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难以置信: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抗旨不救,还等着当总统

虽然说历史没有假如,但是遗憾却总是存在。很多历史“好事”,差点成为现实,但是阴差阳错,最后依然失之交臂。这里面就有一段有关晚清命运和李鸿章命运的真实插曲,李鸿章差点成为中国第一位大总统,资产阶级专政的出现差点大大提前,《辛丑条约》几可以避免,尚未可知。

内幕难以置信: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抗旨不救,还等着当总统

李鸿章真照

话说当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南下西逃,德法联军一路追杀,正常情况下,这已经是亡国前夕。但是历史书并没有将此危机上升到亡国高度,为什么?因为晚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按兵不动,实力尚存,国家经济中心长江流域依然正常,所以离亡国尚有一段距离。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这里就涉及到历史书上很少提及的“东南互保”事件。

洋务运动以来,地方政府政治、军事、财政权利慢慢变大,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失衡。戊戌变法之后,晚清很多官员对慈禧太后掌权的合法性有了质疑,慈禧太后启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这一举措,朝廷内部及地方官吏分歧很大,以致发展到地方“逆旨”不尊,朝廷也未追究的空前怪事。“东南互保”事件就是在这种局面混乱的背景下发生的。

内幕难以置信: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抗旨不救,还等着当总统

东南互保督抚拒绝北上勤王

实际上在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已经洞悉时局,商量如何保住东南各省稳定安全,避免给列强入侵借口。同时盘算如果万一北京失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遇害,共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主持局面。

1900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向11国正式宣战,宣战诏书同时下达全国各地方,而邮政大臣令各电信局诏书只给各地督抚并电告督抚不要服从命令。而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看了诏书,对朝廷覆电“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可见当时李鸿章胆子不小,敢公然抗旨。此电引发了连锁效应,东南各省纷纷效仿跟进。张之洞随后提出逆天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大总统”。李鸿章幕僚刘学询还致信孙中山来粤共议。参加东南互保会议的有,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以及闽浙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李鸿章需要去京议和)。另外山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未能成行,但是表示了支持。共同表示,不奉遵“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凡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内幕难以置信: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抗旨不救,还等着当总统

东南互保快速完成反映了各方需求

6月24日盛宣怀正式提出互保,到26 日在上海与各国领事正式订约,前后仅三天,可见其速度之快,各督抚要求之迫切。同时各国也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及保护他们在长江流域的既得利益,所以也乐于达成共识。

但是由于协约里有一些对列强有限制作用的条款,所以他们虽口头表示同意,却始终不肯签字,此后大体上形成了默契。至少没有兵戎相见。

东南互保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建立,因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归位、核心人物刘坤一、李鸿章的谢世,以及光绪三十年(1904年)练兵处襄办大臣铁良的改革而瓦解。

内幕难以置信: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抗旨不救,还等着当总统

慈禧太后只能对东南互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回顾这段历史,很多史学者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李鸿章如果自立,也是顺应历史的,凭着李鸿章的才干,至少强过当时的慈禧太后很多,而且从他曾经暗中支持维新派也可以看出他对西方制度的认可。孙中山曾委派两人与李鸿章商议让他一起推翻清政府,推举他做总统,他婉拒后却给予革命党一笔经费。所以说,在动荡飘摇的历史关口,李鸿章思想应该是矛盾的,即使如他对俾斯麦所说的:“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知如何矣”,依旧不敢怀不二之心。这跟他老师曾国藩如出一辙,封建“愚忠”的陈腐思想,决定了他二位都不是吃螃蟹的人,不能突破历史。

内幕难以置信: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抗旨不救,还等着当总统

李鸿章代表晚清在国际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联军   义和团   两广   长江流域   光绪   督抚   诏书   巡抚   晚清   总督   亡国   朝廷   难以置信   大臣   内幕   东南   总统   历史   李鸿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