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昨晚《安家》大结局播出,可以说是欢欢喜喜大团圆,有情人成眷属,求房得房,求事业得事业,而作为观众的我一路追到底的心情得到释放,幸好这个结局不气人。

从一开播,这部剧就接连上热搜,“被张乘乘气死”、“被潘贵雨气死”“老严夫妻太惨了”“被俩外甥气死”,诸如此类频频引发热议,追剧就追剧,看剧的人怎么有这么大反应?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究其原因,是编剧六六“心狠手辣”,把国人关起家门的“丑事”都抖露出来了。剧名虽然是《安家》,主角是卖房子的男女,可细看才发现“房事”必然联系着家事。围绕着买卖房屋,人情冷暖,亲情残酷面才是此剧最戳人心的地方。

理想化的家,是什么样?

父母康健,子女孝顺,儿孙承欢膝下。

但现实中的家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安家》中干脆就把这本经翻到最难堪最典型的那几章。


榨干孩子的亲妈,还不完债的女儿,情感勒索

剧中的主角房似锦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

她上头有三个姐姐,从小没受过教育,在家干活,到了年纪就被母亲潘贵雨做主,结婚生子。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等到房似锦出生,差点就因为没钱养活被扔进井里淹死。

多亏了她的爷爷及时制止,才得以保命。所以,爷爷一直是她剪不断的牵挂。

第五胎终于生了个儿子,潘贵雨把家里所有的钱都用在儿子身上。

房似锦不甘心,靠着爷爷攒了一辈子的钱逃出大山,在大城市里落脚生存。

可是,潘贵雨经常向她“勒索”,不管是家里开销,还是儿子买房装修,把房似锦当成了家庭提款机。

这样的妈不问冷暖,问就是,“100万啥时候给我”。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潘贵雨变本加厉,连给爷爷的救命钱都截下来给儿子。

从头到尾,这样的母亲心里就只有一个能传宗接代的儿子。真是叫人忿忿不平,都是一个肚子里十月怀胎生的,女儿和儿子待遇咋就这么大呢?

终于,房似锦在爷爷出殡日与家里彻底断绝关系。

这一段看得网友好不激动,直为她的重获自由拍案叫好!

然而,也有网友说,现实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房似锦”,还在勒索式原生家庭的桎梏中挣扎。

他们没有与家里一拍两散,只能被牵着鼻子、守着道德的界限“尽孝”。

其实,这叫做“愚孝”。

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独立自由地生活,而是因为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之中,早已被压抑地喘不上气。

在他们想来,赚到的钱都用来贴补家用才是合理合法的,即使自己被掏空得只能省吃俭用。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房似锦,毕竟读过书,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她的观念没有被侵蚀,所以她明白,性别不是罪过,自己人生的价值不是为弟弟提供金钱,生下来不是为其他人牺牲自我。

反观她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都被潘贵雨洗脑得彻彻底底,从没想过反抗,把不合理当成了理所应当。

这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可怕之处,父母遗传给子女的除了相貌,还有潜移默化中的心理影响,你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他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起始于父母怎么对待你。

即便房似锦在外见过世面,内心还残存在着童年的阴影。

她在家里从没有感受过关心和爱护,除了爷爷,所以她轻易不会相信别人,不敢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爱。难怪她一出场冷到不讨喜。

有一次她生病休息,偶然间看到传单上的店长电话都改成了朱闪闪的号码,当场就把传单丢进了垃圾桶。

第二天立马拖着生病的身体,跑去门店质问朱闪闪。

结果朱闪闪拿了几张信息登记表给她,解释说这些客户都联系好周末集中看房,就为了让房似锦能安静休养。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怒气冲天的房似锦顿时不知所措,仓皇逃开了。

她一度把朱闪闪当成要撬单的敌人,却没想到自己才是小人之心。

这就是她内在的不安全感。在此之前,她就像街边流浪猫,靠抢食为生,打得过就有得吃,输了就饿着,你让她怎么能轻易敞开心扉相信别人的行为是有善意温度呢。何况,亲妈都从来没暖过她。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不是说,天下的房似锦们都必须立马和拽你下坠的原生家庭一刀两断,你不是房似锦,我也不是你,生活比电视剧复杂多了,重要的是,你应该已经看懂了,烂牌靠自己的努力其实是可以更换的,不抱怨去使劲奋斗,不愚孝你有权把自己排在人生第一位。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为儿女而活的父母,不感恩的儿子,没有边界感


如果说勒索女儿的潘贵雨是气得让人肝颤,靠经营包子铺为生的老严夫妇就太让人心疼。

两个老人家从老家跑到上海,租着几平方米的小破屋,卖着一块五一个的包子。

每天起早贪黑揉面、活馅、蒸包子,辛辛苦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攒了几百万给儿子买套房。

