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1972年的时候,金庸48岁。

这样的年纪,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可以说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纪。

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也有可以持续创作的体力。

但正是这一年,金庸在《明报》连载完《鹿鼎记》以后,宣布从此“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

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尽管他在《鹿鼎记》后记中宣布“封笔”时,说的并不那么确定。

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金庸《鹿鼎记》后记

可是《鹿鼎记》以后,“特殊的意外”毕竟没有出现,金庸再没有再写过长篇武侠小说。

为什么金庸会在声名和体力都鼎盛的时期,选择不再创作武侠小说?

关于这个问题,金庸迷们一直众说纷纭,颇多揣测。

作为一个业余级金庸迷,我也曾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

直到最近因为写金庸武侠解读类内容,又重新读了几遍金庸的作品。

特别是他最后两篇武侠小说《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以后,才忽然恍然大悟!

金庸之所以放弃武侠,是他看透了江湖的本质,武侠再往前走真的没有路了……

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不同以往的《笑傲江湖》

虽然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但严格来说《笑傲江湖》才是金庸最后一部以“侠客”为主角的小说。

因为韦爵爷人虽然很弔,但“侠客”却是真当不了。

在《笑傲江湖》以前的金庸作品中,主角基本上都是道德完满,超越凡人甚多的英雄。

比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战神郭靖,风流却又不滥情的情圣杨过,爱江山更爱美人,为爱放下仇恨的神人张无忌。

可是从《笑傲江湖》的主角令狐冲开始,这种情况就已经开始转变了。

现在的网络上,一直都有很多人觉得令狐冲不够格当一个“大侠”。

因为他没有“责任心”,浪荡不羁,结交匪类,不肯尽心尽力的辅佐师父岳不群称霸武林。

从小说里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么说令狐冲其实也不能算错。

在书中他的确交了田伯光这个朋友,也确实和黄河老祖、蓝凤凰等人打的火热,甚至最后还跟“黑道千金”任盈盈结了婚。

只不过问题在于魔教中人是“匪类”,所谓的“名门正派”又怎么样呢?

青城派为夺“辟邪剑谱”,不惜灭了福威镖局满门。

正道群雄你知我知,却都不吭一声。

左冷禅为树立自身权威,以“勾结魔教”的名义,灭了刘正风满门,连毫无威胁的老弱妇孺都不肯放过。

就算刘正风该死,他的妻儿老小又有什么错?

正教中人除了定逸师太一声怒吼,居然全都默不作声的看着惨案发生。

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都是灭人满门,残害无辜,难道扛个“名门正派”的招牌,做了就可以不负责任?

江湖从来没有“正邪”之分,有的只是一群不同立场的人。

所谓的“侠客”,在《笑傲江湖》中不再是道德完满的偶像,他们开始有了活生生的野心和欲望。

令狐冲的高贵之处在于,他虽然身处那个虚伪奸诈的江湖之中,却不肯随波逐流的放弃自我。

金庸以往的作品里,主角往往都是想拯救江湖的英雄,但令狐冲对江湖已经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只是认真的拯救自己。

江湖的水太深太黑,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注定改变不了什么,他拼尽了全力,也只是不想被那个江湖改变罢了。

如果令狐冲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心一意全力为岳不群出力,那么岳不群命令令狐冲去杀掉“剑宗余孽”风清扬,他杀还是不杀?

岳不群想要合并五岳剑派,反对岳不群的人令狐冲要不要替他除掉?

令狐冲不像韦小宝,他不是做谁“门下忠犬”的料,他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也不想让谁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他从没想过当“大侠”,只是简单的不想当条狗……

江湖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二色,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而勾心斗角。

个人的力量别说改变江湖,就连保住自己不被江湖改变都是一种奢望。

金庸早期的小说里,江湖是是一块任主角揉捏的橡皮泥,而到了《笑傲江湖》时代,人人都成了江湖手里的橡皮泥,一不小心就任由江湖蹂躏了。

既然已经落入世俗人性之中,再强调过于完满的道德还合适吗?

