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我们有多喜欢,就有多向往

拯救大兵瑞恩:我们有多喜欢,就有多向往

前阵子热映的《血战钢锯岭》让人再想起《拯救大兵瑞恩》。战争片太多,能称得上史诗的非斯皮伯格这部扛鼎之作,让人肃然起敬。

将近三小时的电影,前二十分钟是诺曼底登陆的战争场面,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诺曼底海滩与德国人拼死,一时间,各种残酷血腥的死法,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米勒上尉刚上岸时那瞬间的发愣以及周围片刻的死寂,眩晕中的他环顾四周的惨象,已不是用惊愕可以形容的,前一秒还在平静中,下一秒就到了人间地狱,一下子把观众拉到那个血肉横飞的战场,心惊肉跳着,无论你是士兵,还是将军,死亡就在你身旁。

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伞兵瑞恩被困在敌人后方,他的三个哥哥全部在战争中死去,母亲只剩他这个最小的儿子。美国最高指挥官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把他带回家藉此安慰一个痛失三个儿子的母亲,米勒上尉和他的七个手下奉命寻找瑞恩。

战火正在燃烧的欧洲战场,敌区危机重重,长途的跋涉、暗藏的伏击、风雨交加的逃生、兄弟们相继牺牲、死神如影随行,不仅仅观众质疑,他们自己也没人愿意去救什么素不相识的瑞恩,米勒上尉低着头很不情愿的接受任务,拉宾一行人骂骂咧咧,大家一路上都在抱怨,整个行动只因上级的命令、军人的天职。

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8人小组面临的抉择。

拯救大兵瑞恩:我们有多喜欢,就有多向往

通常我们的教育认为,为国捐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可没有人去细想失去亲人的痛多么沉重,瑞恩只是千千万万士兵中之一,对他母亲却是失去三个后仅剩的最后一个。所以一直以来,此片的主题褒贬不一,派八个人去拯救一个生死不明下落不知的普通士兵到底值不值得?还有人说这是美国所谓的英雄主义宣传,可这不正是为纪念二战胜利拍摄的电影吗?

总指挥官借林肯写给某位战士母亲的信向所有人传达了美国从始至终崇尚的人性关怀:“神圣的荣耀都归于你们,因你们为自由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这是美国的精神,无时无刻把人性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思考点。

正是这种出自对个体的关怀让总指挥官坚持自己的决定,真正用行动、用语言表达对瑞恩母亲、以及所有战后人民的感激与回报之情。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个体,不问八个人“换”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也不以等价交换来衡量其价值。也正是因这种宣传,使得这种人道主义、这种英雄主义能一直延续至今,才能成为危机时刻人的精神支柱、人的必不可少的品德。

这正是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就像片中所说的:“在这场混账战争中,拯救瑞恩也许是唯一的好事”,正是因此,他们才没有沦为战争机器,在残酷罪恶的战争中,人性在炮火和热血的洗礼下,人与人之间依然还存有一份真情,这才算是真正的拯救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我们有多喜欢,就有多向往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让人如此喜欢,它并没有复杂的情节,169分钟,斯皮尔伯格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用他的电影语言,于镜头转换之中,从庄严的诺曼底美军公墓到人间地狱奥马哈滩头,痛苦煎熬生死流转,一气呵成一曲战争绝唱。电影所传达的理念看似简单朴素,于我们,于当下,却是一种缺失的情感,如今,我们对它有多喜欢,也意味着有多向往。

结尾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米勒上尉中枪后无力地躺在那里,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用手枪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坦克,身后那无尽的残阳映着他即将熄灭的眼睛,没有一丝绝望,他对着马特达蒙扮演的瑞恩,眼神甚至那么温柔,叮嘱他“别辜负大家”,那一刻无法不让人落泪,他依然在坚持,到最后时刻,有时,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正如霍瓦斯中士和米勒上尉在桥上的谈话,夕阳的余晖仿佛融化在中士柔和的眼神里:“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大兵   诺曼底   米勒   血肉横飞   人间地狱   中士   上尉   值不值得   英雄主义   指挥官   美国   士兵   人性   母亲   喜欢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