们误解孩子时,他们会伤心会愤怒;当我们没有给足他们安全感时,他们会害怕会焦虑......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有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但不同的是,他们还不会正确表达,不懂怎么去疏导情绪。


于是孩子们只能用哭闹、磨人、发脾气,甚至打人这些不乖的方式来引起妈妈注意,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妈妈,快看看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选择视而不见或者粗暴制止,只会让孩子在寻找帮助中失望,渐渐对父母绝望,更加封闭自己,学不会正确的表达方式。长大后也可能变得孤僻而极端,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而且,用“作妖”求关注的孩子,更可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哪怕是生气、暴躁、哭闹和悲伤,都比没有反应、被忽略的好。


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被忽略是很可怕的,他们宁愿被骂(这是一种负向关注),也比没有关注的好。


所以建议家长不要盯着孩子不乖的一面,多关注孩子、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吧,不要让他们以为只有用这样的“求救信号”才能换来我们的反应。


怎样解决“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孩子不乖时,确实是妈妈最容易暴躁的时候,却也是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只要我们处理得好,就能帮孩子收获新的成长。


1

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


美国作家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面对孩子“哭闹作妖”时,先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


比如文章开头,宝妈可以从厕所出来后告诉孩子:“我知道宝贝是因为看不到妈妈很担心,所以才哭着找妈妈的。妈妈要是看不到宝贝也会担心,会想你的哦。”


一句“我知道”去同理,比给孩子讲一百句大道理还管用。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2

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无条件包容他的情绪,不管他是什么样子,都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底线,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也很重要。


2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他们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有了“我”的想法,不想凡事听爸爸妈妈的“指令”。


同时,他们也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习惯性唱反调、说“不”,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这个规则能改吗?这件事我能做吗?”我们就可以开始给孩子树立一些规则意识了,比如:


● 哪些是红线不能碰——不玩插座、不往嘴里塞小零件等涉及安全的事情;

● 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打人咬人、抢玩具等伤害他人的行为;

哪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今天穿哪件衣服、想吃什么、想去哪儿玩等。


从小建立规则意识,长大后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

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会表达,才只能用不乖的行为吸引注意。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这些行为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目的。


比如,当孩子再次通过不愿意睡觉,反复折腾来让妈妈多陪陪自己时,可以告诉孩子:“宝贝是不是希望跟妈妈多玩儿会啊,妈妈也想多跟宝贝待会儿。但是现在太晚了,宝贝不睡觉明早就起不来,早上就不能跟妈妈一起玩刷牙游戏了哦。你这周都早点睡,妈妈也好好把工作做完,周末就有时间,可以带你去游乐园玩一整天好不好?”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4

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


成年人的世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但学龄前孩子的世界里却只有我们。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投在了我们身上,所以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烦”。


但,父母的有效期也就十年,随着他们长大,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世界,我们再想让他们粘着自己都难了。


所以,当你一大早被孩子从被窝里吵醒时,先别生气,毕竟一个人得多爱你才愿意睁开眼睛第一时间来找你,才愿意一起床就来亲你抱你。


面对在妈妈面前用“作妖”来寻求关注的孩子,我们要更有耐心,多些正面的细节上的鼓励,把生气和指责改成拥抱和亲吻,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他不用刻意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吧,用心地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爱。


有一种爱叫:因为妈妈爱,所以敢不乖!


妈妈从来不是孩子不乖的理由,而是亲子关系依恋的源头。


好好爱那个在我们面前不乖的孩子,因为我们是他们最信任的至亲。

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妈妈   无事   孩子   至亲   暴躁   底线   安全感   信号   生气   情绪   面前   周末   意识   事情   规则   宝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