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刁民想害朕!——何人初次称“刁民”?最初“刁民”是何人?

话不多说,先看图:

总有刁民想害朕!——何人初次称“刁民”?最初“刁民”是何人?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个梗,据说是自某吧兴起,原本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骄傲又疑神疑鬼,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受害者。

随着“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个梗的兴起,“刁民”这个原本比较冷僻的词汇,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为大家常见的网络热词。

近日海南某地#干部直播中称刁民太多# ,算是又为“刁民”这个词加了一把热度。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谈谈,关于“刁民”这个词的“成长史”。

因为关于“刁民”这个词的意思,想必大家都明白:刁民者,意思就是目光短浅,愚昧凶顽的穷人。

但这个词的来历和背景,小伙伴们却未必都知道。

“刁民”这个词,其实很年轻

总有刁民想害朕!——何人初次称“刁民”?最初“刁民”是何人?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刁民”这个词是个很古老的词汇。

但实际上“刁民”这词,“出生”的却很晚,最早不会超过清朝初年。

清人姚燮(xie)的叙事诗《北村妇》中,有“指拈双银镮,手招河壖船。刁民来夺衾,并夺妾儿去。眼看将妾儿,投弃乱流渡”的诗句。

《北村妇》描写的是一位战死水兵的遗孀带着他的遗腹子,在战乱中艰难求存。

然而这位年轻的母亲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仍然没能保住自己的孩子。

在凶狠的“刁民”抢夺她的衣物的时候,她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扔进水里,活活淹死。

姚燮出生于1805年,于1864年辞世,他出生时大清王朝的形势已经开始日渐衰落,他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带来的动乱,被逼的流离失所,《北村妇》所描写的妇人,应该就是“鸦片战争”中战死水兵的遗孀。

诗中所说的“刁民”,指的就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亦民亦匪的“乱民”。他们为了抢一点财物,就毫不犹豫的溺死一个无辜的婴儿,可以说是毫无人性。

这也是“刁民”形象的极致:贪婪,狠毒,狡诈。

使用“刁民”这个词,有据可查最早的,应该是清初的计六奇的《明季南略》和王士祯(1634年—1711年)的《池北偶谈》。

虽然更早的《棠阴比事》和《万历野获编》中也都有“刁民”一词出现,但都是孤例。而且这两部书都在清代中晚期重新编刻过。

在清代以前的史书和小说里,都没有“刁民”一词出现。

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四大名著”之中,只有《红楼梦》中有“刁民”一词出现,《西游记》且不说他。堪称“刁民大本营”的《水浒传》里,也没有“刁民”这个词出现。

尽管《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不少都是根正苗红的“刁民”出身。

但在《水浒传》原著里官员骂普通老百姓,大多都是骂做“奸民”或“破落户”,对流放人员则多称“贼配军”,从来没有人骂过他们“刁民”。

而《三国演义》中对“黄巾军”和支持他们的百姓,也只称之为“贼”。

明代通俗作品大家冯梦龙的作品中,“刁民”一词也没有出现过。

可见在清代以前,“刁民”一词虽然不敢断定没有,但至少并还没有普遍使用的习惯。

但是计六奇在的《明季南略》和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中,“刁民”这个词,却已经开始反复出现了。

这个两个人活跃的时间点,都是在清代康熙年间。

而康熙皇帝也确实跟“刁民”一词,有那么一段不“凄婉缠绵”的“恶话”。

穷山恶水出刁民

总有刁民想害朕!——何人初次称“刁民”?最初“刁民”是何人?

