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〡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

前日,惊闻姑父仙逝噩耗,不胜悲恸,又感世事之无常无情矣!父亲自南粤千里返乡,夜深守灵,发来数段唱夜歌的视频,观之熟悉且凄婉。

鼓点摧心,余音似泣。忆及姑父逾古稀之岁月,一生付诸田地,经年勤耕苦作,为人忠厚老实,只为抚儿育女、传家继世,乃是故土上一辈大多数人之生命写照。

不禁想起去年原创的乡愁暖文《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今夜且重发,并作挽联一副,以示哀悼!


上联:勤耕七秩压弯硬脊只为养儿继世今忆手泽能不酷暑生凉意

下联:苦作经年磨厚老茧但求积德传家明承遗志当于寒冬起暖流



01


夜歌,顾名思义,是在夜里唱的歌。在我的故乡,特指丧歌、孝歌或挽歌,是停殡待葬的那几个晚上,唱给逝去的人、守灵的人和吊孝的人听的歌。


而唱夜歌的人,便称之为“歌师”或“歌师傅”


我在《讲古》一文中,曾回忆道,我的爷爷之所以是村里闻名的“古师”,源于他同时也是村里叫得响的“歌师”。

我的爷爷,也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古师”之一,这得益于他超强的记性和优异的口才,他同时还是唱夜歌的人(家乡人去世后守灵的丧歌),一本一本的传奇故事,一整夜里,能一字不落、伴着鼓声的节奏,吟唱出来。夜歌本和“古”本相得益彰,使得他的“古”,极为丰富精彩。

《讲古》一文发布后,后台留言多有共鸣,其中一位读者还坦言,“我曾经也是一名歌师,小时候背过厚厚的歌本”。可见,唱夜歌,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习俗。


据考,唱夜歌,主要流行于两湖地区及周边,属“荆楚遗风”。最远可追溯至先秦时代,著名的《诗经》,收集的便是先民的歌谣。战国时期的屈原,曾著有《九歌》。公元427年,63岁的陶渊明人之将死,专为自己写了三首挽歌,开头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末尾是: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写完2个月,诗人便与世长辞。


今天,看人文纪录片,在世界的尽头角落,一些土著民族,在亲人逝去时,仍还保留着围着遗体又唱又跳的“跳丧”民俗,大抵和“夜歌”的旨义是相通的。


本质上,唱夜歌,是祭奠缅怀逝者、寄托生者哀思的一种表达形式。


品读〡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


02


同样是诗词体,但不同于今天的朗诵,夜歌,是伴着节奏分明的鼓声,依着古韵律,吟唱出来的。


求学时,老师讲古人的诗词,多也是“歌词”,我是深信的。李白的友人来送行,便是“忽闻岸上踏歌声”;宋代词兴,“凡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


唱夜歌,则很好的遗存了这一古风。


记得小时候,村里每逢有老人去世,第一件事就是去请歌师(歌师都是兼职,平时一样是泥腿子、下田地)。当晚,在停殡的孝堂里,烧起柴火,众人围坐,架起一面大鼓,歌师一边按特有的节奏敲鼓,一边用清越洪亮的声调,唱着夜歌本里的句子。


这样的夜歌,一连要唱几夜,直到出葬的前夜,才由进门“坐夜”(超度法事)的和尚替代。


夜歌的曲调,据传是古老的楚国歌韵,古朴苍凉、凄婉动人,节奏时缓时快、时疏时密。


每一本夜歌,分成了若干小节。每一小节,曲调是一样的,那调子,就像一条叙事诗般的小溪,先慢慢流淌,继而中流击水,最后狂奔千里,鼓声、歌声极为响密之时,这一节也便到了高潮。


夜歌的词本,叫“夜歌本”,类似于唱戏人的戏本,讲古人的古本,一般是三字、五字、七字一句。一整夜的时间很长,足够唱出一本《封神榜》《杨家将》《八仙过海》《山伯访友》《灯笼记》之类。


除了正“夜歌本”,歌师还有自己独有的唱词,有些是自报家门,有些是当地风土人情、孝家境况。厉害的歌师,能根据逝者的生平、现场的情景,临场作词,追忆逝者的一生无量功德,描述孝家的种种热闹。有的歌师,甚至能对唱、斗歌。


我至今还记得我爷爷的若干歌本。例如他的自报家门

大坝上去几个湾,我村名叫小水山。

小山转过几个矶,彭家岭上把家安。

不更名来不改姓,余家屋里对门山。

对门山前一厢屋,住着次仁一老汉。

今到贵府把歌唱,唱得不好多海涵。

只有孝家讲礼性,孝子贤孙满堂站。

这个自报家门也算一节歌本,共12句。前面11句时,依一样的节律,鼓点也较为轻微悠缓,咚咚咚,只是敲到鼓的边缘。来到最后一句点睛之词“孝子贤孙满堂站”(称赞孝家),鼓声忽地加密,节奏更加生动,声音也加速并高亢。


待得这句唱完,便用力敲出一通更加激越的鼓声,显然敲在了鼓心。歌师的嗓子,借此间隙也可得到稍息。


也有描写丧礼现场的,如:

