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大省”?

去年,网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十大文化大省排名榜”,虽然出处未明,但是却被不少正规网站和官微引用。前十名分别是:山东、河南、江西。浙江、江苏、湖南、山西、福建、河北、湖北。

文化如何“大省”?

文化如何“大省”?

笔者认为,且不论此排行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只从做为依据的内容所看,这个排行榜更应该被称为“十大历史文化大省”而不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是静态的,例如“四大文明古国”,不会因为后来希腊的兴盛而变成“五大文明古国”,更不会因为英国在近代工业和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变成“六大文明古国”。但是“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如果只站在“历史文化”中的文物古迹和先贤伟人的肩膀上看,英国文化似乎永远无法超越希腊,更加永远无法超越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但是英国牛气哄哄的发展起来了,而且肯定不止是“英夷船坚炮利”这么简单,归根朔源背后是植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基因。

文化如何“大省”?

十九世纪末期的伦敦

“历史文化”的丰富,说明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但是“文化”的终究是要为今人服务的,能够让今人依托于先进的文化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幸福生活。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今人学习和感知传统优秀文化思想,激发今人的探索精神和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享受,并且在旅游经济上也有相当的好处。但不得不说,历史文化是不是(当地的)今人有无“文化”最重要的指标。如果把“历史文化”,加上其它已形成较固定模式的静态文化如-------饮食文化,风俗文化,民系文化,山水文化、器物文化、甚至包括一些创新不足的书画艺术等文化视为文化宣传和建设的重点,会使文化无法发挥出其最突出的作用。

对于文化尚不算先进的国内大部分地区和群体而言,文化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文化工作者(包括领导、创作者、传播者)的综合能力和文化受众(广义上是一切受众,狭义可视为精英以外的普通群众)的接受能力。

一般来说,领导具有调配资源进行文化建设的高度能力,在文化的软硬建设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或许以后一些互联网巨头如果政策允许也具备一定此类能力)。首先如前所述,要保护和传承但又不能过度沉溺于“历史文化”等静态文化当中,而是要为创作者、传播者和广大群众营造宽广、融洽和方便和文化公共空间,尽量不要把文化当成美丽的点缀,把文化场所安放在商业市场所不屑的一些地方。其次要善于将多元且参与者众的文化活动有机统筹起来,使文化变得日常而可爱。如果让文化只存在于培训机构和特定小圈子,就无法影响到社会和群众;如果文化走向群众的模式只有固定的文艺宣传汇演之类,也就徒有热闹的外表,虽然啰鼓喧天,却无法浸润心灵。另外资金投入和文化产业等规划也是老生常谈,本文只把重点放在比较少人论述的地方,对此不再展开。

文化如何“大省”?

对于文化创作者和传播者而言,他们是文化活动的具体执行者,直接与文化受众对话。他们既来源于群众(与受众概念略有不同),服务于群众,但也必然应当适度超然于群众。否则无法引导先进的文化,也无法指导或科学或诗意的生活。高于群众,一是水平高于,二是思维高于。思维高于群众,既是生活与工作的长期体验,也是学术能力凝结出的果实。创作者与传播者从文化形式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文艺技能型的,一种是社会科学型的。前者丰富了群众的高雅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这种技能要长期练习和感悟升华,但是可能除了少部分高层次大家外,大部分的专业人才学术能力会比较弱点,这是分工不同必然造成的。但是对于后者,学术能力就需要比较强大的。诸如社科学者、记者、高端社工、心理学家、影视编导等。他们要负责总结过去,解释当下,预测未来。他们要联系群众,沟通群众,是文化环境的塑造者与大众素质再教育的引导者。如果他们的水平一般,那群众的水平肯定也就一般,群众也就无法从先进文化中获得智识资源和行动的能力。例如:某些地区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已经流于法律、税务、劳动咨询,虽然这可能是考虑到群众的直接需求和活动形式的需要,但也失去了向群众普及社会科学深层次意义的机会。

文化如何“大省”?

最广大的大众(受众、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先进文化的支持者和消费者。没有大众参与,则先进文化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学术文化可能沦为八股经道之学,精英思维蜕变为权术思维、高雅艺术也成为小众高冷艺术。一如近代清末时期的中国,人民群众浑浑噩噩,在没有强大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文化的力量进行根本的变革之路。当然,大部分大众离开了学校,除了少部分人个人兴趣和爱好外,对于大部分大众而言,通俗的大众文化是主要的文化生活,精英与高雅文化是需要一定的学习和思考的, 而通俗文化的娱乐性和直接作用于感官需求。 但是通俗文化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越来越庸俗甚至低俗(从心理学说法是加大感官刺激性),进而可能排斥精英高雅文化和逆淘汰此方面的人才专才(此类人才会转向创作庸俗文化、或离开文化转向经济市场)。而精英与高雅文化则是相反的,接收此类文化的结果是到后来会越来越主动去追求精英高雅文化。受众对精英高雅文化接受的增多,会使创作者和传播者得到激励,荣誉和报酬,并创作更多的精英高雅文化,并将其反哺于大众通俗文化,两种文化同时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和大众更好受益,对内对外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小结一下:“历史文化”可以评价,也可以适当排名。“文化”也可以评价,但不容易排名。文化有硬指标,但也有比较多的带着个人感性的指标。如果是差距大的地区,大家承认个一二三还行。差距不大的地区硬要排名,就容易弄成地域口水仗了。 至于如何建设“文化”,本文只是涉及几个小方面的建言。但肯定不能主要围着“历史文化”转(甚至也不能主要靠文化产业,因为绝大部分地区无法形成文化产业),否则“文化”的真意被扭曲了,不管是建设文化大省,还是大市大县,都可能会走向偏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文化   传播者   今人   创作者   英国   大众   高于   受众   历史文化   通俗   高雅   先进文化   群众   精英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