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过高的道德,真的会害死人的

王朔曾经批评金庸说: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

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

王朔的这段话看起来固然有些夸张和偏激,但却也不能否认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一点,金庸自己也明显的意识到了。

在《笑傲江湖》中,金庸就姑息把有些门派刻画的与匪帮的界线比较模糊。

比如魔教、嵩山派、青城派这三个被他定性为反派的门派,行为几乎都与匪帮无异。

而嵩山派屠戮刘正风满门,就是明显的“以道德的名义杀人”。

在几千年儒家“仁义道德”的影响下,我们习惯性的认为“道德”是一种有害无益的东西。

但实际上来说,当道德泛滥时,它一样是吃人不吐骨头的。

刘正风结交魔教中人,即使是从古到今最严苛的法律也罪不至死,更何况是被灭门?

支持嵩山派将刘正风满门诛灭的人,本身的道德已经沦丧殆尽,但他们却依然在挥舞的“道德”的刀子杀人。

道德这种东西,它只能用来约束好人,对连法律都敢践踏和玩弄的坏人,它注定起不了任何约束作用。

所以伪君子们往往乐于向别人灌输高尚的道德观念,方便自己作恶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君子剑”岳不群,他对弟子们的道德要求极为严苛,但他自己却连基本的人伦都不管不顾的。

金庸早期的作品中,超越世俗人性的道德观念太多,后期的他也明显已经感觉到了不妥。

所以他开始倾向于以贴合世俗人性的角度来写作,试图让读者明白真实的人情江湖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在《笑傲江湖》的“坐斗”一章中,有一个泰山派的弟子叫做迟百城。

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他在回雁楼无意中听到令狐冲与田伯光交谈,立刻拍案而起,要杀田伯光为武林除害。

结果田伯光人都没站起来,随手一刀就把他劈死了。

迟百城的这种精神,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明显是受推崇的。

但到了《笑傲江湖》中,金庸已经不再推崇这种有勇无谋的莽撞行为。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你是迟百城,你愿意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去吗?如果迟百城是你的亲人,你愿意让他以这种方式死去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想苟活于世,却又期盼让别人出头送死。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卑劣的行为?

金庸自《笑傲江湖》开始,不再热衷推崇高于人性太多的道德观念。

开始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能够在世俗人性中行的通的世俗侠义精神。

只不过《笑傲江湖》这本书虽然成功了,但令狐冲这个人物和世俗侠义精神,却都失败了。

因为太多人想做岳不群,想做左冷禅,想做任我行,因为他们有名利权势,而令狐冲所有的不过是自己罢了。

金庸为什么在48岁封笔?其实在《笑傲江湖》里就已经露出了痕迹

结语

其实在金庸笔下所有的主角当中,令狐冲的个性是最接近普通人的一个。

他没有乔峰、郭靖那样舍身拯救天下的大志,也不是像狄云、虚竹那样的老好人,更不像韦小宝那样猥琐市侩。

他只是一个想堂堂正正,无愧于心的立足于江湖的人。

只不过即使是这样,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他依旧注定很难在江湖上存身,对他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归隐。

金庸无疑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笑傲江湖》之后的《鹿鼎记》中,主角韦小宝几乎彻底放飞自我,若不是他的心里还有一些“兄弟义气”存在的话,韦爵爷完全就是一个反派角色了。

然而让人觉得沮丧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江湖里,偏偏韦爵爷那样的人才最吃得开……

所以金庸写完《鹿鼎记》以后,实在没办法继续写下去了。

再写下去的话,要么是做骗人的伪君子,要么一不小心就教坏孩子。

这两条路,很明显都是金庸不想,也没必要走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笑傲江湖   魔教   嵩山   诲淫诲盗   匪帮   满门   完满   世俗   令狐冲   武侠小说   痕迹   人性   主角   道德   江湖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