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近年来, 西藏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色彩,成为了都市人向往的远离喧嚣浮躁环境的"世外桃源"。但心灵力量是,以西藏为主要舞台的影片在国内外并不多见。

2015年,一部用纪实手法拍摄出的剧情影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展示了藏地特色的人文景观以及宏大的信仰主题,一举入围当年 “十大华语电影”的候选之列,它便是“第六代”导演张扬的诚意之作——《冈仁波齐》。

说是诚意之作,是因为导演是以一种“苦行僧式”的工作状态来进行拍摄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普拉村的藏族村民前往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它把2000公里的朝圣之路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美景完美结合,从而将一幅神秘而又瑰丽的藏地画卷,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我们看过太多繁华景象,经历过太多灯红酒绿,拥有太多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便捷生活体验,我们仿佛通晓了一切,远山近景都变得触手可及,不知不觉间,似乎已经忘记了对于信仰与本心的思考。

当我们在影片中,看到那些不知疲倦的朝圣者,一次又一次地叩拜在皑皑雪山、山间冻湖间时,他们从骨子里透出的纯净、简单的生活信念,似乎重新定义着我们心中的美好,令人神往不已。

然而,在这份虔诚的背后,我却感受到了一颗颗强大的内心,它们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寻求平衡,在历经磨难的生活中秉持初心,即使遭受不解和打压也绝不放弃,这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地归功于信仰了,而是值得每个人去追求和探寻的心灵力量。

1.在藏地内外,追求古老民俗与现代物象的平衡

影片伊始,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决定带着叔叔前往拉萨朝圣,去冈仁波齐转山。

消息传开后,小村里很多人都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一行人就这样展开了一段长达 2000 公里的旅途。

人们为了这次朝圣做了许多准备,一次性买了十几双便宜的鞋子,杀牛做风干肉,切木头做护手板,缝羊皮围裙穿在身上。

这是极度符号化的民俗姿态,那袅袅的炊烟,散发着热气的青稞酥油,精光锃亮的铜质器皿和厚软的、用以保暖的毛皮织物,散发着静穆恬淡的美感。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而我们在这些美感背后,能够体会到藏民生活的简朴与守旧,这些守旧并不全是美丽的,也有着对于心灵和身体的严酷考验,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朝圣路上的磕长:藏民把双手在头顶、胸前、腰间拍击,然后跪倒在地,全身伏在地面,额头点地,手臂划至头顶处合十,然后起身,行至先前伏倒时的双手合十处,重新跪倒,以此往复。

从起到终点,一路跪行,他们用身体覆盖每一寸路土,渐渐的也会感受到身体各处的疼痛和疲惫,但脚下的路和手上的动作,却没有打半分折扣,这种古老的行为方式,几乎无法被现代人所理解。

这一路上,他们遭遇了车祸、落石、滑坡、孕妇分娩、老者去世等重重困难,然而我们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烦躁、慌张甚至劫后余生的喜悦,有的只有不断地跪倒,平静地前行,就像他们日复一日重复念叨的经文,这种笃定的心态,便是藏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传承。

藏民们这是以这种虔诚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自然和命运的理解,用丰满的信仰与精神世界来填补生活的坎坷,寻求内心的一片安宁。

然而,在这份安宁的周围,早已被“藏地之外”的物象所紧紧包围,如村里的破旧沙发,时不时停电的电灯,以及尼玛扎堆等人匍匐于上的蜿蜒公路,这都是现代化的符号。

朝圣者们在道路边缘磕着长头,汽车像庞然大物般不断地呼啸而过,古老的仪式和现代物象共存于一个空间之中,这实际上正是新与旧、精神与物质间的隐形冲突。

导演张扬运用了一场车祸来放大这种冲突。在这次车祸中,汽车和拖拉机都有损伤,而拖拉机受损更为严重,车轴断了,车头歪到了路边。

司机声称车里的人受伤,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赶到一百公里外的拉萨。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圣者们没有索取任何赔偿,甚至没有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就本着救人要紧的原则让司机走了,做出了放弃车头,人力拉着车厢上路的决定。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当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信仰与民俗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时,秉持善念,对人包容,依然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

