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沙家浜》曾经隶属于样板戏中的一部。就本人的观感来说,《沙家浜》并非十全十美,觉得它有一点俗,江湖味太浓,反而没有干净利索的《智取威虎山》来得那么清新透亮。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最近去了“沙家浜景区”,当然这是一个假古董,好坏暂且搁置,但回来看到一篇评论《沙家浜》的文章,题目叫:“终极关怀式微的人性追问——从人道主义看样板戏《沙家浜》”,却如鲠在喉,不得不产生一点感想。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这篇文章发表在2013年8月号《景德镇高专学报》上,虽然学报的级别不高,但反映出一本低级别的学报上,使用的分析方式,却是当今文学史研究领域最通用的话语体系与逻辑框架。可以说,中国文学史的话术,带有众口一词的共情性,从上到下,大家都用一种通行的理念,以求得论证的保险与结论的通过率。


因为学报上的文章,都是四平八稳的,你说它有什么独立的见解,显然不可能,因为你发一点异样的见解,首先编辑不通过,发表不可能,毕业没希望。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这篇文章的简介里点明作者是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生于1993年,发表文章的时候,正好二十岁。对样板戏没有任何直感的体验,而文中常识性的错讹更是随处可见,比如文中说《芦荡火种》最初由同名小说改编,显然是缺乏常识性的错讹,反映出作者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根本没有看过沪剧据以改编的两篇回忆录,不然也不会发生这种低级的错误。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文章认为“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来看《沙家浜》,显然它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没有诚实而深刻地去表现那种在政治主控的话语中的真实人性,也没有对个人的主体性、差异性给予相当的关注,所以剧中的人物也或多或少携带着‘样板’的呆滞,少有生气。”

《沙家浜》有千个不好,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指责它的缺陷,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至少在影片里,阿庆嫂在听闻战斗们被困湖荡里、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中的时候,她的表情逼真地传达着一种出自人性内在的焦虑、担忧、挂念的纤毫微末,你说电影里的阿庆嫂没有人性?没有人情味?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这篇评论中充斥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评论中开始流行的一套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占据主流的语词,如主体性、终极关怀、消解等等,但这些理论,事实证明,并不能反映文学的本质特征,它们不过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弹性化的名词,来套用多样化的现实,从而来完成这些理论应用者对文学的肆意解读。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笔者不久前,又随便翻到了一本名叫《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的书,书中提及了笔者最近刚刚重新阅读的《红旗谱》,令人吃惊的是,这本书把《红旗谱》归类到“成长类小说”,认为主人公朱老忠在小说里有一个成长的线索,并称“成长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红旗谱》有它的长处,但它的标新立异之处与特质之处,是否就是它的“人物成长性”?“人物成长”是否就是小说成功的标志?

如此说来,《红色娘子军》里有着人物的成长,是否就是木秀于林的特立独行之作?

如果按照人物成长的定性来比况的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开始的“大闹天宫”里有没有他的顿悟与成长?那么,《西游记》是否也是一部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所以,个人感到,当代中国文学评论,都是自己发明一套理论,如陈思和的“民间理论”,自得其乐地套用在复杂的文学现象上,根本无助于我们把握与认清文学本质特征;另一种可能,就是套用西方的现成的理论框架,强行地扣在中国的文学现实上,然后把鲜活的文学原本,给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比如陈思和的当代文学教材,把莫言的文学特征归结为“民间话语”,其实什么是民间话语?写农村的生活就是民间话语?其实这典型的属于一种最浮浅的“抓住皮毛、不及腠理”的治学方式,没有对文学内在本身的洞察目光。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比如,莫言本人对把他的小说本身归之于“民间话语”也从没有予以首肯,他智慧地是不置一词。可以说陈思和的“民间话语”理论,错漏百出,根本不能自圆其说,更不能反映文学的本质。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相比之下,笔者从阅读本身出发,认为莫言的文学直接效仿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百年孤独》,并详细地对莫言作品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构思、立意、人物、语词方面的雷同进行了逐一比较对照,至少可以解开莫言的创作之谜,而这种观点也日益被学院派学者所接受。

由山东作协主办的《作家报》,曾经刊登过本人的一篇万字长文“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揭密莫言的抄袭内幕”,后来这篇文章被各种论文、评论袭仿。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忍无可忍之下,笔者抓住了其中一篇《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其核心观点与重点语词,与笔者的原文如出一辙,查首席作者李建刚乃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俄语系副教授,博士。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笔者为此专门发文“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以揭露这种不劳而获之举。

笔者完全是一个三脚猫,从没有对当代文学史进行过系统训练,完全是从阅读的感受,来把握文学的流脉,但却影响到了学院派学者的研究思路,并且被他们大言不惭地抄用结论,这变相地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史完全是一派空白,根本没有与文学本质扣紧咬合力。

如果说,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中国文学已经占山为王,各种流派都有山头的话,那么,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说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如果想在治学上有所建树的话,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说是最好的进入与介入区域。

中国当代文学史看起来洋洋洒洒,罗列文学现象,现在新出的文学史,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文学篇目拼过来、扯过去,进行重新组合,很多文学史将不同文风、个性的作者拉扯到一起,放入一个专题,给人的感觉如同关公战秦琼一样荒诞不经。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因此,笔者感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还完全是一片“新垦地”,给予感兴趣的后来者以无限建树自己认知与发现的可能。

这就是笔者从京剧《沙家浜》被胡乱地定义所感到的中国文学史基本对当代文学本质的失语尴尬。

这种失语,也意味着一种机会。


京剧《沙家浜》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凸显当代文学史的失语尴尬


更完备的经受得住考验的当代中国文学史,正有待更有识见的学者来筚路蓝缕地开创之。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文学史   山东大学   西游记   样板戏   语词   人道主义   京剧   学报   人道   中国当代   笔者   话语   当代   人性   尴尬   民间   理论   人物   主义精神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