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这两天重温了老电影《天堂回信》,时隔多年再看,仍然泪流满面。


爷爷是一个送信人,一天,他和小孙子晨晨送了一封“特殊的信”——收信人已故,他和孙子用风筝把信送上天空。


爷爷告诉晨晨:他在天堂会收到的。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后来,年迈的爷爷在摇椅上安详“睡去”,晨晨也把他写给爷爷的信通过风筝送到天堂。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用了一种温柔的方式解构了一个严肃的话题——


我们该如何教孩子看待死亡?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自杀率居高不下

根源是对生命的轻视


我们忌讳死亡,因为它代表着不幸、厄运、悲伤……


避之不及,甚至拒绝谈论它。


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记得“尔康”扮演者周杰吗?


几天前,他母亲去世了。


“我将母亲送出,送到8号火炉里。看着她化成了灰烬。”


母亲去世的第七天,周杰发文悼念,生养他的人走了,他的世界再无双亲。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他幻想着爸、妈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纵然极度悲观,他依然给自己一份念想。


怀念妈妈,也宽慰自己。文字朴素却豁达,看得人潸然泪下。


我想起5岁那年,一个阴雨天,爷爷在门口摔了一跤,再也没有起来。


奶奶蹲在他身边,失声痛哭。


我被大人匆匆带离,半年后,爸妈才明确告诉我:那天,爷爷死了。


我拒绝接受,固执般幻想他只是出远门了。


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他接我放学、带我去小卖部买零食、给我讲可怖的故事……我终于接受他离开的事实,失声痛哭。


亲人的离开,让我消沉许久。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不仅是当初年幼的我,如今,不少成年人也有这种困扰。


很多人在网上问“如何走出亲人去世的痛苦?”每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一颗千疮百孔且无法自愈的心。


作者邹余华说:

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短视频,文案是:“我妈死了,可以给我一个赞吗?”


也有孩子上传爷爷离世的视频,说自己正在送爷爷上天堂,语气轻浮,好像在说一个不相干的人。


我不想指责他们,反而觉得悲从中来。因为这些孩子大概不知道,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知“死亡”,又怎会重视生命?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这堂课教育课

家长不该讳莫如深


每年都有很多孩子主动选择结束生命,抛开家庭、社会等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生命意识的淡漠。


我上小学那会,一位同学整天把自杀挂在嘴边,只要被家长批评,就大喊“我死给你看”。


我们一直认为那是一句玩笑。


后来,听说他与母亲闹矛盾想不开,溺亡了。几十年过去,他父母仍未走出丧子之痛。


贸然寻死的人,尚未理解生命的意义。而被迫接受丧子之痛的父母,一生都无法与自己和解。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是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独独缺少了「死亡教育」。


亲人去世在孩子面前隐藏悲伤;从不带孩子参加丧礼;清明祭奠先祖不会带上孩子;甚至在生活中避谈任何死亡话题……


孩子对死亡的好奇从很小就开始,不会因为掩饰就消失。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在综艺《不要小看我》中,女孩霖霖的遭遇让人心疼。


霖霖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节目,表演结束,小朋友各自奔奔向妈妈的怀抱,看到这一幕霖霖失声痛哭。


“我没有妈妈了”——


原来,她妈妈今年因为急性白血病去世。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妈妈去世后,爸爸不知道怎么跟女儿解释干脆避而不谈。半年过去,霖霖愈发消沉,父女产生了深深的隔阂。


如果爸爸能早点对女儿进行心理疏导,或许霖霖也能早点走出来。


适当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更坚强、豁达。正如乔布斯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孩子直面死亡,我认为只要能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敬重生命的教育都是好的「死亡教育」。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其实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情况分阶段进行。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理解死亡的含义,认为死亡如同睡觉一样短暂;

第二阶段:逐渐理解死亡,并视为生命的终结;

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并产生焦虑。


阶段1——

认真回应每一次提问


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其实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开始进行生命或死亡教育。


那天和儿子一起看纪录片,纪录片中的小动物失去了妈妈。看到这一幕,儿子眼泪汪汪:“妈妈,它没有妈妈了”,然后望着我“妈妈,我会不会失去妈妈?”


我愣住了,陷入恐慌,怕他知道答案会哭闹。不过,他有权利知道真相。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我搂着他说“妈妈也会死,就像花也会枯萎一样,这一刻还要很久很久才来,在此之前妈妈都会一直陪着你。”


儿子撅起小嘴“不要离开妈妈”,抱着我不撒手。我鼻子一酸,背过身偷偷擦掉眼泪。


如今,回忆这件事,我有了新的理解——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理解的死亡与我不同,他只是触景生情,害怕失去妈妈所以才要反复确认。


我庆幸自己没有回避他的问题。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阶段2——

通过讲故事,让孩子理解死亡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更生动的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獾的礼物》一书温情而形象给孩子讲述死亡:


一只老到无所不知的獾,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对月亮说了晚安,拉上窗帘,然后写了一封信,就躺在摇椅上睡着了。


第二天,狐狸给大家念了獾留下来的一封信:我到长长的隧道另一头去了,再见!


冬天的雪盖住了大地,却盖不住大家的悲伤。


春天渐渐来临,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


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这些都是獾留给他们的礼物。


那些死去的人,虽然不在我们身边,却还在以别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阶段3——

当孩子面对死亡

积极安抚,避免焦虑


当孩子直面死亡,我们能做的就是允许他悲伤,并尽可能安抚孩子。


@卫东

87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我的儿子年仅七岁。当听到姥爷死亡后,儿子哭得稀里哗啦,忙着处理后事,没顾上引导他。


父亲头七那天,我对儿子说“今天是姥爷头七,妈妈送你去学校后要去坟上看姥爷”。然后我俩便有了如下对话:


儿子:头七是什么?

我:就是姥爷离开我们七天了。

儿子深情地说:妈妈,姥爷现在是七天的小婴儿。

我:为什么?

儿子:人死的那一刻就会去投胎呀。

我:那姥爷投胎到哪里了?

他:那我不知道。

我:那你怎么会投胎做我的儿子?

他:那可是大地的安排。

我:安排的好吗?

他:太好了,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听完孩子的话,她泪流满面。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主持人小萌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次,她给女儿买了两只小鸭子,有一只刚到家就死掉了。


看着难过的女儿,小萌把死去的小鸭子埋在一棵漂亮的树下,对女儿说:“鸭子的身体会变成树的营养,永远陪着我们。”


她告诉女儿:生命结束后不会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陪伴着我们。


你看,死亡很残酷,但「死亡教育」可以很温柔。


电影《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理解被人们奉为经典: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

而是轻轻走出了时间。


记住你爱和爱着的人,

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尔康”周杰母亲去世,深夜发文看哭网友:这节课,父母别再缺席


有人在网上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怕疼、怕吃苦,却不怕死?


高赞答案这样回答:


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场「死亡教育」。


希望你转发、在看,让更多家长意识到——


教孩子认识死亡,才会让他善待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母亲   父母   孙子   姥爷   发文   爷爷   深夜   亲人   悲伤   儿子   家长   女儿   阶段   妈妈   生命   孩子   天堂   网友   周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