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同情“弱者”,没有证据就相信,我们的情绪真好“骗”

就在广大的“热心”网友对罗冠军口诛笔伐,在网上四处转发其身份证照片,人人喊打的时候。

你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通过一个没有证据,甚至连图片都没有的文章,仅仅凭借这一面之词,如何就调动起广大吃瓜群众愤怒的情绪呢?

我们到底是伸张正义的小天使,还是最后沦为“恶魔”的帮凶而不自知呢?

习惯了同情“弱者”,没有证据就相信,我们的情绪真好“骗”

从女主公开的第一篇内容中,可以发现几个逻辑很难自洽的地方,比如:

1.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付诸惩恶行动的时候,第一选择竟然不是司法机构,而是社交媒体。

这到底是想借他人之手搞臭别人,还是真的想打击罪恶呢。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正常人身上,迫不得已之下,是不会让此事人尽皆知的吧。

就像鲍某明事件中,女受害者在数次报警无果后,才被动的选择了公开发声的渠道。

2. 女主自称是来自家教严格的商人家庭,怎么还会和男生深夜单独去喝酒。之后因为没有去过网吧,想去见识一下,就跟一个并不相熟的男子同行。

更加魔幻的是,深夜从网吧出来,一同前往宾馆,这也是好奇宾馆是什么样的吗。

习惯了同情“弱者”,没有证据就相信,我们的情绪真好“骗”

当时当刻,如果是一个自己很讨厌的男生,这样做的前提是什么呢,可能只有女主自己知道。

这家教严不严格不知道,最后倒是花几十万买热搜,来自商人家庭这点,应该不假。

3. 引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情节,以为自己只要爱上这个男人,自己就不会“脏”了。

多么可怜的情节啊,可是房思琪的原型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而事件女主是一个大四的学生。

习惯了同情“弱者”,没有证据就相信,我们的情绪真好“骗”

而从女主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她对罗冠军没有任何的好感,甚至是反感。

吃饭时一句:“你就像我包养的大学生!”

这句话还不够恶心吗,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怎么会“爱”上这样的人呢。

其实女主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虽然罗冠军已经主动辞职,但是这三个字,不管是在其工作和社交圈基本已经凉凉了。

诚然,现在罗某因女方污蔑已经报警,但对整个事件来说,已经是挠痒痒一样了,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罢了。

习惯了同情“弱者”,没有证据就相信,我们的情绪真好“骗”

在这里,绝对不是给小罗洗白,他这情况也不可能清白到哪里去。

我想讨论的是,大众的情绪价值为何如此廉价呢?一个没有事实支撑的事情,就能轻易左右我们的头脑,这不可怕吗?

就像核聚变一样,在人群中发酵,细思极恐啊,如果事件的真相不是我们设想的这样,我们无疑就成为了“帮凶”。

而“深渊”还没有结束,如果事件真的反转了。

当初在网上叫嚣最甚的人,只会把责任推给媒体,自己默默全身退去,等待下一个“热点”,恶性循环毫无终止的可能。

习惯了同情“弱者”,没有证据就相信,我们的情绪真好“骗”

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处在具体的事件当中,而是仅仅以这些事件,作为情绪的输出点。

原因很简单,我们需要名正言顺的宣泄积压已久的情绪。

所以在理智还在沉睡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便没头没脑的发泄出来了。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客观和公正的眼光看待这件事,而不是一味的同情所谓的“弱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情绪   目的   人人喊打   帮凶   弱者   证据   商人   深夜   情节   习惯   男生   宾馆   冠军   网吧   事件   家庭   媒体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