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研学养蚕,到底有没有意义?新华网一篇文章给了答案

研学养蚕,成了小学生家长最苦恼的一件事。

又到一年养蚕季,为了配合完成书本上的相关课程,浙江海宁某学校近5千多名小学生被要求研学养蚕体验生活,135元/位。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近日,浙江一年一度的研学养蚕活动开启了,几乎所有浙江的小学生都会参加这一课程。

在海宁某几个校区,研学养蚕是直接让孩子们去实地体验。孩子们乘着大巴车来到乡下亲自采摘桑叶,养蚕。有的孩子还让蚕宝宝爬上小手,观察蚕的进食方式和运动过程。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孩子们在专门研学养蚕的教室里听专业教师讲解,蚕的进化过程,及蚕的生长周期,以及蚕的用途。

比如,我们日常用的蚕丝被、桑蚕丝衬衫等衣物的原料,就是蚕丝。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关于研学养蚕,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实践。

对于远离乡下的市中心的孩子来说,研学养蚕就是件奢侈的事。有的家长为了配合学校完成书本上的相关课程,只得网购蚕宝宝,让孩子观察蚕从蛹到破茧的过程。但头疼的是,新鲜的桑叶该去哪里采摘?家长们却为寻找桑叶伤透了脑筋。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其实,研学养蚕被吐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对于乡下孩子还好,他们生活的环境就足以让孩子们观察蚕的生长过程,甚至有的家庭就是蚕农。

早在2016年,新华网就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关于小学生养蚕的课程。

究竟研学养蚕有没有意义呢?新华网评:小学生养蚕,不能“只看不养”。

培育孩子对养育生命的认识能力和道德责任,绝非仅仅是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蚕宝宝”由小变大,而应该是加大其对细节的关注,尤其要注重培养其在出现问题后的解决能力。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同时,新华网这篇文章也指出了:养蚕暴露的是当下素质教育方式中的同质化问题。

集中养蚕暴露的是当下素质教育方式中的同质化问题。小学时代正是培养孩子个性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应该根据其不同性格和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研学养蚕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家长们如何看待?

关于研学养蚕,家长的体验是:“没有实际意义,蚕也不是几小时就长大的,孩子去参观也只是看到了蚕在某一个阶段的生长过程。想要真正研究养蚕,还得是从一而终,参与其中。”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有家长称:“让小学生去观察养蚕,就是旅游。我家孩子长大又不当蚕农,为什么非要参加这项研学任务呢?”

还有家长称:“研学养蚕,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GDP”!

……

素质教育,提倡小学生多体验生活是好事,接触大自然也是好事。但实践也要因人而异,采取自愿参加才好。比如:许多孩子对爬行动物产生恐惧心理的,这项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就完全没有意义。

蚕,不能“只看不养”!浙江近5千名小学生,为养蚕“伤透脑筋”

END~
作者:侯明轩的成长日记
喜欢本文,请点亮星星,关注、点赞并转发给您身边有需要的人!欢迎关注订阅!
今日话题:你怎样看待小学生研学养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你的观点和看法!
分享每一个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故事和案例,净化你的心灵,更多成长故事,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养蚕   浙江   小学生   蚕农   海宁   蚕宝宝   桑叶   新华网   素质教育   家长   意义   过程   课程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