人生好似一棵草,说是死了就死了。

亲朋好友晓得了,赶来帮忙与吊孝。

有的打豆腐,有的把柴挑。

有的端茶水,有的把客招。

有的把菜送,有的把纸烧。

有的敲锣鼓,有的放鞭炮。

十里八乡来看老,打鼓唱歌把丧闹。

还有一些歌本,有其特定的意义。例如“讨喜钱”(喜丧),类似于“莲花落”,专用于向孝家讨要酬金,很带着诙谐的气氛;“辞丧指路”,类似于告别词,和逝者生前的人、物、事一一作别,指路即指引向阴间的路,所谓“十辞九别”,依依不舍,听者无不落泪。


就在这样的韵律歌本里,人们聚在一起,相送逝者最后一程。

品读〡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

品读〡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

(辞丧歌词源自网络,此为截图)



03


有时不免疑惑,人去世了,悲伤难掩,为何却要放声唱歌?甚至还唱一些带有调侃、搞笑趣味的歌?


在深入了解唱夜歌的发展史,以及研读不少夜歌本子后,我深以为,虽然唱夜歌在今天已似乎行将没落、后继乏人,但其中蕴涵的意义,远非迷信、旧俗等词可以打发。


首先,亲人去世了,请唱夜歌,在身体意义上,为通宵守灵、孤独悲伤的孝子们,提供了生理上的解困消乏。


心理上,出于对死亡世界的未知和对逝者的无尽哀思,这种歌唱,宽慰了孝子们的孤独和悲伤,提供了不良情绪(负能量)的排解通道,让活着的人能尽快走出来。


再者,唱夜歌,还是对孝道传承的最好教导!


因为,唱夜歌的永恒主题之一,便是劝人尽孝。也正因此,夜歌,也称“孝歌”。《二十四孝》、《十月怀胎》(又名《十月怀胎哭娘书》)等,都是必唱曲目。


例如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一节:

第四行孝是王祥,母亲有病思鱼汤。

将身卧在寒冰上,天赐金丝鱼一双。

董永卖身”一节:

十五行孝董秀才,董永卖身买棺材。

卖身安葬父母亲,后与仙女配成双。

若逝者是老母亲,则会唱《十月怀胎》,让子女们在歌声中追忆母亲生我育我的不易。怀胎三月,状孕吐难食之苦:

三月怀胎三月三,三餐茶饭难开餐。

见着油气只想吐,只想酸来口中含。

怀胎十月,状分娩剧痛之苦:

十月怀胎正当生,孩儿肚内打翻身。

一阵痛来一阵苦 痛苦难当落三魂。

就在这样的场景里,孝子们追念父母不易,感恩父母,传承孝道。


品读〡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


04


最后,唱夜歌,除了慎终追远、哀逝安生之外,还潜藏着教化民风、德育一方的功能。


夜歌,不仅仅唱孝经——劝人行孝,也唱那些含有道德教化的歌本子——劝人从善。这,才符合逝去的先人对“子孝孙贤”的冥冥期待。


这个“善”和“贤”,可以是尽忠报国,可以是光明磊落,可以是勤劳善良,可以是与人为善。固然,有些倡议,今天看属于封建糟粕,应予摒弃,但绝大多数,不管时代如何演变,都是永恒的“正能量”。


例如唱《杨家将》《岳飞传》,便是不言而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至今也还记得描述杨家七子那几句:

一郎死,二郎亡,三郎马踏如泥浆,

四郎围困在番邦,五郎怕死当和尚,

六郎回家伴老娘,七郎乱箭穿心肠。

通过朗朗上口、过耳不忘的几句词,概括了七子不同的选择和结局(既有惨烈战死,也有贪生怕死),弘扬了爱国尽忠的不朽情怀。


品读〡唱夜歌:哀逝安生,教化一方


又如劝人维护家庭和睦的家训歌本:

女到婆家为媳妇,记住忠孝两个字。

两头父母要孝心,厚薄绝对不能分。

要得婆媳关系好,夫妻之间占主要。

常言子孝父心宽,条件创造不一般。

再如教人莫要贪财恋色的歌本:

亲朋好友莫攀比,贪婪嫉妒害自己。

钱财多少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走。

自古多少贪财狂,富可敌国臭名扬。

男人好色须切记,心术不正害自己。

劝君千万别踏错,人生风雨夫妻过。

值得注意的是,唱夜歌,因其题材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劝人行孝从善,亦功不可没、功莫大焉。而且,其受众,不仅仅是孝家的人,前村后屋的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也都在受教。


特别是古时,并没有今天的义务教育普惠大众,大多数人连私塾门都不曾进过,只有在听讲古、看戏、唱夜歌这样的活动中,完成了生而为人的义理教育,领教了做人处事的原则。这样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生命“学堂”。


或许源此,唱夜歌的人,才不叫“歌手”,而叫“歌师”——真正的民间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安生   孝子贤孙   歌本   自报家门   姑父   哀思   凄婉   孝道   贪财   鼓声   鼓点   逝者   孝子   村里   节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