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当下人们的生活,好像总离不开“焦虑”一词。

特别是几乎天天上热搜的——教育焦虑。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不止升学竞争,它几乎覆盖成长的方方面面,例如所有家长都头疼的电子产品难题。

有了电视、电脑、手机,娃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容易多了。

但……学坏,也比从前容易得多。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即便低龄向的影视作品,也掺杂着不少儿童不宜的成人内容。

最近在肉叔后台,总有胖友安利同一部国产动画《23号牛乃唐》,理由也高度一致:

非常适合给娃看,有效缓解了自己的教育焦虑。

哦?肉叔来兴趣了。近年儿童动画乱象太多,天下苦影视误导久矣。咱今天就借这部动画来聊一聊——

到底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对娃来说才叫“合适”?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打开第一集,就感受到一股清流:

当下因教育而紧张的亲子关系,上课、作业、考试连轴转的高压校园生活,这些矛盾尖锐的流量密码,动画里通通没有。

相反,它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返璞归真——

里面有童年,也有童真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主角牛乃唐,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学号23,考试也总排名班上23名。

成绩普普通通,几乎是“放养”状态的娃。

但千万别小看一个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她会用童真的视角,对成人的世界作出让人哭笑不得的解读。

妈妈为什么偏要在星期一把我生出来呢

要是早一天出生就能赶上周末了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八九岁的娃,已经很有主见。

妈妈带她去课外辅导班,她却坚持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同时也有许多小心思:会为了逃避不喜欢的东西,编造奇奇怪怪的借口。

不想学数学,谎称自己腿疼,而腿疼的理由更离谱……说是弟弟咬的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上头,虽然......也容易三分钟热度。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尽管成绩不拔尖,但牛乃唐成长得很快乐。

目前动画已经出到第二季,每集不过十来分钟,它在娃圈的热度超乎你的想象——

两季均是省级卫视收视第一。

肉叔看着看着,也有点来劲。

这个小朋友并不完美,但足够真实,在她身上宛如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故事除了讲述牛乃唐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还呈现了一个二胎家庭的笑闹日常。

姐弟俩在一块,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较劲、打成一团。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就在牛爸爸、牛妈妈不知道怎么平衡孩子关系的时候,上一秒“世界大战”的两个娃,下一秒突然又亲密无间。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小朋友到底怎么想的?

肉叔的表姐最近才跟家里倾诉过这种二胎焦虑,觉得自己搞不懂小朋友在想什么。

她生完弟弟之后有点处理不了跟姐姐的关系,导致两个小朋友的性格都有点变化。

牛乃唐虽然是姐姐,但别忘了,她也还是个娃。

这部作品罕见地站在了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二胎家庭的情感关系,帮家长挖出小朋友行为背后的动机,更好地引导二孩相处。

说到底,《23号牛乃唐》里有童趣,也有温情。

但,和如今涉猎各式各样题材的动画相较起来,它仿佛有些“平平无奇”。

这样一部动画,怎么就有效缓解了不少家长的教育焦虑呢?

或者,先回到问题的根源——

现在的家长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一个最主要的议题:

高分教育VS素质教育。

小学生课业繁重,该不该减负一直是家长圈热议的话题。剥开话题的表层,矛头指向的其实是不断加剧的升学压力。

咱们小时候那会,中考是升学的第一个赛点。

如今的赛制不同了,从幼小摇号,到小升初、中高考,再到硕博留学,每回都是人挤人的淘汰赛。

都想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面对越演越烈的竞争,有多少家长、老师能坦然地给娃减负?

仔细想想,家长焦虑的源头说白了——

是对成功定义的标准单一化。

《23号牛乃唐》给出了对既定“优秀”定义的不认同。

从“成绩中等但快乐成长”的人设定位就能看出,它不趋大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思考——

中等生,同样未来可期。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现实中,有多少娃是成绩拔尖的高材生?绝大部分的娃,都是成绩中等那一群。

中等生如何未来可期?

不唯分数论,而是从培养娃的思维方式上着手。

就说第二季第六集《作文课疑云》。

本来是一堂枯燥的人物作文课,老师把它变成有趣的侦探游戏后,成了全班同学的真香现场。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侦探游戏和作文课有什么关系?

想想看,找出真相和写人物作文,其实都要求娃具备观察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与其让学生正襟危坐的听老师传授方法,不如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导他们思考的方式。

就是为了让你们直接感受到该怎么观察人物

如果直接让你们观察,那多没劲儿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说第二季第一集《怪味粽》,讲的是创新。

老师同样不是用授人以鱼的方式,给学生列出一二三点,她策划了一堂包粽子的课外活动课。

课上,牛乃唐提出要包哈密瓜馅的创意粽子。

有哈密瓜月饼、哈密瓜汤圆

为什么不能有哈密瓜粽子呢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换作成年人的正常脑回路,听到娃要做不合规矩的事,是不是立马阻止?