相传在康熙南巡的时候,发现江南苏州一带的民风不大好,人们都喜欢追求物质享受,以至于大家都重财轻义,不讲人情。

城市中的富人尚且如此,穷乡僻壤的乡下民风更差,反而不及北方民风淳朴。

因此康熙皇帝训诫了当地的地方官,让他们加强“教化”。

而当时的地方官,就以当地“风俗刁诈,人心险恶”自辩。

大概就是告诉康熙皇帝,不是奴才教化不努力,而是这地方民风的“刁诈”,是风水里“祖传”的。

从实际上来讲,当时的江南一带主要是因为很多风俗习惯与北方不同;比如男女之防没有北方那么严谨,有的地方会有男女混浴,上厕所比较“任性”。

再加上苏州一带商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逐利心普遍比北方农耕社会中的农民们要重的多,这些才是被地方官称之为“刁诈”的主因,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刁民”。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词,却主要是指在偏远地区生活的人,为了生存行事不则手段,又因为环境的限制,变得目光短浅且愚顽不灵,不辨是非。

尽管江南一带远远谈不上“穷山恶水”,但这个传说,却正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源头之一。

还有一个传说,是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引出的“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俗语。

但皇帝换了,故事也变了,地点说的却还是江南苏州一带。

在“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个梗“火”起来之前,“刁民”一词,主要是靠“穷山恶水出刁民”来刷“存在感”。

因为“刁民”这个词,单独使用的“门槛”还是挺高的。

它需要比一般的“民”,至少要高出一个“档次”,才能驾驭的了这个词。

因为它在形容人刁诈的同时,也标出了对方的身份:“民”,是指没有官阶或身份的普通老百姓。

如果双方都是没有官阶或身份的“民”,直接说对方“刁”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强调对方“民”的身份。

所以说,在民间“刁民”这个词,几乎没有单独使用的机会。

但是在官场上就不一样了。

“刁民”的文化史

总有刁民想害朕!——何人初次称“刁民”?最初“刁民”是何人?

第一部出现“刁民”这个词的史书,是《清史稿》。

“刁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八十一卷的陈时夏传里。

雍正六年,陈时夏奉旨在江苏征收百姓拖欠官府的钱粮赋税。

但是因为当时的江苏百姓很穷,向朝廷交补交钱粮赋税的热情死活提不起来。

于是陈时夏就上疏给雍正皇帝,建议把亏空的钱粮赋税折算一下,再立一个名目重新均摊征收。

陈时夏的这个想法,无疑是一个“馊主意”。

所以雍正皇帝给他发上谕说:旧欠自有本人,舍此不追而均派新粮,是刁民因积欠而得利,良民因先输而倍徵。从此人人效尤,谁复输供正赋?

因此在至少在史书上,雍正皇帝应该是第一个用“刁民”这个词发“上谕”的皇帝。

自雍正皇帝以后,“刁民”这个词的“热度”开始在《清史稿》中逐步升温,使用的频率也越往后也就越高,以至于在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了。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里,贾母说曾跟尤二姐“指腹为婚”,因为“退婚”的事情,被凤姐挑唆着状告贾家的张华,就是一句“可见刁民难惹。”

但是“刁民”一词的泛滥,应该与评书类通俗小说有一定的关系。

“青天大老爷”一拍惊堂木,威风凛凛对着堂下大喝一声:“大胆刁民!”

这种经典的形象,在以评书为表现形式的《三侠五义》《刘公案》等公案类小说里,几乎是一种标配。

而这些公案类小说,大多都是晚清到民国初年时的作品。

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就是“刁民”一词在文学作品中最活跃的时间段。

进入民国以后,“刁民”一词在文化作品中几乎销声匿迹了。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鲁迅先生批判国人思想的尖锐程度,是众所周知的狠。

但他却从来没有骂过谁“刁民”。

因为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只有“青天大老爷”才能用的专用词。

鲁迅自觉不属“青天大老爷”之流,自然不愿意乱用。

“刁民”一词的热度也因此降低了很久,直到“总有刁民想害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刁民   鸦片战争   水浒传   穷山恶水   雍正皇帝   地方官   钱粮   赋税   江南   苏州   民风   清代   这个词   康熙   皇帝   最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