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文 | 开心果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开篇,先分享一个曾经看到的小故事:

小明的爸爸暑假要出差,在出差前,爸爸对小明说:“爸爸这书架上的书,你不许看,也不能碰!”

小明点头答应,然后爸爸一走,小明就扑到爸爸书架上,一个暑假,爸爸书架上的书,基本都被小明看完了。

小明这才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但是,又好像没什么不对。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和孩子说,不能做什么。但是,这真的有效果吗?又或者说,这样的话,是否会成为孩子“新的危机”?

01 家长总是提醒孩子“不要去做什么”,孩子总是会去做

果妈所在的小区,搬来了一户新邻居。邻居老家是农村的,现在搬过来住在第8层,家里有个4岁多的小女孩。

邻居说了一件让她特别后怕的事情,在刚搬进来的时候,邻居就对女孩说,不可以打开电梯口的窗户。因为这个窗户是落地的,打开后,小孩子万一探头出去,容易发生危险。

小女孩答应得很好,但是,才第二天,邻居去菜市场买了个菜回来,坐电梯回来就发现,小女孩正打开电梯口的窗户,探头往外看去。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邻居吓得一身冷汗,后来联系物业,将窗户给封了。

其实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常有发生,家长会提前将可能的危险告诉孩子,让孩子不要去做。孩子或许会答应,但是转过身,孩子就会去做。

为什么?

果妈想起之前看过的“波波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02 著名的“波波实验”,家长该知道

班杜拉在1961年,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波波实验”,也是非常著名的“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实验有好几部分,果妈想要分享的,是这个实验的延伸。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实验过程

实验中,将儿童分为三组,分别观看成年男子打玩偶波波的视频。

第一组,孩子们看到打波波的成年男子,被表扬奖励了;

第二组,孩子们看到打波波的成年男子,被批评惩罚了;

第三组,孩子们只是看到成年男子打波波玩偶,没有表扬奖励,也没有批评惩罚。

实验初次结果

观看结束,带这些孩子去接触波波玩偶,三组儿童的表现差距,还是挺大的。

第一组儿童,攻击波波的很多;

第二组儿童,攻击波波的很少;

第三组儿童,数据相对居中。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对孩子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却不是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最终结果

一段时间后,再次让这三组儿童去回忆这个视频,再次进入波波玩偶的房间时,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

也就是说,成年人打波波的行为,已经被孩子给记住了。

03 “波波实验”告诉我们的育儿知识,你get到了吗?

其实这个实验结果,果妈看到也是挺意外的。相信很多家长也只是想到了初次结果,却没有想到最终结果。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初次结果对孩子的影响,是暂时的。

最终结果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教育的时候,也该将眼光放得长远,考虑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会对孩子目前、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果妈get了这几点育儿知识,家长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讨论。

思考1:对于未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去做什么”

孩子对一些危险,其实是未知的,就比如说,文章开头所说到的那个故事,小女孩开窗户。

如果家长不说,孩子并不一定会想着去开那边的窗户。

但是家长给孩子说了,孩子或许一开始还记得“不能开窗户”这个指令,但是很快,她的脑海里便只剩下“开窗户”这个记忆。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出于好奇,也可能出于叛逆,孩子就去打开了那扇窗户。

家长给到孩子的,其实最好是“正面管教”,应该去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这样的教育效果,或许会更好。

思考2:对孩子的教育,可巧用“榜样”

孩子对父母、老师、同学的行为,都非常喜欢模仿。这其实就是“榜样效应”。

对于孩子而言,“榜样效应”最有效的,永远是父母。

比如,父母一回家就躺着玩手机,那么不久之后,你也会收获一个不爱学习、爱玩电子产品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一有时间就看书,那么,你也能收获一个随时抱着书本、爱读书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

孩子“不能做什么”是否要提醒?著名的“波波实验”,告诉你答案

就如成年男子打波波一样,如果你也是个打人的父母,那么孩子也会效仿你的行为。

对于大些的孩子,可以巧用孩子所信仰的榜样。

这里就会涉及到追星。

孩子追的,是流量明星,还是为国家有贡献的名人,这其中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大多数流量明星能带给孩子的,其实大多只剩下疯狂。而那些名人,带给孩子的却是激励、正能量。

所以,多给孩子看这些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也会很愿意“效仿”。

开心果妈妈寄语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杜班拉所做的“波波玩偶实验”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这些不利于他成长的场景。作为家长,我们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更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正确的三观,这样孩子才不会被这些行为所影响。

话题讨论:你如何看到“波波玩偶实验”呢?

我是开心果妈妈,右手执笔,左手育儿,成为60分妈妈、90分的自己,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标。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让我们一同探讨育儿、育己的问题。

PS: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开心果   孩子   玩偶   榜样   窗户   电梯   小女孩   邻居   批评   爸爸   家长   父母   答案   著名   男子   妈妈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