《冈仁波齐》里,导演张扬并没有刻意夸大藏地之内的陈旧落后,也没有大书特书藏地之外的繁华景象,他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古老民俗与现代物象的格格不入。

但正如藏民用拖拉机来服务朝圣队伍,又为了路人的生命放弃拖拉机一样,想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化冲击中守住初心,接纳、包容和善良,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造就和谐之美,也许,这也正是平衡藏地内外不同生活方式的意义所在。

2.信仰与盲从,都是寻求内心平和的道路

如果说,寻求古老民俗与现代物象的平衡是影片的背景,那么藏民们对信仰的虔诚心态,则是影片至始至终都在表达的情感。

然而,我们却能在这些信仰里,嗅到一丝别样的意味。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朝圣队伍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诉求:角巴的妻子次仁曲珍已经怀孕,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和家人的平安,角巴夫妇决定去朝圣;而平时杀戮太多的屠夫,因为杀牛太多,平时只能靠喝酒壮胆,现在他想要通过朝圣来减轻自己的罪孽。

其中,有一对晋美夫妇,他们去年盖房子时死了两个人,为了纪念死去的人,也为了给活着的人求福,他们带着9岁的女儿扎扎去朝圣。在路上,他们遭遇了山体滑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伤了晋美的腿。

晚上,晋美向大家诉苦:“我怎么会这么倒霉,石头偏偏砸到我的腿上,有时候我静下来想想,老天爷真的很不公平,去年盖房子翻车,死了两人,伤了两人,赔了那么多钱,家里的债,都让我一个来背,我爷爷没做过坏事,爸爸也没做过坏事,我也真的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似乎是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动摇,晋美在思考了好久之后,平静地说道:“要为了自己的幸福,也为了家人和其他人的幸福,去朝圣。”

这一番言语,有的不仅仅是虔诚的信念,还有对命运坎坷的控诉。

晋美也许一直相信着 “好人好报”这样的普适真理,但当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将其击倒后,他有了些许的动摇,甚至开始怀疑好人好报的真实性。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和命运的希望,多少带有功利色彩。

很难说,晋美对于一些与生俱来的道理,是不是没有经过思考,就被灌输并且接受了,与其说这是他的信仰,倒不如说,这是一种随大流的盲从。

但无论是像主角尼玛扎堆一样只是为了心愿,还是像晋美一样,只是想换来家人的平安, 这从家乡芒康到拉萨,2000公里一路磕头过去的旅程,都有着令人感动的坚持。

这两种不同的愿景,恰恰是影片对于信仰的两种诠释,既没有把它上升到一个无法企及的地位,也没有让它成为一剂现实世界的救世良药,而是让信仰归于平凡,它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当我们看着朝圣者一路上所承受的,所获得的,我们便会发现,信仰能给现实中带来的,更多的是内心的安宁、遭遇坎坷后回归平静的力量以及对自己所坚持东西的向往。

朝圣路上,有少年对外面世界的期盼,有父母对孩子的祈福,有老人对生命完整的渴望,每个人都可以需要安放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没有这样苦行的体验,但也有彼此不同的坚持,无论是信仰还是盲从,这种无条件的相信和执行,都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份心境上的平和,这便是它的意义。

这样,我们便可以安心在旅途中前行,在艰难险阻过后回归平静,在利益诱惑前守住初心,然后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许,还可以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位置。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3.一颗强大的内心,足以丈量人生长度与生命的深度

《冈仁波齐》用冷静客观地镜头,不露斧凿地编织着朝圣路上的点点滴滴,在藏地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给予观众极大的震撼。

但作为一部近乎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它的震撼不仅仅是刻画人物和展现虔诚的信仰,还折射出了朝圣者强大的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用脚步丈量通往冈仁波齐的道路,是因为他们拥有着足以丈量人生长度与生命深度的心灵力量。

那么影片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呢?

