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一则广告片揭开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历史

万里一孤城,

尽是白发兵。

生是汉家人,

死亦大唐兵!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部广告片中的名字虽然叫做“漠北”,其实讲述的却是在大唐西域的历史上发生的故事。

看了这部16分钟的广告片,引发了我对这个故事,对大唐安西都护府最后的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设西州都护府(西州:今吐鲁番市附近),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显庆三年(658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安西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期与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几度易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安西都护府驻军被调往内地参与平叛,导致安西都护府空虚,吐蕃趁机进兵安西,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之后(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一则广告片揭开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历史

安西四镇:即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公元679年至719年,安西四镇曾为龟兹﹑于阗﹑碎叶﹑疏勒)

由于安西四镇被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几度易手,武周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立了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

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戌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也称伊西北庭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瀚海军驻庭州,天山军驻西州,伊吾军驻伊州(今哈密附近)。

片中郭元正和卢十四二人将军饷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附近)送到西州,需要走大约700公里的距离。


为便于理解,我整理一下本文中涉及的大唐和武周时期的年号对应的公元纪年。

贞观元年-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永徽元年-永徽六年:公元650年-公元655年

显庆元年-显庆六年:公元656年-公元661年

龙朔元年-龙朔三年:公元661年-公元663年

麟德元年-麟德二年:公元664年-公元665年

乾封元年-乾封三年:公元666年-公元668年

总章元年-总章三年:公元668年-公元670年

咸亨元年-咸亨五年:公元670年-公元674年

上元元年-上元三年:公元674年-公元676年

仪凤元年-仪凤四年:公元676年-公元679年

调露元年-调露二年:公元679年-公元680年

永隆元年-永隆二年:公元680年-公元681年

开耀元年-开耀二年:公元681年-公元682年

永淳元年-永淳二年:公元682年-公元683年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垂拱元年-垂拱四年:公元685年-公元688年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

天授元年-天授三年:公元690年-公元692年

如意元年:公元692年

长寿元年-长寿三年:公元692年-公元694年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

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

万岁登封元年-万岁登封二年:公元695年-公元696年

万岁通天元年-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6年-公元697年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圣历元年-圣历三年:公元698年-公元700年

久视元年-久视二年:公元700年-公元701年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长安元年-长安四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

神龙元年-神龙三年:公元705年-公元707年

景龙元年-景龙四年:公元707年-公元710年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

景云元年-景云三年: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

先天元年-先天二年:公元712年-公元713年

开元元年-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

天宝元年-天宝十五载:公元741年-公元756年

至德元载-至德三载:公元756年-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乾元三年:公元758年-公元760年

上元元年-上元二年:公元760年-公元761年

元年:公元762年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宝应元年-宝应二年:公元762年-公元763年

广德元年-广德二年:公元763年-公元764年

永泰元年-永泰二年:公元765年-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大历十四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

建中元年-建中四年:公元780年-公元783年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贞元元年-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85年-公元805年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

元和元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06年-公元820年

(总表可参见百度百科:唐朝年号_百度百科)


唐朝最后一位安西大都护是郭昕,也就是本片中派兵忘西州送军饷的郭将军,后世尊其为“铁血郡王”。

郭昕是平叛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的侄子,其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

幼明,尚父子仪之母弟也。性谨愿无过,不工武艺,喜宾客饮宴,居家御众,皆得其欢心。以子仪勋业,累历大卿监,大历八年卒,赠太子太傅。

,肃宗末为四镇留后。自关、陇陷蕃,为虏所隔,其四镇、北庭使额,李嗣业、荔非元礼皆遥领之。昕阻隔十五年,建中二年,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诏曰:"四镇、二庭,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次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尊朝法,皆候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其将吏已下叙官,可超七资。"——《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等》


子仪母弟幼明,性谨愿无过,拙于武,喜宾客。以子仪故,终少府监,赠太子太傅。

,肃宗末为四镇留后。关、陇陷,不得归,朝廷但命官遥领其使。建中二年,昕始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曹令忠遣使入朝。德宗诏曰:“四镇、二庭,统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与率职。自关、陇失守,王命阻绝,忠义之徒,泣血固守,奉遵朝法,此皆侯伯守将交修共治之效,朕甚嘉之。令忠可北廷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赐氏李,更名元忠。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诸将吏超七资叙官”云。——《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一则广告片揭开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历史

