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提到令人回味无穷的相声,很多人理所当然地提起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等前辈大师,同时对当代年轻的相声演员不屑一顾;似乎相声和茅台一样,越陈越香。

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诚然,相声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相声大师,其水平和作品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绝对当之无愧;但是,我敢说,很多人一边吹捧大师的作品,一边听着郭德纲,笑得腿都合不拢了,这是为什么?

这是典型的厚古薄今,难以接受和自己同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取得了足以秒杀自己的成就,这可能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吧。

相声演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实事求是地说,绝大部分传统相声的内容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而脱离时代背景去评价相声也显得不公平。

举例来说,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小段《逗你玩》被誉为经典,然而搁到今天,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用五分钟的时间,听马先生娓娓道来,只为了那一个并不十分高明的小包袱?这个作品的作者如果不是马三立,换作其他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会被批得狗血淋头,难有出头之日。

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再比如,今天的很多观众,对姜昆的相声嗤之以鼻,认为他基本功不扎实,不会贯口,不会创作,然而在贬低的同时,有多少人去深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姜昆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明星?

时代选择了姜昆,姜昆用他的作品影响了那个时代。姜昆塑造的是那个年代的小人物角色,有国企工人,机关干部,工厂子弟,现在的人缺少同样的经历,自然无法体会其中的幽默。实际上,姜昆是当今90后的爷爷辈,缺少共同语言,无法互相理解是正常的;就像我们理解不了老年人为什么热衷广场舞一样,他们同样无法理解,那些动漫、二次元、cosplay等等的新鲜玩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相关历史,比如十年浩劫,然后再去听听姜昆的《如此照相》,就会感叹其有多么经典。跟60后和70后的父母聊聊他们年轻时的事,就会发现《虎口遐想》的包袱密集度;其中有诸如“摔向了世界先进行列”这种包袱,现在看来既过时又无聊,但是这句话在当时的曝光度,可能和现在的“新能源”“小鲜肉”差不多吧,是一个时代的典型标签。

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令人回味无穷的是相声演员,而非相声作品

传统相声的表演者不计其数,但是最终被誉为经典的少之又少,比如苏文茂的《文章会》,马三立的《吃元宵》,马志明的《大保镖》,侯宝林的《夜行记》等等,其中的包袱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作品,少部分是原创;之所以成为经典,虽然有作品本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演员自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令我们回味无穷的是相声演员,而非作品本身。

同理,论相声基本功的话,前辈艺术家们的功力可以吊打当今的小鲜肉。即便是当今最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其基本功也难以和前辈马志明相比。为什么迷郭德纲的人要远远多于迷马志明的人呢?相声观众迷的是演员,而非基本功本身。

当然了,无论时代怎么变,相声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郭德纲的快节奏,同样有人喜欢马志明的不疾不徐,马三立的滋味等等,各取所需即可。但是,喜欢马三立的人就瞧不上喜欢郭德纲的人,也完全没必要。

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我喜欢郭德纲,我就认为他有很多作品值得回味,比如《我要幸福》,其中的经典桥断“来一百块钱早点”“我女朋友带着她男朋友 ”“对着镜子点蜡烛”等等,都值得回味,想起来就能会心一笑。

再比如《我这一辈子》中塑造的“偏见小姐”形象,非常有画面感,包袱又多又脆,绝对是值得回味的好作品。我记得周华健和郭德纲合作表演经典的包袱“牛粪有的是”时,根本开不了口,想起来就乐得不行了,这就是郭德纲的魅力。

同理,喜欢岳云鹏的人,就会觉得他在相声中塑造的“啊,三天”,《当行论》里的小伙计都很经典;《五环之歌》也值得回味。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认为这什么破歌啊,歌词太水,曲调是抄袭的,要多无聊有多无聊。

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喜欢张云雷的人,就会觉得他在《学聋哑》中塑造的小哑巴,《窦公训女》中塑造的窦夫人,《大上寿》中的小媳妇都深入人心,值得回味;《探清水河》更是永恒的经典,还有众多小曲小调都值得翻来覆去的哼唱,永远也不会过时。

喜欢孟鹤堂的人,就会觉得“盘他”令人上头,舞姿令人着迷,《大保镖》里的铁门槛和夜战八方藏刀式,《汾河湾》里的柳银环等等,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魅力。

喜欢秦霄贤的人,想起他在舞台上“犯傻”的瞬间,也会不自觉地笑出声。

诚然,郭德纲、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和秦霄贤等人,作为相声演员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就能够发现回味无穷之处。我觉得,喜欢一个不完美的相声演员没什么丢人的,圣人只存在于想象中。

为什么当今观众欣赏不了相声大师的作品,却对小鲜肉趋之若鹜?

结语

厚古薄今乃谬论,与时俱进相声魂;新人新作皆有品,细听细思味可寻。

听相声的初心就是为了乐呵乐呵,享受自己的快乐即可,别掺杂太多太复杂的东西,相声不该承受那些。如果听相声听出了优越感,或者听出了仇恨和戾气,那就失去了意义,不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鲜肉   厚古薄今   相声   当今   观众   大师   作品   趋之若鹜   回味无穷   基本功   包袱   前辈   演员   喜欢   经典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