首先,它展现了 “缘起性空论”下的漫漫人生路:影片以藏民文化中的朝圣作为突破口,积极解读了许多哲学思想,其中“缘起性空论”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所谓缘起,指没有独存和不变的事物,一切因缘和合生起;性空,即因缘所生起的本性为空,综合即俗话中的“凡事莫执著,因缘天地生”。

影片将这一思想用最淳朴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他们一行人到拉萨发现钱已花光,并没有惶恐和悲观,而是心照不宣地集体赚钱后再启程,这种随遇而安的淡然态度无疑是缘起性空观念的体现。

当队伍就要临近目的地时,杨培老人却突然死亡,众人没有过度悲伤,而是找来喇嘛平静地料理后事,并且觉得在冈仁波齐故去,是生命的完整。

在藏民的意识中,一切事物因缘而起,他们尊重和敬畏生命,但他们有着坚强的内心,理解生老病死、世间无常的是人生的常态,并坦然处之。

他们认为过度的喜怒哀乐反而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浮躁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份自然恬淡的情绪越饱满,就越能让观众体会到自己所为 “焦虑”是多么的苍白,如果能秉持着这种心态生活下去,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会走得更远更长。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再者,是落脚藏民具体的生活行为,只有每件事都真切地去做,才能让生命有深度:

“生活是具体的”,这是德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格言,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也曾在《具体生活》中倡导: “生活不是抽象任性的美好畅想,是具体而细微的实际行动。”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看看我们每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否有完成,那些因为害怕被同龄人比下去的付费教程,我们又看过几节?

手边的书籍没有翻过几本,曾经办过的健身卡也早已不见踪影,我们在担忧中虚度光阴,却很少具体地把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做好。

《冈仁波齐》用有源环境声音,来尽可能多地烘托藏民具体的生活时态,就是要让观众体会具体生活的意义。

从室内清晰的烧水、念经声,到院里的砍柴和牛棚里的叫声;从延绵不绝的唱经声到大家朝拜时手板的敲击声。

不同路况、不同季节、不同场景,但每一处细微的声音,都烘托出藏民们一丝不苟地生活态度,他们全神贯注地做好每一样事情,就跟他们虔诚而恭敬地匍匐在朝圣路上一样,每天循环往复的动作和额前滴下的汗水,记录着具体的生活,也让旅途变得厚重,让生命变得有深度。

泛泛的计划与随手处理没有太大意义,只要不再浮于表面,具体地一样事情做好,再深挖一点点,也许我们就会比别人多收获很多,遇见截然不同的美好。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就这样,藏民们在淡然中见人生长短,单调中见生命深刻,他们在转山时,诵出了他们的真情,也诵出了他们内心中日月星辰。

4.结语

在《冈仁波齐》长达两个小时的故事中,我们看不到光怪陆离的城市霓虹,举目所见皆为苍山与蓝天,我们听不到喧杂的音律,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和每日的诵经之声。

朝圣之路的艰辛自不必多说,风雪包裹过他们的身躯,艳阳将路面烧得滚烫,山间落石跌落在他们身边,大雨倾盆几乎看不清前路。

这一路上,我们见证了藏地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物象的侵蚀,看到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2000公里的前路,以强大的内心翻越艰难险阻,当阳光洒向他们风尘仆仆地身上时,他们喜悦地载歌载舞,似乎没有什么人可以活得比他们更纯粹,更简单。


《冈仁波齐》:藏地文化与信仰的背后,是足以丈量人生的心灵力量

相信自己相信的,坚持自己坚持的,这样的人是幸福的,是有品格的。

而这种品格,足以影响我们的一生,在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时,与其躲避或拼命抗拒,不如把它们也当成一场朝圣路途的过往,去接受、去面对、去解决、去放下,去接近我们心中的冈仁波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尼玛   拉萨   初心   物象   人生   藏民   因缘   拖拉机   虔诚   民俗   古老   内心   路上   影片   力量   心灵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