由此可知,郭昕最晚在唐肃宗(公元756年-公元762年在位)末年,即任职安西四镇留后。

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

而当时李嗣业和荔非元礼先后任安西四镇节度使,但均在国内其他地方领兵作战,并未在安西就任,所以彼时安西的实际负责人即为郭昕。

乾元二年(759年),李嗣业与郭子仪等围攻相州时,身中流箭负伤。李嗣业伤势快好时,突然听见发令钟鼓声,知道是在与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过多而死。

由此可知,郭昕应在759年前后就任了安西四镇留后,而其在安西戍边的时间当为更早。

“自关、陇陷蕃”,指的是大历元年(766年)吐蕃攻陷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唐移河西节度使治沙州。

郭昕被阻隔十五年,直到建中二年(781年),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一起派遣的信使方才与朝廷联系上,得到了朝廷的嘉奖,由四镇节度留后升任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

本片所讲:“有一次,终于联络上了。没想到,年号都变了。”指的就是这次遣使,年号由大历变为了建中。)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一则广告片揭开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历史


李元忠,本姓曹,名令忠,以功赐姓名。时昕使自回纥历诸蕃部,方达于朝。——《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等》

李元忠,原名曹令忠,伊西北庭节度使,与郭昕在建中二年一同遣使回朝廷,获封北廷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赐姓李,更名元忠。在他死后,北廷节度使由杨袭古担任。

又有袁光庭者,为伊州刺史,陇右诸郡皆陷,光庭坚守伊州,吐蕃攻之累年,兵尽食竭,光庭先刃其妻子,自焚而死。因昕使知之,赠工部尚书。——《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等》

袁光庭,伊州刺史,在陇右诸郡都被吐蕃攻陷后,坚守伊州(今新疆哈密附近)多年,直到士兵全部战死、粮食全部吃光,袁光庭先杀了妻子,然后自焚而亡。他的事迹因为郭昕在建中二年派遣使节才得以让朝廷知道,被追赠了工部尚书的职位。

建中二年的遣使之后,《旧唐书》和《新唐书》便对郭昕再无记载了,我们只能从其他地方推断他和安西都护府最后的那段失落的时光。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法界离开龟兹。

这说明在贞元五年的时候,龟兹还属于大唐。

法界在贞元六年(790年)返回长安后,被唐德宗赐法号“悟空”,他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六年,吐蕃陷我北庭都护府。初,北庭、安西,既假道于回纥朝奏,因附庸焉。蕃性贪狠,征求无度。北庭近羌,凡服用食物所资,必强取之,人不卿生矣。又有沙陀部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亦属于回纥。回纥肆其抄夺,尤所厌苦。其葛禄部及白服突厥素与回纥通和,亦憾其夺掠,因吐蕃厚赂见诱。遂附之。于是吐蕃率葛禄、白服之众,去岁各来寇北庭,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频战败绩,吐蕃攻围颇急。北庭之人既苦回纥,是岁乃举城降于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麾下二千余人出奔西州,颉干迦斯不利而还。——《旧唐书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陷了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杨袭古率领麾下二千多名将士出奔西州。

本片所讲:“现在算起来,应该是建中十一年了吧。”建中十一年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消息阻隔所导致的错误,应是指的790年,应为贞元六年。

而片中满城的白发兵,就是退守西州城的坚守西域被吐蕃阻隔25年的北庭都护府的官兵,片中西州城中领头的将军应当就是北庭节度使杨袭古。)

七年秋,又悉其丁壮五六万人,将复北庭,仍召袭古偕行,俄为吐蕃、葛禄等所击,大败,死者大半。颉干迦斯绐之曰:“且与我同至牙帐,当送君归本朝也。”袭古从之,及牙帐,留而不遣,竟杀之。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否。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旧唐书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

贞元七年(791年),杨袭古被盟友颉干迦斯诱骗至牙帐(指当时回纥的“首都”),惨遭杀害。新疆准格尔盆地的奇台县将军庙,据说就是后人为纪念唐朝将军杨袭古所建。

这之后,安西都护府被吐蕃隔绝,彻底失去了与唐朝的联系,不知道是否被吐蕃攻陷。

西州的人民在杨袭古遇害后,继续坚持抵抗,直到贞元八年(792年)西州被吐蕃攻陷。

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我们不知道郭昕生于何年,也不知其死于何年,但我们知道郭昕率领一班年轻的士兵镇守西域近50年,直至老去。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郭昕战死的那日就是龟兹城城破的那天,他与那些白发兵一起用尽一生守护了大唐的西域!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一则广告片揭开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历史


满城尽白发,

死不丢陌刀。

独抗五十载,

怎敢忘大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安西   吐蕃   建中   宝应   贞观   西域   天山   大历   节度   大唐   节度使   列传   元年   唐朝   公元   广告片   历史   白发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