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是否以二千人抵挡陆抗三万人半年?若如此,陆抗配称名将吗?

在史书《三国志》的正文中,没有罗宪抵挡陆抗的详细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解中,《襄阳记》则记载了罗宪抵挡吴军的较为详细的记载。

《襄阳记》中,罗宪(《襄阳记》中记载为“罗献”,《三国志》中记载为“罗宪”,裴松之不知道那个正确,本文姑且以《三国志》中“罗宪”为准。)抵挡吴军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国进攻蜀国时,蜀汉朝廷召罗宪的上司阎宇西还,让阎宇留下了二千人(那么,大部分的军队应该被阎宇带去向西救援刘禅了),罗宪本人则负责守卫永安城。不久,人们听说成都这边蜀汉朝廷失败了,永安城中骚动,长江边的长吏都弃城逃走,罗宪将一个宣称成都已乱的人斩首,百姓才安定下来。罗宪得知刘禅已经投降,便率领所统辖的军队在都亭待了三天。

吴国听说蜀汉失败,派遣军队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内心是要袭击罗宪。罗宪说:“我国已经遭受不测,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追求利益,背弃盟约。况且汉国(指蜀汉)已灭,吴国岂能长久存在?我岂能成为吴国的俘虏!”于是,罗宪保护城池,修缮铠甲,向将士宣告誓言,砥砺节操道义。将士们都听从他的命令,愿意效力。

公元264年(咸熙元年),益州遭逢钟会之乱,钟会、姜维、邓艾等人被乱军所杀,百座城池没有归属。吴国有吞并蜀汉的志向。于是,孙休让步协领兵西征。罗宪一面率军向吴军射箭抵御其攻势,一面派杨宗突围,向陈骞告急。罗宪又送文武印绶,派儿子去拜见晋王(其实,就是罗宪主动用儿子作为人质来向晋王表示归附,同时也希望晋王能够出兵救援罢了)。步协攻城,罗宪将他打得大败。

孙休愤怒了,又派陆抗等人率三万人协助步协。罗宪一共坚守六个月加数日,救援的军队不到,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疾病。有人劝罗宪逃走 。罗宪说:“作为人主,是百姓所仰慕的人。在危险时不能使他们安定,到危急时抛弃他们,这是君子不做的事。我死在这里就是了。”陈骞把罗宪的所作所为告知晋王。于是,晋王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

罗宪是否以二千人抵挡陆抗三万人半年?若如此,陆抗配称名将吗?

那么,问题来了——罗宪是否以二千人抵挡陆抗三万人半年?若如此,陆抗配称名将吗?陆抗没能攻克永安仅仅是因为罗宪防守得太厉害吗?

有人认为,如果以《襄阳记》正文的记载“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就说罗宪的兵力就只有二千人的话,那是不妥的。这里记载的时间是指魏国伐蜀国而蜀汉尚未投降的时候,也就是公元263年。在那时,蜀国把永安的大部分兵力调走,去防御魏国。而罗宪守永安并与吴军正式交战的时间是在一年后的264年,这时蜀国已经投降魏国。之前从永安调走的部队可能已经回到了永安,即便不全部返回,也可能回来了一部分军队,这时候还说罗宪在永安只有二千人,不过是“刻舟求剑”的说法罢了,显得不妥。(但是,没有史料明确表示之前阎宇带的永安军返回了,这种说法可视为一家之言。)

有人认为,永安之战东吴这边属于联军,陆抗恐怕并非总指挥,前线战事并非陆抗一个人说了算,步协等人也有兵力和权力!况且步协战败,陆抗只是作为援军进行补充而已,加上陆抗的父亲陆逊被孙权逼死,估计孙休也会提防陆抗复仇,而陆抗由于父亲陆逊之死不一定会为东吴尽全力效命,所以吴军显得战斗力不强。

罗宪是否以二千人抵挡陆抗三万人半年?若如此,陆抗配称名将吗?

有人认为,交战六个月加数日是指总共时间,而陆抗一开始是没来的,步协首次进攻失败+步协与陆抗等人联合进攻失败合到一起才六个月多,不能直接认为罗宪抵挡陆抗六个月多。而且最后永安“城中疾病大半”,已经快被攻破了,罗宪自己已经感慨要“毕命于此”喽。若吴军接着与罗宪耗下去,早晚会把罗宪耗死。吴军由于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重镇西陵,陆抗避免自己被左右夹击才退兵的。若后路被断而不撤退,是想学关羽只顾头而不顾尾吗?因此,这只能说明陆抗用兵求稳,不能说他不配称为名将,更不能认为他是废柴。

有人认为,当年刘备曾经待在永安,因此永安城必定坚固,且地势险要。而且,即便在上个世纪,日本人带着空军和机械化部队依然打不进老蒋所在的重庆!就算现在,重庆大楼里跑火车的照片也是非常有震撼力的!此外,在当时,虽然以刘禅为代表的蜀汉朝廷已经降魏,但并非所有蜀汉守军都心甘情愿地投降。可能以罗宪为代表的永安守军本就不愿投降,但又无可奈何,心中憋了一股气,而吴军则是趁火打劫,蜀军便拿吴军撒气,誓死不降,死拼到底。

罗宪是否以二千人抵挡陆抗三万人半年?若如此,陆抗配称名将吗?

有人认为,东吴在那个时候进攻永安是绝对正确的。蜀汉灭亡后,东吴就要独自应对强敌魏国(后来则是晋朝)了。蜀国亡了以后,东吴就被魏国势力半包围了。为了缓解魏国带来的压力,东吴必须找一个方向突破,来借此扩张实力,加大生存空间,延缓被灭时间。如果吴国拿下永安,就可以派出强大的水军夺取川蜀地区。一旦魏国军队在川蜀地区站住脚,等待吴国的结果就只有灭亡。更何况,吴军是在得知蜀汉降魏后才发动正式进攻的,被灭投降的蜀汉不是东吴的盟友,而是敌国的小跟班了,打罗宪就是打敌国魏国。因此,东吴打永安在本质上是没有错的。

大家对“永安之战”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魏国   蜀汉   东吴   襄阳   荆州   永安   蜀国   敌国   吴国   守军   兵力   朝廷   名将   公元   军队   半年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