然而在签合同的时候,儿媳妇以怀孕的名义让老夫妻在房产证上加了她的名字。

后来,老严夫妇退掉租房,打算住到新家,照顾儿媳。却没想到,连门都没有踏进去,就被亲儿子赶了出去。

这对老夫妻是抱着做牛做马的心去服务儿子儿媳的,可儿子需要的服务就只是帮着买房。房一到手,爹妈不认。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儿子这样,不火大吗?老严夫妇也只是稍微委屈、生气了一会儿,就开始主动安慰自己。

在他们眼里,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子女做贡献。

他们的无私却换来了儿子的狠心,所谓的养儿防老,却成了防范的防。

老严他们结局可怜,积蓄掏空,差点睡大街,可转念想想这种结果他们不是完全没责任。

老严夫妇的善良不争成为了儿子儿媳得寸进尺的助燃剂。

为人父母,心疼孩子是正常的,但也不可过度,凡事都为孩子铺好前程,只会更让他们觉得啃老是理所应当。

不经过破茧的蝴蝶是永远飞不起来的。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吃苦,反而是为了以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甜头。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周国平说过:“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际交往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之间也需要掌握适度分寸感,大包大揽过度付出的爱是溺爱,溺在其中的子女往往不懂感恩。

何况这是用金钱为计量单位的爱,适度搭把手,可以说是馈赠,掏空老底去给儿子买房,无异于赌,摊上白眼狼输不起。

再来说白眼狼儿子真的不心疼父母吗?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把儿子的行为原因归于缺乏共情能力。要我说,他不是不心疼,他可能是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

在老严夫妇几十年如一日的打拼生活中,恐怕第一要务就是忙于挣钱和儿子情感沟通少,父母把贡献钱当成义务,儿子把啃老当成权利,日久天长,喂出来的就是啃完骨头就翻脸的狼,又怎会体谅父母有何难处呢。

养育儿女是责任,承担一切做牛做马则是过界有害的爱,万万使不得。


利己主义者面前,亲情竟然不值一文


《安家》里最无情揭露人性丑陋面也是最气人的一个案例是拖死亲人的那对外甥。

宋爷爷和江奶奶膝下无子,论得上亲人的是两个外甥,他们却做了路人还冷血的事。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江奶奶名下有一套老洋房,祖辈做遗产分割时,分别给了她们三姐妹每人一层楼。江奶奶的两个姐妹去世,房产就由她们的儿子分别继承。

老夫妻一直把两个外甥当成亲儿子来养。在没有涉及到利益的时候,他们还都维持着表面上的客气,可是等到江奶奶要卖掉老洋房为宋爷爷治病的时候,他们就变着法拖时间耍阴险,目的就是想活活耗死老人多分一份钱。

两位老人相继离世,他们火箭般速度赶着去买房,吃相可真的太难看了。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正应了那句“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

在利益面前,亲情竟比纸币薄了太多。利己主义者眼睛里除了自身利益,别无他人。

房子是人安家的地方,可在这个案例中,房子是照妖镜,照出人性贪婪,丑陋的模样堪比禽兽。

钱,本来是为人类交换物质价值诞生的一种工具,可有的人为了钱出卖的是良心,是生而为人理应珍惜的情谊。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好在剧中的寒了心的江奶奶立了遗嘱,把房子捐给国家,这样以来,两个外甥竹篮打水一场空,这辈子都别想贪得便宜了。

她是读了书明理的,可若换了不识字不知公证处为何物的老人呢,八成就要哭瞎了眼白白受欺负吧。

而那两个外甥呢,自始至终都没一丝愧疚悔悟,这一生依旧会在其他地方为了钱费尽心机。

中了钱毒自私的人,只会越来越贪,亲情他们是不稀罕的,当然到最后他们也会被亲情嫌弃,这是活该呐。

《安家》这部剧借“房事”来探讨人世间的事,看到的不仅是房屋交易,更是一扇扇家门后辛酸苦楚的故事。

钱多可以买大房子,钱少可以买小一点的房子,但房子从来不等于家,要真正安家,寻得一处温馨,得先安放好情与爱。适度有分寸的爱,独立懂感恩的爱,才能让住在房子里人安心舒心。

借中国人的“房事”说家事,此剧道尽亲情冷暖,安家先懂爱

让人感觉舒服的永远不是房屋面积,而是亲你爱你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亲情   房事   儿媳   家事   外甥   冷暖   夫妇   子女   爷爷   奶奶   心疼   家里   儿子   父母   房子   中国人   两个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