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作者 | kiki

首发 | skill成长课堂(ID:skill-up)


01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昨天,教育部给《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复函在微博一出来,舆论就炸了。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有网友为提案中“女性化”这个标签感到愤怒和冒犯;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区


也有网友对复函中“注重阳刚之气的培养”提出异议。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区


在发表看法之前,我先说一下这个复函的来源以及给大家简单地做一下阅读理解。


去年五月份的时候,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给出了一份提案——《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


他给提案做出了这样的诠释——


“通过观察发现,现在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这是男孩子的女性气质化。”


对于这一“现象”,斯泽夫在提案中也分析了原因:


1、独生子女政策下“娇生惯养”的伴生现象。


2、男性从出生开始接触最多的是“母系”,例如家庭中,跟母亲的接触更多,学校里,女教师的占比也更高。


且长期受女性影响较大,使男孩们缺少了“阳刚之气”。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对此,斯泽夫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


1、增加男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2、让社会学家解决“男孩子生活环境‘母系化’”的问题。


并且斯泽夫认为,如果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话,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对斯泽夫的这个提案,教育部给出的解决办法是:


1、加强体育老师配备,让青少年加强锻炼。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整件事情,就是这样子。


02

都是性别的刻板印象


其实我们单从教育部给出的解决办法来看,青少年加强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复函对应了提案的问题,就有些变味了。


我相信斯泽夫提案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希望青少年独立、有坚强的意志、健康、坚韧、勇于担当。


但提案的措辞和其中传达的观念实在是过于狭隘且充满了偏见。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一方面来说,无论我们是否看到“青少年柔弱、自卑、胆怯等”以及“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的现象,在提出时都应该附带调研数据支撑。


不然这个前提就没有说服力,更谈不上是个问题要去解决。


另一方面提案中“女性化”的字面意思将柔弱、自卑、胆怯与女性挂钩。


这与“阳刚之气”的用词相同,都是性别的刻板印象。


古有文官、诗人都并非是强壮勇猛的形象,但他们也因其学识和意志备受尊敬。


正如词条对阳刚的解析,这是一种果断勇敢的个性彰显,是一种内心力量。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当“阳刚之气”与体育锻炼相联系时,就意味着阳刚与身体的强壮挂钩。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希冀青少年身体健康是没错的,但不是片面要求青少年外在理应强壮,更不是将这种内在力量作以性别的区分。


在以往的推送中,我也跟大家分享过许多女性人物的故事。


例如为了一首mv特意学体操,29岁学芭蕾的蔡依林;


例如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的颜宁;


又例如为了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干脆自己开了个学校的李一诺。


她们内在的坚韧和勇敢,不也值得被称赞一句阳刚吗?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内华达大学人类学教授William Jankowiak和剑桥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Xuan Li 在2014年于《中国社会学评论》发表了一份关于性别刻板印象变化过程的研究报告。


其中Jankowiak教授于1980年代和2000年代在中国做过两次调查,由此得出了两性在两个年代的性别刻板印象特征。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来源: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这些刻板印象对两性的互动和自尊的形成、情绪的表露和隐藏、家庭的分工形态与社会功能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在校园群体中,最大的负面影响莫过于校园暴力了。


很多被称为“娘炮”、“小个子”、“木头”的男孩在校园里遭受冷遇和暴力。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但校园暴力的源头,是因为这些瘦弱的孩子不够勇猛强壮吗?


不是的,而是孩子们缺乏对多元化的平等和尊重。


同理,这个提案不也缺乏对孩子多元化发展的平等和尊重吗?


我们当今社会提倡顺应人性自由发展的现代文化。


只要青少年的内心力量得到良好的培养,那么他们对个人形象和气质的追求是他们身为人的自由。


如果将道德品质与外在特征粗暴地混淆在一起,只会模糊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滋生更多的校园暴力。


03

哈利打扮女性化

他就真的会变得柔弱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求男孩应该勇猛要强,是压抑了男性的情感流露和表达。


一个月前,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个韩国真人秀《我们离婚了》。


其中一对有过26年婚史的夫妻让我印象深刻。


无论女方多么渴望真诚地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男方都下意识地逃避问题。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不是说,就此认定男方一定是人品有问题或性格不好。


只是我发现,事实上,很多男性会认为表露内心于他们而言代表着一种懦弱


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普遍问题。


以往我们的教育向男性传达了,他们理应默默“承担”、“不拘小节”。


可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无法形成健康的亲密关系的。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伊能静和她的儿子哈利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可以堪称当代健康的家庭关系的教科书。


哈利喜欢女装,网上对他有众多的非议,甚至有网友和媒体批判伊能静的教育问题。


如果换成一般传统的家长,早就怒火攻心,焦头烂额了。


但伊能静偏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她和儿子经常聊天逛街、看电影,像所有的亲密好友一样。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她支持哈利所有的喜好和追求,哈利也支持伊能静的每个决定。


“去追求梦想吧妈妈,你除了是妈妈,你还是你自己。”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哈利打扮女性化,他就真的会变得柔弱吗?


不是的,他不但为自己的梦想据理力争,还凭一己之力考上了伦敦中央圣马丁大学和纽约帕森斯大学。


哈利内心独立坚强,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而我们教育的意义,不就是在于这里吗?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追求,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而不是抹杀他们身上的特质和个性。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就一起点个吧。

“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究竟侮辱了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青少年   哈利   复函   教育部   阳刚之气   阳刚   勇猛   提案   柔弱   强壮   中国   侮辱   内心   性别   印象   男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