老师并没有这样做,她还离开教室,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结果当然很糟糕。

牛乃唐的奇思妙想感染了全班同学,果冻馅的、棉花糖馅的、柠檬馅的、皮蛋馅的......创意粽子,变成了一锅难吃的怪味粽子。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这堂课失败了吗?并没有。

从这次失败里,娃们不仅知道创新会得到大人的鼓励,还从中汲取教训:创新虽然重要,但不是每一次创新都会成功。

不止于此,他们还意识到创新也有代价,不仅要勇敢创新,也要勇敢承担失败导致的后果。

育儿,也讲格局。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看似小小一堂课,却教会了娃们创新、担当和逆商。

儿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跟随牛乃唐一起在笑闹间接受了思维方式的培养。

直观的引导,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负担。

毕竟,当家长没有培训和考试,他们也一样迷茫。

动画输出的新颖观点和思路,让家长们的焦虑得到缓解。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现在的娃们,越来越像大人了。

早在四十年前,尼尔·波兹曼就作书《童年的消逝》警示社会: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出现,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他把这种情形下的儿童,称为微型成人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在信息网络发展迅速的当下,现实情况比波兹曼描述的更严重。

只要有设备上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取同样的信息。

这也就意味着,成人与儿童之间没有秘密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设想一下。

假如你是有娃的家长,当网络世界没有了界限,是不是会担心娃受到不正确三观的误导?

焦虑就在于,找不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多数情况下,误导是暗戳戳进行的,连成人也不易察觉。

比如攀比。

就说肉叔最近注意到的一个现象。

各个网购平台上,专门售卖儿童美妆的店铺越来越多了。

在某宝上搜索“儿童美妆”,商品数量竟有2万+;一个以无毒为卖点的儿童彩妆盒,月销量能达到6000+。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咱们再看看国内外的社交网站,正儿八经做美妆视频的儿童UP主,也涌现了出来。

有些面向儿童的影视作品,还用赤裸裸的台词宣扬嫌贫爱富、颜值即正义的观念。

从前,儿童网红的出现,可能是部分家长在背后操纵、博取关注度的结果。

放到当下,不排除一种可能:

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模糊后,越来越多的儿童习得成人世界的法则,变成了微型成人。

家长们,怎么可能不焦虑。

就好比《23号牛乃唐》第二季中《令人烦恼的吹牛》一集出现的情况。

牛乃唐本不是个爱攀比的娃。

在一次课间闲聊时,她发现每个同学都在炫耀假期的丰富经历,于是忍不住吹牛说自己去了南极旅游。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攀比的风气刮起来,成年人都不一定挡得住诱惑,何况是小学生?

其实,有这样的心理是人之常情。

问题就在于,在娃三观塑造的过程里,家庭、社会有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

动画就呈现了家长正确的引导姿势。

牛爸爸发现后,没有责骂牛乃唐。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诉她事情的严重性:

吹牛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时间长了,大家便不会再信任你了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接着,循循善诱她正面处理问题:

只要你说出实话,跟大家道歉

大家会理解你的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最后还不忘以“平等视角”安抚孩子失落的情绪:

毕竟谁没有吹过几个牛呢

爸爸小时候就吹了不少牛,改了就好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这集还有一个“彩蛋”。

牛乃唐的道歉也叫醒了同学们,大家都勇敢坦白了自己在吹牛的真相。

其实我也没去过游乐园,也是吹牛的

当然,我以后也不会再吹牛了

攀比的不良风气,因此渐渐在班级里消失了。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和《作文课疑云》《怪味粽》一样,这集也把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三观揉进了动画情节里,做到了寓教于乐。

除了这三集内容,动画每一集讲述的,都是贴合现实生活的小故事。

尽管贴合现实,它呈现的,是一个尽量去除了成人世界法则的、童真的世界

尝试以儿童的视角,去解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这就不难理解《23号牛乃唐》在家长圈里受欢迎的原因——

它不仅回答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更为重要的是,给娃看这样的动画,放心。

在童年正在消逝的现实世界里,它的返璞归真“不合时宜”。

但必要。

我们需要这样的影视作品。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强调了以儿童为受众的作品存在之必要。

的确。

在信息网络发展迅速的当下,成人世界的负面内容,不可能对儿童封闭。

事实上,在信息闭塞的过去,儿童们也并非对成人世界一无所知。

但。

成年人应该为儿童向成年的过渡,营造一个带有保护机制的、循序渐进的空间。

而不是,也不该,直接提前告诉他们成人世界的答案。

否则,后果只会是揠苗助长。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对孩子来说才叫“合适”?

也许,《23号牛乃唐》正是问题的答案。

娃们终有一天会长大。

在成为大人之前,不要提前将他们逐出童年的乐园。

这么“平平无奇”,她凭什么收视第一?

本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哈密瓜   怪味   粽子   影视作品   焦虑   视角   小朋友   成人   童年   家长   成绩   老师   儿童   动画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