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城走出两家世界500强:行业危机下,企业如何突围?

一个县城走出两家世界500强:行业危机下,企业如何突围?

导语

行业的危机,往往也是市场洗牌的契机,谁能在新的格局里占领新的高地,谁就能赢得更大的机会。所以企业家一定要有超前的竞争意识,找到一个市场优势,做到极致,才不会被超越。

|01|

一个县城走出的两家世界500强

一个县城走出两家世界500强:行业危机下,企业如何突围?

上个世纪的中国商圈有句话叫“无浙不成市”,讲的就是浙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历史,直到今天,浙江这个地方仍然是中国商业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在这片商业浸透的土地上,有这么一个地方格外值得注意——萧山。

这个地方有多特别呢?一个200万人的县城,硬是走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恒逸集团和荣盛控股,两家都是石化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都是低调做实业的公司。

荣盛控股以营业收入447.259亿美元首次登上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55位,恒逸集团则以385.6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309名。要知道石化化纤行业里,中石油、中石化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因此恒逸集团和荣盛控股的成绩不可谓不难得。

荣盛控股自然不必说,一体化完整产业链带来的优势足以让其立稳脚跟;相比之下恒逸集团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县城袜厂,到营收超2000亿的行业巨头,这中间的故事更值得说道。

和许多大型民企一样,恒逸集团也是从地方集体企业改制走出来的民营企业,他的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衙前公社针织厂。这家工厂的设立是为了解决14名干部职工子女的劳动问题,因此工作也非常简单,就是缝制半成品袜子,工厂里也只有几台简陋的手工袜机。

1980年后,针织厂陷入了严重亏损,针织厂决定自救,购进有梭织机生产服装面料,更名萧山色织厂,但经营效益并没有好转。直到邱建林的上任,才让濒临倒闭的萧山色织厂实现了盈利,不过这已经是快10年后的事情了。

|02|

没有倒闭的行业

只有倒闭的企业

一个县城走出两家世界500强:行业危机下,企业如何突围?

1981年的邱建林才年满18岁,刚进入村办珍珠养殖厂工作,带领工友自己动手培育河蚌,因为工作出色,邱建林很快成为养殖厂的核心人物。

1983年,他了解到三角帆蚌这个新品种,花了大力气从外地引进来,此后养殖厂产珠量稳步上升;1985年又担任珍珠饰品工艺厂厂长,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珠老大”。

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正式迈上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台阶。邱建林也意识到了这次机会,与人合伙购置了14台织布机,办起了萧山工艺布厂,第二年邱建林的工厂就办得有声有色。

于是,镇党委书记找邱建林,希望他前往衙前丝绸化纤布厂担任副厂长,负责生产和销售工作。当时的衙前丝绸化纤布厂是全镇亏损最严重的集体企业,邱建林从管理抓起,第二年就成了全镇效益最高的企业。

1991年8月,衙前镇党委书记把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也交给邱建林,也就是改名后的萧山色织厂。邱建林上任厂长的时候,全厂账面资金有260万,但银行负债就有200万,也就是说全厂仅有60万净资产,还要养活200多名工人。

这些工人60%以上小学都没有毕业,文盲也不在少数。面对这样的场景,邱建林知道谈技术、谈市场调研都不现实。邱建林找到自己的朋友,对他说:“我刚去色织厂,两眼一抹黑,你给我一个品种做做。”

朋友给了他中华呢,一种做西服和套装的料子,这只布料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没有抢到的人排队交钱买,利润高达20%。邱建林对此的感受是:“今天把它拿来,两天以后变钱了”,靠着这款火爆的布料,萧山色织厂在年底就实现了盈利。

萧山色织厂这一次赌注,赶上了改革时代的红利,大家对服装的审美一下提升了,好面料一出厂就供不应求,类似萧山色织厂这样的集体企业,路子没走歪的,都迎来了一波复兴。

所以企业家朋友一定要相信: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找准行业的机会窗口,就能赶上时代发展的红利。

|03|

行业的危机

往往也是市场洗牌的契机

一个县城走出两家世界500强:行业危机下,企业如何突围?

回到恒逸集团,如果说1991年邱建林带领工厂盈利是保下了日后世界500强的种子,1994年开始的改制转型,就是让恒逸集团彻底实现腾飞的基石。当年10月,响应《公司法》实施,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两件大事被摆上桌面,一是改制,二是敲定集团业务方向。

第一件事进行得非常顺利,邱建林的成绩有目共睹,1997年恒逸集团就成了一家民营企业,邱建林成为实际控制人。第二件事的推进却出现了意外。

1995年由邱建林主导建立的化纤纺丝、织造、印染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已经卓有成效,产值接近4亿元,年利润也达到2000万。然而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纺织业出口严重受阻,浙江纺织企业直接倒闭了一半以上。

恒逸集团尤其能体会到行业遇冷的疼痛,为了保持企业竞争优势,邱建林费尽口舌说服董事会断臂割肉,集中精力主打化纤业务,使得恒逸集团幸免于难。今天看来,这个决定正确无比,恒逸集团2000年产值突破8亿元,利润近5000万元,其中化纤产值占70%、利润占86%。

恒逸集团也开始建立合作关系网,以前的竞争对手被拉上恒逸集团“合作-发展-扩张”的轨道,借以合作资源,恒逸集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涤纶+锦纶」双产业链驱动模式,跻身全国民营石化企业前列,最终登上世界500强的席位。

纵观恒逸集团的发展,两条线贯穿其脉络,一是时代的机会窗口,二是超前的竞争意识。因为赶上改革开放,恒逸集团避免了夭折;发现了新材料的风口,恒逸集团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因为打通了产业链,恒逸集团最终得到了世界级企业的门票。

所以很多企业家都需要明白:行业的危机,往往也是市场洗牌的契机,谁能在新的格局里占领新的高地,谁就能赢得更大的机会。

今天很多企业家觉得疫情过后的生意不好做了,事实上不是生意不好做了,是赚钱的逻辑变了,在新时代你要去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去熟悉新的商业规则,你才能架构出新的商业模型,才能赚到钱,而不是一味等着生意上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行业   山色   世界   企业   针织厂   浙江   产业链   契机   中国   县城   化纤   企业家   危机   工厂   机会   集团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